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县侧柏造林技术研究
2021-01-22马爱宏
马爱宏
(中阳县林业局,山西 中阳 033400)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黄河支流三川河上游的南川河流域。区内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气候干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贫瘠,导致当地造林成活率低,新栽林木生长速度缓慢,属于造林困难地区。侧柏是中阳县主要造林树种,在此,笔者分析、探讨侧柏不同造林模式和密度下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希望为今后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中阳县宁乡镇、武家庄乡、下枣林乡等区域,地理坐标东经 111°04′48″~111°11′35″,北纬37°11′55″~37°23′43″。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阶梯上升,境内山峰重叠,沟壑纵横交错,属于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 248m~1 680m,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低中山森林覆盖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秋降水量集中;年平均气温7.8℃,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 700℃左右;年均降水量500mm,多集中在7月-9月;年无霜期130d左右;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干旱、沙尘暴等。区内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约占区域总面积的92%以上,其次为山地棕壤土及少量草甸土。区内主要乔木树种有油松、辽东栎、白桦、山杨、白皮松、侧柏等,其中天然林多为混交林,人工林以纯林为主;灌木有沙棘、黄刺玫、胡枝子、山桃等;草类有禾本科杂草、羊胡草及蒿类;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马铃薯为主。
2 研究方法
3月下旬选择地形条件相似地块,并将其划分为12个100m×100m的方格,采用侧柏纯林、侧柏—油松混交、侧柏—刺槐混交、侧柏—柠条混交等4种造林模式,分别按照3种不同密度进行设计,株行距分别为2.0m×2.0m、2.0m×3.0m、3.0m×3.0m。选用的苗木:侧柏为2.0a生大规格容器苗,油松为1.0a生实生苗,刺槐胸径≥0.80cm根系发达的健壮苗、柠条为1.0a生胸径≥0.60cm健壮苗。整地方式全部为鱼鳞坑整地,乔木规格为长80cm×宽60cm×深40cm,灌木规格为长50cm×宽40cm×深30cm。混交造林配置模式为带状混交,每3行为1带。9月下旬(林木落叶之前),统计侧柏不同造林模式成活率和当年新梢生长量。侧柏纯林、侧柏—油松混交、侧柏—刺槐混交、侧柏—柠条混交,分别记作模式1、模式2、模式3和模式4;3种造林密度2.0m×2.0m、2.0m×3.0m、3.0m×3.0m,分别记作模式×-1、模式×-2和模式×-3。例如,侧柏纯林造林密度2.0m×2.0m,记作模式1-1。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不同造林模式对比
试验地选择4种造林模式进行对比试验,栽植侧柏为同一批次相同质量的苗木,其它混交苗木均为健壮实生苗。造林后,每1个月小水浇灌1次,每3个月松土除草1次。9月下旬进行调查统计。
调查发现,侧柏造林株行距2.0m×2.0m的条件下,不同造林模式成活率大小为模式4>模式3>模式2>模式1;新梢生长量大小为模式4>模式2>模式3>模式1,其中模式4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略高于其它3种造林模式,差值较小。
造林密度2.0m×3.0m的条件下,不同造林模式成活率大小为模式4>模式3>模式2>模式1,新梢生长量大小为模式3>模式4>模式3>模式1。模式4成活率最高,且明显高于其它3种造林模式;模式3的新梢生长量略高于其它3种造林模式,4种造林模式新梢生长量差值较小。
造林密度3.0m×3.0m的条件下,不同模式成活率大小为模式4>模式2>模式3>模式1,新梢生长量大小为模式3>模式2>模式4>模式1。模式4和模式2两种模式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造林模式,模式3的新梢生长量最大,模式1新梢生长量最小,且明显低于其它3种模式。
表1 不同造林模式下的侧柏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统计
3.2 不同造林密度对比
试验地选择3种造林密度进行造林对比试验,栽植侧柏为同一批次相同质量的苗木,其它混交苗木均为健壮实生苗。造林后,每1个月小水灌溉1次,每3个月松土除草1次。9月下旬进行调查统计。
调查发现,模式1造林密度为模式1-3和模式1-2时,侧柏苗木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相差较小,且要明显大于模式1-1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
侧柏—油松混交林造林模式,不同造林密度的成活率大小为模式2-3>模式2-2>模式2-1,新梢生长量大小为模式2-3>模式2-2>模式2-1。侧柏—油松混交林3种造林密度下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差值较为明显,造林密度越大,成活率越高,新梢生长量越大。
模式3造林模式,不同造林密度成活率大小为模式3-3>模式3-2>模式3-1,新梢生长量大小为模式3-3>模式3-2>模式3-1,模式 3的3.0m×3.0m和2.0m×3.0m两种造林密度下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较为接近,且明显大于2.0m×2.0m造林密度。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小,成活率越高,新梢生长量越大,当造林密度达到一定值时,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增长较小。通过对比发现,模式3的最佳造林密度为2.0m×3.0m。
模式4造林模式,不同造林密度的成活率大小为模式4-3>模式4-2>模式4-1,新梢生长量大小为模式4-3>模式4-2>模式4-1,模式4的3.0m×3.0m和2.0m×3.0m两种造林密度下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较为接近,且明显大于2.0m×2.0m造林密度。其结果与不同造林密度下的侧柏—刺槐混交造林模式相似,表明造林密度越小,生长情况越好,当造林密度达到一定值时,生长情况变化不明显。通过对比发现,模式4的最佳造林密度为2.0m×3.0m。
4 讨论
(1)通过对比发现,不同造林密度下,侧柏纯林造林模式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均低于其它3种造林模式;侧柏—柠条混交、侧柏—油松混交和侧柏—刺槐混交3种造林模式,侧柏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与造林密度有关,在2.0m×2.0m的造林密度条件下,侧柏—柠条混交模式为最佳造林模式;在2.0m×3.0m的造林密度条件下,侧柏—柠条混交模式为最佳造林模式;在3.0m×3.0m的造林密度条件下,3种混交造林模式均可。混交造林模式与纯林造林模式相比,有着明显优势,不但有助于提高侧柏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而且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有助于提高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土壤改良,有利于提升森林树种多样性。因此,建议中阳县在今后营造侧柏林时应以侧柏混交林为主。
(2)在相同的侧柏造林模式下,造林密度越小,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越大,但当造林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营养吸收和空间光照不再成为林木生长的限制条件时,造林密度对侧柏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可以忽略不计。通过对比发现,造林密度为2.0m×3.0m时,侧柏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均较为良好,是侧柏的最佳造林密度。
(3)3种侧柏混交造林模式涉及到的几个树种,其中侧柏为浅根性针叶小乔木,油松为深根性针叶大乔木,刺槐为深根性阔叶大乔木,柠条为浅根性落叶灌木,通过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的合理搭配,能够实现地下根系的多层次伸展,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同时有助于水土保持;通过大乔木、小乔木、灌木树种的搭配,可以组成多层次的树冠层,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有助于截留降水和涵养水源;通过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的搭配,可以增强森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还可以有效阻止森林火灾的蔓延。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侧柏—刺槐混交造林模式为最佳侧柏造林模式,应予以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