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见解
2021-01-22尹红阳
尹红阳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在临床治疗中,产后尿失禁较为常见,产妇分娩期间骨盆结构及盆底肌肉易发生损伤,导致尿液溢出或排尿失控[1],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10年1月分娩的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分娩的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排除骨盆畸形、多胎及妊娠期间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史患者,均自然分娩。实验组中,年龄范围为22岁到35岁,平均年龄为(29.33±3.22)岁。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21岁到34岁,平均年龄为(29.22±3.10)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训练。实验组患者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积极引导患者进行训练。在患者住院期间,由经过专业培的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为患者介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主要注意事项及目的等,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可引导患者在产后第2天进行训练[2],一周3次,坚持训练8周。盆底肌训练方法为Kegel训练法,产妇尽力收缩肛门、会阴和尿道,持续5到10秒,放松10秒,持续时间为15到30分钟。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漏尿发生情况和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等临床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产后6个月的尿失禁情况
实验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轻度漏尿,1例患者发生中度漏尿,漏尿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轻度漏尿患者为6例,中度漏尿患者为2例,重度漏尿患者为2例,漏尿发生率为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产后6个月的尿失禁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产后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4.90±0.33)分,对照组患者产后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2.12±0.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治疗中,产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发生损伤及骨盆结构发生变化,腹压升高时可导致患者发生不自主尿液溢出[3],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很大一部分患者的尿失禁都是继发于分娩后,这主要是在产后患者的盆底组织及结构会受到影响,分娩时导致盆底支撑组织韧带、筋膜、肌肉受到过度牵拉与压迫,在这些异常状态的影响之下,导致盆底组织发生不可以转的功能与形态上的改变。有研究结果指出,电生理学实验结果发现女性第一次阴道分娩之后盆底组织在神经传导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再加上第二产程过长、分娩次数增加、胎儿头围偏大、胎儿体重增加、会阴切开术等的影响,会对盆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导致盆底及尿道横纹肌部分失去作用,甚至是发生尿失禁。
产后尿失禁发生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导致肌肉松弛或盆底筋膜,使膀胱解剖部位变化,影响产妇正常生活。在为产后尿失禁患者开展治疗时,只会对重度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术后复发率高,而生物反馈、磁疗、针灸、电刺激等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均需要特殊的设备支持,该疾病病程长,所需治疗次数多,耗时长,需要花费较多的费用,再加上操作起来并不是很方便,总的来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这也使得盆底肌锻炼在临床上收到了更多的重视,相对于生物反馈、磁疗、针灸、电刺激等治疗方法,盆底肌功能训练不要认为的辅助仪器设备,且锻炼起来不受体位、时间地点的限制,练习过程中也不需要保持固定体位,这使得其在产妇当中具有非常好的治疗依从性,不仅操作方便,其疗效也是显著的,通过患者自主练习来加强盆底肌肉力量,对于盆底及膀胱颈尿道括约肌损伤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从而实现预防产后尿失禁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应用盆底肌收缩功能训练[4],训练患者有意识收缩肛门和尿道口,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盆底收缩能力,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有利于产妇尽快恢复盆底肌张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尽早对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漏尿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漏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得,产后长期持续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预防尿失禁发生。
综上所述,尽早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漏尿症状,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