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1-01-2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胃窦胃底病灶

李 尉

(泰州市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 GIST)和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PGIL)是胃部常见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而PGIL是源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肿瘤病灶,为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2-3]。两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方案及预后却各不相同,故术前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及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45例GIST患者及30例PGI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45例GIST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39~81岁,平均(58±10)岁,30例PGIL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55±8)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腹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黑便、腹部肿块等。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检查均在SIEMENS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前患者禁食水6~8h,在检查前口服600~800ml温水。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各期扫描条件均采用: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层厚5mm,重建间隔1.25mm。先行平扫,后行三期增强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由手背或肘静脉推入碘海醇注射液,注射剂量为1.5~2.0ml/kg,速率为2.0ml/s。在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min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动态扫描。

1.3 影像分析

所有病例的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均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强化程度及方式、邻近器官的侵犯及远处转移。强化程度的分析主要选择肿瘤实质部分进行CT值的测量,感兴趣区(ROI)选取时应尽量避开钙化、囊变坏死、出血等部位,CT值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CT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CT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GIST患者均为单部位侵犯,其中发生于胃底30例,胃体10例,胃窦5例;30例PGIL患者中单部位侵犯者为10例,多部位侵犯者为20例,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其中胃底8例,胃体25例,胃窦18例。

45例GIST患者中20例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25例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其中1例伴钙化,8例伴囊变坏死,平均CT值为(38±6)Hu;30例PGIL患者中25例呈均匀等密度,5例密度不均,平均CT值为(50±7)Hu,两组CT值平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两者均为渐进性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均高于动脉期,但PGIL三期扫描CT值均明显低于GIST(见表1)。GIST 与PGIL门脉期及延迟期病变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GIST 及PGIL两组CT值比较(Hu,±s)

表1 GIST 及PGIL两组CT值比较(Hu,±s)

组别 例数 CT值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GIST 45 38±6 56±6 65±4 70±3 PGIL 21 50±7 54±6 57±5 59±5 P值 <0.05 0.25 <0.05 <0.05

3 讨论

大多数GIST发生于50~60岁,40岁以下少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4]。PGIL男性发病率往往多于女性,以40~70 岁多见。GIST和PGIL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两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却大不相同。GIST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而PGIL大多采用局部放化疗,对其实施保守治疗,仅少数局限性病变采用手术治疗[5]。故早期正确诊断对两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MSCT对病灶的诊断也日趋成熟,其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对肿瘤的生长方式、钙化及溃疡等均有较好的显示,同时还可以观察有无邻近器官侵犯、肝脏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可以较好地弥补内镜及消化道造影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GIST以腔内或腔内外混合生长为主,边界清晰,易出现囊变、坏死[6],而PGIL表现为胃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密度较均匀,不易出现囊变、坏死。GIST多发生于胃底及胃体,较少发生于胃窦部,一般为单发病灶,而PGIL多累及胃体及胃窦,常为多发病灶,侵犯2个及2个以上部位。GIST大多数为富血供肿瘤,增强后肿瘤呈中等至明显强化,且具有渐进性强化的特点,而PGIL细胞密集血供少,几乎均呈轻度均匀延迟强化[7]。两者门脉期强化程度均高于动脉期,且GIST三期强化程度均高于PGIL。

综上所述,GIST及PGI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发现,MSCT对病灶发生部位、形态、强化方式等情况有较好的显示。GIST常为单发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PGIL常为节段或弥漫性增厚、呈均匀轻度强化。结合MSCT及临床资料可以更好地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胃窦胃底病灶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胃镜疗效分析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氩离子凝固治疗胃窦血管扩张症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