名校生“流浪”街头的社会包容
2021-01-22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52期
近日,山东滕州一流浪男子引发媒体关注。视频显示,此人举止言行异于一般的流浪汉,宛若当年网红“沈大师”的翻版。河南省驻马店市教体局的工作人员证实,这位名叫常学福的男子,曾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高考第一名。据悉,常学福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精神无异常,曾在上海创业,育有一女。
胡子拉碴、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与县高考头名、人民大学毕业生的形象的确存在巨大反差,也正是这种反差让常学福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对象。在传统世俗观念里,高考头名、名校毕业生就该坐在办公室当白领,如果有谁稍稍“越轨”就可能会被打上异类标签。殊不知,在公序良俗范围之内,个人的选择都不应受到指摘。
毕业后的常学福,也嘗试过按照多数人认为该有的样子生活,他也曾在上海创业,经历过“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生活,但最终他选择了做居无定所的背包客乃至流浪。对于部分“流落街头”的名校毕业生、高材生,如确是被迫无奈之举,社会、家庭、曾经的就读学校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可如若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人生或暂时的过渡方式,舆论则不妨多些理解包容。
(摘自《中国青年报》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