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家山绿化基地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及效益分析
2021-01-22雒亚新
雒亚新
(甘肃甘兰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1 工程概况
甘肃省水利厅窦家山绿化基地灌溉泵站为四级提灌泵站,其中一、二、三级泵站修建于1961年,四级泵站修建于1991年,设计最大提水流量为0.196 m3/s,总扬程397.6 m,总装机1264 kW。泵站现承担着周边单位、学校、市场2.8万多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及水保所周边农田、绿化等面积3000余亩的灌溉任务[1],对兰州东出口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周边地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泵站运行多年以来,对当地的农林经济发展及水土保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当时经济条件和体制的制约,该泵站属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建设标准偏低,现状运行时间长,机房简陋、设备老化、故障多、维护费用大,高耗低能问题十分突出。为使该泵站工程更好地发挥效益,2018年底,甘肃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对该灌溉泵站一、二级泵站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建设。本文根据该灌溉泵站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一级、二级泵站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的现场安全检测成果,提出泵站更新改造的建设方案,并对泵站改造完成后产生的效益进行预估。
2 泵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泵站现状
(1)一级泵站现状
一级泵站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桑园峡黄河岸边,上游距兰州黄河铁路桥约430 m,泵站建筑物主要包括:主泵房(1#泵房、2#泵房)、管理房、镇墩及支墩。1#、2#泵房均为干室型泵房,1#地上层为砖木结构,2#地上层为砖混结构,地下层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泵站管理房4间,均为砖木结构,镇墩为混凝土结构,支墩为浆砌石结构。
一级泵站现安装水泵机组4台套,1#、2#泵房各2套,总装机414 kW。
(2)二级泵站现状
二级泵站位于榆中县米紫堡乡大青山至五泉奶牛场中间的沟道内,泵站建筑物主要包括进水池、主泵房、管理房、镇墩及支墩、出水池。进、出水池为混凝上结构,主泵房为分基型泵房,泵站管理房4间,均为砖木结构,镇墩、支墩均为混凝土结构。其中进水池正在改建,镇墩及支墩、出水池已改建完成。
泵站现安装水泵机组2台套,装机320 kW。
2.2 一、二级泵站存在的问题
一、二级泵站经过五十多年的运行,泵站建筑物老化破损尤为严重,机组、电气设备和大部分设施设备也带病运行,严重影响了泵站安全运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一级泵站不满足防洪要求,在黄河汛期多次被河水淹没,泵站1#泵房面积狭小,仅约9 m2,设备维护困难;(2)一级泵站原设计未考虑进水前池,水泵直接从黄河取水,由于黄河含沙量高,水泵磨损严重;(3)一级泵站原设计采用两级串联提水,运行效率低,操作繁琐;(4)一、二级泵站泵房等主要建筑物年久失修,普遍出现裂缝、不均匀沉陷、混凝土老化、破损等现象,存在许多安全隐患;(5)一、二级泵站机电设备严重老化,淘汰产品多,影响正常使用;(6)一、二级泵站之间输水混凝土管道老化,部分管道外露,接口多处出现严重渗漏,附属建筑物破损严重,镇墩混凝土缺损、露石严重,支墩浆砌石砂浆老化,缺损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7)一、二级泵站管理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内墙面多处开裂,外墙砌砖风化、缺损严重,屋面破损,管理房坡屋面木梁老化、漆层剥落,已成危房。
3 泵站改造设计
3.1 泵站建筑物更新改造方案
泵站除为区域内耕地、林地提供灌溉水源外,还为附近学校提供生活用水,调查泵站目前运行情况,一、二级泵站连续停水时间不能超过2 d。根据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考虑现有泵站不能长时间停止供水的实际情况,本次一、二级泵站改造方案如下。
(1)一级泵站更新改造方案
在原一级泵站2#泵房下游临河新建一级泵站主、副厂房,新增进水池;一级泵站出水池后移至开阔地段新建;出水压力管道及镇、支墩在原管道左侧重新布置;在现有管理房左侧新建管理房3间;维修场内道路等管理设施。
原有一级泵站1#、2#泵房及进出水管道、镇、支墩、出水池及在工程更新改造期间继续使用,待泵站更新完成后不再使用。
(2)二级泵站更新改造方案
拆除现有二级泵站主厂房西侧管理房,在其位置新建二级泵站主、副厂房;二泵站管理房拆除后在沉沙池北侧位置新建。二级泵站主、副厂房在改建期间继续使用,待泵站主体更新改造完成,满足运行条件后拆除。
(3)一级与二级间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改建方案
一级至二级间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道,运行已超过50多年,已超过其设计使用年限,存在运行安全隐患,本次设计初步确定在原管线一侧重新布设一条管道输水。
3.2 工程总体布置
(1)一级泵站总体布置
改建一级泵房位于现一级泵站2#泵房下游20 m处,地形稍开阔,相对平坦,地质、水深等条件满足泵房建设要求。泵房采用干室型泵房,平面成矩形布置,临河侧新增进水池,为便于进水池清淤及对水泵进水管道进行维护检修,进水池进口设检修闸门挡水,顶部设置清淤用起吊设备。主厂房下层为水泵室,单列式布置两台卧式机组,靠下游端上层设检修间,主厂房设电动单梁悬挂式起重机1台。副厂房与主厂房分基布置,位于主厂房出水侧,为二层结构,其下层布设出水管,流量计及泄水(压)阀等。改建泵站出水压力总管为1根DN300 mm的钢管,总长度418 m。管道及镇、支墩沿原管道并排布设,管道爬坡段跨东金公路以下段采用明管布设,跨东金公路及至新建出水池段管道埋地敷设。一级泵站出水池选在果园西北角开阔地方新建,采用矩形结构,正向出水。新建3间管理房位于现管理房南侧,背靠铁路专线,建筑面积约48 m2。
(2)一级泵站出水池至二级泵站输水管道布置
现有一级泵站至二级泵站输水管道穿过果园后,沿原五泉奶牛场所处沟道右侧山脚等高线布置,由于管线经过地段,新老坟地较多,为了减少土地征用,避免迁坟,新建管线靠山体一侧沿原管线并排埋设,总长度997 m。
(3)二级泵站总体布置
改建二级泵站主厂房位于现有管理房位置。采用干室型泵房,主厂房下层为水泵室,单列式布置两台机组,机组负吸程安装,主厂房东端上水层设检修间,主厂房设电动单梁悬挂式起重机1台;副厂房与主厂房分基布置,位于主厂房西侧;改建二级管理房布置在已改建沉沙池北侧,共计3间,建筑面积约50 m2。
3.3 主要建筑物更新改造设计
(1)泵房
改建一、二级泵站选择干室性矩形结构泵房,主厂房的水下结构分别采用C30钢筋砼板式结构,地面以上均采用框架结构,屋顶钢筋砼平顶屋盖,建筑立面采用砂浆抹面和内、外墙涂料砖结构。一、二级泵房各安装2台卧式单级双吸离心泵,机组台数少,采用单列式布置,机组沿主厂房纵向布置成一排。一级泵站选用2台KQSN250-N4/595型单级双吸离心泵,二级泵站选用2台KQSN250-M4/540型单级双吸离心泵方案。
(2)泵站进出水建筑物
改建一级泵站增设进水池与泵房合建,进水池侧向进水,净长5.75 m,净宽3.0 m,池深约9.3 m,侧墙厚、底板厚0.8 m,采用C30钢筋砼结构。进水池进口设检修闸门,池顶钢筋混凝土排架。出水池正向进水,出水池净长3.0 m,净宽2.0 m,池深约2.5 m。
(3)压力管道
泵站出水压力管道全部采用钢管,泵房至东金公路段压力钢管采用明管铺设,其余段全部采用填埋式方式铺设,压力管道竖直方向坡度≥1∶3,水平方向转角≥30°时设置钢筋混凝土镇墩。一级泵站出水池至二级泵站改建输水管道采用DN450球墨铸铁管埋地敷设。
4 效益分析
4.1 灌溉效益
本次更新改造的泵站更新改造后可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参照类似工程灌溉效益,改善灌溉面积亩均新增效益按110元计,则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的灌溉效益为33万元。
4.2 人畜饮水效益
本工程供水范围为甘肃省水保所、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军区68141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32194部队、兰州成功学校,供水对象为供水范围内城镇居民、单位职工和学生,2030年供水人口为33477人,本次规划的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后,供水范围内年饮水量保证率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其效益按年可节省运水费用,改善水质减少疾病,节约医疗、保健费用等估算。经分析计算,可节省拉水费和医疗费用约190万元。
4.3 节能效益
本次泵站更新改造后装置效率将明显提高,能源单耗将明显下降,从现状的6 kW·h/(kt·m)~7.5 kW·h/(kt·m)下降到5 kW·h/(kt·m)以下,节电20%以上,按泵站年均耗电量54 kW·h计算,平均每年可节电20%,按0.26元/(kW·h)的影子电价计,可节省动力费8万元。
4.4 减少维修费效益
本泵站工程泵房年久失修、机电设备老化严重、配套设施靠修旧利废维持运行,更新改造前每年维修费用按影子工程投资的1%计[2],为15.01万元。工程更新改造后,每年将减少大量的维修工作量和节省维修费用,泵站采用的设备使用年限将有所延长,水泵抗汽蚀性能大幅度提高,节省维修费用按30%计算[3],则每年可节省维修费用5万元。
4.5 管理效益
本次泵站工程更新改造后,设备状况大为改善,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改造后将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管理,泵站将进入少人值守的管理模式,每年将可节省管理人员和运行人员约2人的费用,平均每年可节约人员工资和管理费用10万元。
综上所述,本次泵站更新改造后,直接增加的效益为245万元,本工程的实施,具有极其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5 结论
本工程的建设,可解决甘肃省水利厅窦家山绿化基地灌溉泵站一、二级泵站存在的问题,提高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对当地的农林经济发展、水土保持及居民生活用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泵站在改造建设中应正确处理安全、质量、经济、环保、节能等的相互关系,确保工程设计建设安全可靠、质量合格、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适合国情,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