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馆职能部门的工作问答
2021-01-22采访胡炘融郑丽君庄双博卢禹凡
采访|胡炘融 郑丽君 庄双博 卢禹凡
王春辰Wang Chunchen
Q:如何看待学院美术馆背景下,学院的艺术史研究与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史研究的差异?
王春辰(副馆长):美术馆的艺术史研究会以藏品和作品展开,它可以具体地呈现艺术的视觉特征,具有在场直观感,能够立体地再现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类型差异;而学院的艺术史研究更多在文本上梳理,以细腻、完整的论述逻辑来揭示艺术史的过程、变化、状态,可以综合、全面地讨论、论证艺术的历史及理论形态与诉求,它以逻辑、文字取胜,自由度、跨领域、多时空地挖掘历史和再现历史,但美术馆的艺术史研究无法天马行空地自由展开,它受到物理条件、客观条件、无法搬移等限制,很多艺术史的关系、上下文的物件不能在展览中呈现,但学院的艺术史研究可以做到。事实上,这种两种研究又是互通、互相支撑的,美术馆的研究必须同样是历史的研究,它可以创造性地生产物与物之间的新关系知识,同时它又与整体的人文跨界研究有联系。
Q:在这样的学术基准要求下,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公教、宣传工作如何顺应开展?
王春辰(副馆长):美术馆的艺术史研究展在公共教育上要做很多细化的工作,将展览所呈现的艺术史进行更清晰的讲解,为公众了解艺术史做一系列普及工作,甚至将相关知识内容融入到公教中,开展工作坊、讲座、对话、模拟等活动,使展览更加延展开,让公众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吃透一个艺术史的展览内容和内涵。同样,进行媒体传播时也要将展览的各项公教活动做广泛地传播。
高高Gao Gao
Q:请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策划的工作机制?
高高(馆长助理/学术部主任):学术部主要负责美术馆长期学术框架的规划和全年展览计划的制定,具体展览项目的策划、操作与执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成立之初仅设学术部、展览部、典藏部、办公室四个部门,学术部负责所有展览的策划工作,随着美术馆的发展,典藏部也开始逐渐承担典藏展览的策划工作。
学术部为项目负责人制,这一制度从新馆建成一直沿用至今。对于大型自主策划的展览,学术部会成立展览工作小组,设立核心项目负责人,再由部门同事分工协作。对于中小型的展览,项目负责人通常既是策展人,也是统筹协调人。项目负责人需要对接包括签订合同、制定工作计划、把握展览内容、确定展厅展期、与其他部门协调等工作,一方面需要把控展览筹备进度,同时需要对展览质量进行审核,掌握各项工作的弹性与灵活度。
我们对一个展览可行性的判断,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一、展览是否符合我们馆的整体学术方向及近期研究计划。二、展览的资金需求与美术馆全年展览预算的关系。美术馆展览经费主要由学院拨款与社会赞助两方面构成。想要维持全年展览的正常运行,寻求各种形式的社会赞助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张子康馆长上任以来,带领大家力图改变美术馆以单个展览项目为出发点的资金募集方式,探索一种更为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募资方式。除了社会赞助之外,国家级艺术基金及文旅部专项扶持项目的捐助奖励,也对我馆展览给与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同时,它也是对于我馆展览水平的肯定。Q:如何在策展时兼顾美术馆与周边社群、与整座城市的互动?
蔡萌Cai Meng
蔡萌(学术部副主任):我们会考虑到美术馆与望京地区的互动,包括与周边企业合作。展览海报会出现在望京周围的公交站牌与社区。但考虑到美院在全国以及北京艺术圈、知识界的影响力,央美美术馆的受众群体自然会围绕这一群体展开。做展览时我们需要考虑展览是做给哪一类观众来看,观众群体的有效性对我们很重要。从大的环境来看,考虑到北京独特的地域环境,观众的欣赏水平与修养,我们会把目标群体定位在比较专业的群体。我们的展览首先不能在这部分群体面前丢分。
作为美术馆,我们的公共性还不够。公共性除了体现在美术馆人流上,更应该表现在生产了多少新知识,能够影响到多少公众。美术馆应该通过公共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你的价值观。在西方过去的发展历程里,美术馆在整个公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成为了培育成熟理性的社会公民的容器。时至今日,智识这个概念在中国依然是有效的,因为我们缺少它。
我们的优点是年轻,周围全是年轻人,我们会不断有新鲜血液、新的意识注入进来。除此之外,美术馆可以说处于整个国内艺术教育、艺术领域的上游生态,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拦截国外来到中国的好艺术家、学者。你会发现,现在北京许多重要展览即使不是在我们馆发生,重要的艺术家也会选择来央美美术馆举办讲座,美院重要的讲座一定会放在美术馆里。这也是我们公共性的另一种体现。去年米开朗基罗 · 皮斯特莱托在美术馆做了一场讲座,我记得最小的提问者只有四岁。家长带小孩来看展览,发现有讲座就来听一下,这种影响会是潜移默化的。
纪玉洁Ji Yujie
Q:如何看待图像传播对展览的影响?如何通过空间中的元素来平衡专业受众和大众的传达效果?
纪玉洁(设计部主任):我认为80%以上的当代艺术作品通过展览进行推广与传播,展览视觉设计做为其中重要的传播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当代艺术的传播。如果展览的宣传海报选用艺术家的作品图片做为主要视觉元素,当海报在多种媒介中传播时,无疑增强了这件作品的传播力度,如果媒体的投放更广泛和持久,这件作品很可能由于曝光率高成为一个所谓“经典”。如果展览海报选择了一个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用颜色,那么大家对这个艺术家的认知往往从这个颜色开始。
好的展览设计能够吸引和推动公众去关注展览,让更多人走进美术馆看展览。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关注展览设计对于展览的影响作用。中央美院美术馆在展览设计的定位上更倾向于强调学术性和试验性,由于美术馆依托中央美术学院,因此学术是成为我们的立馆之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降低展览和展览设计的学术水准标准。像“文献展的神话”此类学术性很强的展览,对没有学术语境的公众来讲,阅读展览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展览中,我们采用增加知识背景信息介绍,用导览册的方式给公众提供相关知识补充;在空间设计上也采取多元的展示方式和图文并茂的视觉呈现,让利于观众更容易接纳与理解相对艰涩的学术信息。学术性与大众化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用设计来平衡二者的关系。
吴鹏Wu Peng
Q:请大致介绍展览部的工作职责?
吴鹏(展览部主任):展览部工作核心是将展览策划项目通过实体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即由文本叙事转化成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叙事。在这一过程中,本部门通过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创新性实践与探索,展览资料与资源的统筹等来确保展览的最终呈现效果,满足观众对展览,甚至对整个美术馆空间范围内以视觉为主的体验与需求。展陈是一门随时代进展而不断发展的学科,布展不仅仅是将平面问题概念化或立体化,或以人的尺度去衡量艺术物化的问题。一个可观可赏可游可感的好展览离不开美术馆上下及各部门的智慧与通力合作,在美术馆整体工作中,本部门的职责是围绕布展进行的系列管理,确保展览最终有效落地与良好运行。
李垚辰Li Yaochen
Q: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建设长期陈列,长期陈列对美术馆的意义是什么?目前典藏研究存在的困难有哪些?
李垚辰(典藏部主任):馆藏长期陈列对一个美术馆来说就像基石,是美术馆藏品研究和开展各项展览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观众认识艺术的一个很好的基础。对于美术馆自身建设来说,需要美术馆有足够多,足够有质量的藏品才能够形成真正有质量的长期陈列。通过馆藏长期陈列的组织策划和升级改版,可以推进美术馆内部对于藏品的学术研究,不断梳理本馆藏品,从中挖掘精品、发现缺环,以促进美术馆在收藏和研究方面的螺旋式的发展。馆藏长期陈列是建构馆藏资源的自身叙事逻辑,讲好作品的故事,向公众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必要方式,是一个美术馆持久形象与态度的重要体现。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馆藏长期陈列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系统认识艺术世界的方法。通过馆藏陈列,观众可以有机会,系统而较为全面的认识某一方面的艺术,这是碎片化的临时展览所不具备的功能,有助于观众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可以想象,一件优秀的作品如果能够不断地被观看,能够陪伴一个人的幼年、少年、青年的成长,成为他人生记忆中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作品很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审美追求。美术馆的馆藏长期陈列,对观众的而言,就会成为更为生动的美育课堂。馆藏长期陈列还有着和图书馆相似的功能,作品长期陈列在展厅中,是经典作品汇集的殿堂,观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回到展厅检阅作品,有机会在展厅中面对原作进行长期的思考和研究,这对于学术研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艺术史当中,很多重要的艺术史家的研究对象都是著名博物馆长期陈列中的作品,从而产生了许多划时代的著作。
典藏部通过藏品信息的基础整理,持续地补充征集,不断推动馆藏品的研究,策划一些展期较长的专题系列展览,如馆藏精品陈列,积累开展馆藏长期陈列的经验,期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终呈现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特色的馆藏长期陈列。想要实现藏品长期陈列,自身的藏品建设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十分关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日益转型为国际化的艺术博物馆,但机构编制规模尚小,经费、人员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讲,做持续性、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仍然比较艰难;藏品序列中经典名家代表作品还不够全面,藏品序列中还有很多空白等待我们填补。解决途径我认为:首先是做好藏品基础建设工作,尤其是藏品的数字化建设,为社会和学界提供更为到位和丰富的藏品研究资料。背靠学校这个大型的研究机构,我们可以发动学校资源,开展各项藏品科研项目,由教师和学者牵头,美术馆提供藏品资料,进行藏品研究,进行持续挖掘和建设,也可以借用网络、电子信息化等方式吸引全球学者的目光,发动更多学者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做好美术馆自身研究力量的建设,需要发动全馆的研究资源,重点建设一些能达到世界级水准的藏品序列。
任蕊Ren Rui
Q:公共教育部对于不同类型的公教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是如何展开的?
任蕊(公共教育部主任):一个大的展览立项之后,公教部的核心工作首先是诠释展览。公教部仅有三名正式员工和四名实习生。由于观众群巨大,我们其实面临着很大挑战,观众的集中专访、观众的量,观众对美育、对艺术的认知度,都给具体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要在专业工作人员少、展览繁多、诠释的目标内容多维等考验下,逐步地完成这项工作。以研究生展为例,我们需要去接触、了解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了解其中的诠释是否精准,因为当代艺术不像传统博物馆和常设藏品展,有标准化、固定化的导览词,对诠释资料的收集、语言的组织、志愿者的培训,都存在实务性的挑战。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以专业的姿态完成了工作。导览的内容和尺度分为三个等级呈现:第一个等级是社会美育的基本等级;二是专业性、深入的等级;三是面向观众的年龄层变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必须用他们的语言和平行的视角引导他们了解展览。我们之前一直认为公共教育就是做活动,尤其是儿童活动,这种想法实际是片面的。在早期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时候,公共教育部更多被叫做展览诠释部。“诠释”一词并不只是讲解和导览,更多是基于不同阶层的观众呈现的对展览知识的再生产、知识专业化的分层和梳理的严肃研究过程。如果不对观众进行分层研究和梳理的话,我们学术的推送就没有目标观众群。
馆藏研究一直是我们的立馆之本,前几年我们开展了美术馆之夜,基于馆藏作品开展各种工作坊,和学校相关资源合作,包括首饰、玉器、石雕、丝网印等相关的工作坊,除了我们自己的学术资源之外,我们还与大型的专业机构合作进行公共教育的拓展。我们和英国的莱斯特大学、美国的肯尼迪中心、MoMA 都有合作。在特殊教育方面,我们与盲人出版社、太阳村、海淀工读等一些机构合作,也是基于学术资源上的生发和拓展。展览的学术讲坛方面,公共教育部一直和学术部密切合作,因为他们在展览立项之初就会进行很准确的研究。
郭红梅Guo Hongmei
Q:理论出版部的工作职能是什么?
郭红梅(理论出版部主任):在当下的全球艺术生态中,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艺术博物馆(美术馆)早已脱离了展览展示这一单一职能,而是成为了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以及附属经济等的综合性智识中心平台。理论出版部对应的是其中的“研究”职能,立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丰富馆藏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资源优势,未来发展为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展览理论研究的出版中心,从而在广泛传播当代艺术状况的同时,维护并塑造本馆的学术形象。具体来说,理论出版部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部分。国际部分主要关注重要的展览以及研究、博物馆研究的前沿理论以及重要艺术博览会的研究,目的是向国内的艺术博物馆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理论参考框架,并向读者提供艺术博物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状态。国内部分按照区域的标准分为本馆和全国两个子类:本馆部分以馆藏、研究、展览、学术活动为中心,组织资深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地专题研究,并系统出版相关出版物,使得本馆在相关领域持续保持学术权威性。全国部分主要关注重要艺术展览、事件和出版物,既是一个信息中心,也在一个横向历史坐标参照系中对照本馆的各种实践活动。
孙炜Sun Wei
Q:发展部的工作分别推动了美术馆哪些方面的发展?
孙炜(发展部主任):发展部按照非营利公益美术馆模式开展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社会赞助合作;二是会员发展;三是品牌影响力拓展合作。央美美术馆有特别丰富的馆藏、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优秀的专业团队,我们部门工作的核心就是将美术馆各部门专业化的工作成果梳理并体系化、品牌化呈现,通过积极与社会联系与互动,在推广艺术能量、普及美育的同时为美术馆发展拓展资金与资源支持。
发展部自成立之后,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先后获得了天鸿控股、新奥集团、爱马仕、天禹文化集团、北京文泽时代等企业对美术馆的赞助支持;同时2019 年美术馆家庭会员、个人会员和学生会员三类会员也正式上线。募集到的赞助与捐赠资金实现了“不可能的相遇——达芬奇的艺术”“埃利希展览”“卡普尔展览”等多个国际级大型展览的顺利完成;为美术馆进行智识中心建设、进行下沉广场空间改造、开展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藏品征集与修复等专业化工作积累了资金。这些具有广泛影响力展览的举办和专业化工作的进行,在给观众带来一场场呈现在身边的视觉盛宴与美育活动的同时,也对央美美术馆和支持公益事业的企业进行了品牌影响力的放大,这样良性的循环为美术馆之后举办更多优秀的展览和开展赞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术馆影响力拓展合作方面,开展了与谷歌文化、微软研究院的合作,推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同时实现了美术馆品牌在科技类公司渠道的拓展;与798 艺术区、艺术北京、北京当代 · 艺术展、画廊周、京ART等艺术博览会建立互动机制;与传媒集团罗博报告、栩栩华生、航美传媒、飞拓无限、迪岸双赢、中翔博润、地铁通城等公司开展美育公益推广合作,使美术馆的公益美育推广海报覆盖达到全国11 个机场,北京地铁11 条线路等,构建了艺博会、艺术区、机场、地铁、公交、各网络平台联动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社会化美育推广矩阵网络。Q: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媒介不断更新,媒体宣传部的工作有哪些改变?
何一沙He Yisha
何一沙(媒体宣传部主任):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我们美术馆的媒体宣传工作也随之做了相应的调整。第一部分是在公共关系维护与发展方面,在与传统媒体继续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大量拓展了新的媒体资源及宣传渠道,更新了一批高质量的公众号、KOL以及大V 的媒体名单,开发了小米画报电视屏、高端及高密度小区入户大屏、地铁电视、电梯入户屏幕、朋友圈广告等。我们联合票务公司在大众点评上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为2019 年的国际大展(如卡普尔展览)带来大量关注,成效显著;在美术馆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豆瓣等公众平台。利用平台不同的优势持续推送美术馆的展览及活动内容;第三方面是我们的数字美术馆,除我馆的官网平台之外,还通过在全国2000 余家图书馆及中国移动、中石油等大型政企渠道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建立美术馆数字画廊,通过线下画屏、阅机屏幕展示,线上通过手机APP、H5、PC 端页面展示等多种方式,协助美术馆进行艺术普及和推广工作。Q:智识学习中心是一个新部门,主要涉及的工作内容是哪些?
肖宝珍Xiao Baozhen
肖宝珍(智识学习中心主任):智识学习中心依托中央美术学院的强大学术力量,以央美美术馆的展览、馆藏研究为核心学术架构,通过精心策划制作的艺术纪录片,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观众提供线上教学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知识分享与交流。目前的纪录片策划主要包含四个方向:《CAFAM 探索 · 艺术家》探索艺术家新思想形成的过程。除了研究当下最具代表性以及影响力的艺术家以外,还以中国经典绘画为切入点,综合专家采访、纪实、实物拍摄等多种表现方式,解读中国古代经典绘画作品所传递的文化、思想,链接当下的文化、社会环境,重新对话中国书画;《CAFAM 探索 · 展览》通过对策展人、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等的采访,记录展览形成过程,为观众展示多视角看展览、发现展览的奥秘引发艺术的思考和反思,激发创新艺术的灵感。《CAFAM 探索 · 讲座》呈现古今中外艺术史研究、艺术与科技、前沿思想理论、人文学科、设计与创意等多领域主题。《CAFAM探索 · 读书》筛选艺术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推荐最值得一读的书籍,为读者提供新理念、获知新思想。
智识学习中心以学术委员会审片的机制,邀请美院以及社会各界学者参与纪录片的策划以及评审,保证纪录片的学术高度以及广度。
王静Wang Jing
Q:官网和杂志编辑部承担美术馆的哪些工作职能?
王静(官网& 杂志编辑部主任):官网& 杂志编辑部是从2018 年9 月开始工作,这个部门在美术馆中相当于一个内容传播的策划和组织部门,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思考如何将美术馆的智识成果通过网络、出版、深度写作传递给不同层面的观众。工作包括官网的内容建设、期刊编辑、出版写作专题策划等,带动美术馆相关话题的讨论。随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改版后,内容结构深化的需要,改版后的CAFAM官网服务于美术馆展览及活动信息的发布,完整展现CAFAM 展览全景及文本资料,围绕展览进行专题评论的邀约和策划;美术馆360 全景展览发布,以拓宽观众在实体展览之外的线上观展方式,形成静态信息——动态全景——拓展性释读的递进展览传播路径。同时,基于美术馆学领域的学术框架建设,设立学术研究、典藏专题、艺术家主页等栏目,汇集美术馆学研究及馆藏研究成果,实现借助网站平台全面了解美术馆各部门职能动态的目标,在近期社交隔离社交受阻的时期,作为美术馆数字化的窗口,也让我们对官网的功能拓展有了更多思考。依托于中央美术学院及美术馆在美术馆学领域的学术力量编辑的《美术馆》杂志,则是面向整个美术馆学界,希望搭建一个问题讨论和研究交流的场域。
古元画展,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