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2021-01-22蓝雪华
蓝雪华
情感教育是塑造完整人生,让生命历程更加完善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更应该关注情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对学生形成高级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阶段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重视良好情感对于学生的熏陶。首先,可以将情感教育渗入语文教学进程;其次,学生情感发展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再者,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也能带动学生的情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
笔者认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载体,在教学时利用情感进行教育的方法,使受教育者体验情感态度变化,以达到培养高级的情绪情感的目的,促使他们形成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十分突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意境美、哲理美,体味人物的心灵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洗礼。然而由于智育居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进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和逻辑的训练,更在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没有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意愿的表达,又或是情感教育流于表面,课后简单谈到即止。目前,语文情感领域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却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关情感教育的研究,也大都是为促进认知的发展而进行的,这并不是情感教育本身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措施
小学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阅读的文献资料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情感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结合,尝试提出一些方法。
(一)吸取经典文化,进行情感陶冶
朗读是感悟文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朗读,则会加深个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达到“以读促情”的效果。经典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其中蕴含着哲人先贤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高尚的情感。对塑造个人的优秀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孔子的“仁”,有屈原的伟大爱国情怀,有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扬之情等等。近期,“中华诵”和“中华诗词大会”等经典文化传承形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心浮躁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喜欢回归经典,去经典文化中寻觅先人的经验。
小学阶段是儿童通过经典诵读塑造完善人格的关键期,但是,儿童的经典文化诵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儿童接触的经典作品有限,学校教师的指导不足。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加强自身的经典阅读积累以外,还应当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广泛收集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经典和摘抄经典以及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等方式,让圣人先贤的风范和智慧,熏陶和教导我们的学生。通过对经典书籍的学习与诵读,让经典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长,让学生的个性与品德得到微妙地滋养,不断塑造学生仁爱、诚信和高尚的品质。
(二)关注个性情感,构建温馨课堂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这也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的先验的本质”。心理学指出,儿童情感波动大,具有不平衡性。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发呆、沉默、叫嚷等行为偏差,这些偏差因人而异,因此,教师不应采取批评的方式。除了受到情感不稳定、不成熟等客观因素影响外,还可能缘于平时教师对他们的忽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发言權利和主导地位,这往往会以损害教育公平为代价。教育公平是一种非歧视、非偏见的教育态度、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权利,都会产生不愿被教师及群体忽视的心理情绪,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沟通,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基本诉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可见,语文课堂是学生自由表达主观思想的天地,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这些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等成长经历有关。语文教师要及时洞悉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用关怀的眼神、鼓励而温情的话语,把情感的关爱撒向课堂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