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西海固探寻减贫“中国策”

2021-01-22

时代邮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闽宁西海固西吉县

悠悠萧关,巍巍六盘,在庚子年初冬见证了一场千年夙愿终实现的人间奇迹。2020年11月16日,随着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宁夏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跺开西海固的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曾经的“中国贫困之冠”有着太多悲苦记忆。从“三西”扶贫到“八七”攻坚,从整村推进到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带领西海固人民历经近四十载,探索种种“治穷策”。

漫步于今日西海固,转目间山川凝翠景色频换,移步处牛壮羊肥产业兴旺,贫困标签自此被封印在历史深处。举世瞩目的“中国贫困之冠”成功脱贫,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典型意义。它不单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信心,亦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一份厚重的“中国方案”。

“破”的勇气:党群同心乘风破浪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深度贫困县区的概称。“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曾是西海固的常态。1982年,仍有70%以上的西海固群众不得温饱。

“冬天为了烧炕,村里人拿着柴刀像梳头发一样,把山上能烧的所有东西全部砍回家。”在固原市青石林场护林员马维虎记忆中,儿时的家乡到处是荒山秃岭。

西海固一度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中走向死循环。1953年宁夏中南部8县有70万人口,1995年就增长到227万人,人口密度是联合国划定的干旱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上限的3倍多。

西海固要脱贫,必须要打破这种死循环和人口资源分布不科学的状况。自1983年起,宁夏党委、政府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累计组织123万移民迁往黄河灌区,约占现有宁夏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终使南北人口空间分布渐趋科学。

百万移民为西海固腾出了发展空间。然而已经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并不会随着人口搬迁自动变得清新宜居。于是,留下来的人接着向恶劣生态环境宣战,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河山再造。

彭阳县1983年建县时,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现年90岁的彭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贾世昌说:“当时的生态建设非常现实,不种草不种树,水土就保持不住,老百姓就要饿肚子。”

彭阳县吃尽穷山恶水之苦,此后10任县委书记都把种树作为任内最大政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建县之初的3%提升至目前的30.6%。在彭阳县“网红打卡地”金鸡坪,昔日赤焦的“火焰山”已经满目苍翠。站上金鸡坪向低处望去,只见云雾缭绕中梯田延绵不绝,仿佛一个个印在西海固大地上的绿色指纹。

生态建设还意外地正在破解西海固的另外一个魔咒——干旱。气象数据显示,“十年九旱”的固原市,近十年降水量持续增长,2019年降水量超过750毫米。昔日苦焦的西海固正在变“润”!从与自然抗争,到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海固找到战贫的“四两拨千斤”之法。

撼天易,最致贫的魔咒却在人的心里。“人又不是牛,地里都种上草,人靠啥吃饭呢?”西吉县将台堡镇西坪村村民白雪琴第一次听到帮扶干部劝她种艾草,头摇得像拨浪鼓。企业按订单回收艾草,人可以到扶贫车间打工,土地还能入股……帮扶干部嘴皮子磨破,才劝动白雪琴试着种上艾草。如今她一亩艾草的收入就超过1500元。

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人亦不是原来那样的人。破除了千百年来“吃啥种啥”的传统农业观念,西海固人在技术和资本的支撑下脑洞大开,艾草、芦笋、菌菇、大果榛子纷纷扎根西海固,一场“农业革命”已然袭来。

“立”的底气:制度优势凝聚力量

善破更要善立。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的西海固开发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起点。摸着石头过河,西海固人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不断摸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丰富着世界减贫的“工具箱”。

下课铃声刚响起,西吉县兴隆镇希望小学的几名男生就冲向食堂。很快,盛着牛肉烩菜、芹菜炒肉、红烧豆腐的几个大桶被他们抬进教室。农村学生能吃上丰盛的免费午餐,正源于西海固的一次探索。“山区很多孩子不吃早餐,上午第四节课就饿得无精打采。2010年起,我们每天上午给孩子发一枚熟鸡蛋。”兴隆镇希望小学校长锁志银说。

西海固的“一枚蛋”营养早餐工程受到各方关注。2011年国家决定启动贫困地区营养午餐工程,仍选择在西海固先行先试。如今这一民生工程已经惠及全国超过3000万贫困地区学生。

有的探索成为经验缘于“走得早”,有的则因为“走得深”。走进固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33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一字排开,市民办理任何业务不用再“对号入座”。固原在宁夏率先实现“无差别一窗受理”政务服务模式,正是向福建学习的结果。

“扶贫终会结束,我们要留下一些让当地长远受益的东西。”福建援宁干部、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水木说。

从最初的资金帮扶、劳务输出、产业合作,逐步深入到发展模式的借鉴,闽宁牵手24年为西海固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成为中国制度优势的一个绝佳范例。最早实施有组织易地搬迁扶贫的“吊庄”移民模式,拥有国内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旅游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点名推广的金融扶贫模式……西海固探索出的扶贫模式不单单推广于国内,甚至在国际舞台也被奉为圭臬。

不久前,固原市原州区金融扶贫案例被展示在联合国网站上,并成为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的教材。而被闽宁镇村民称为“闽宁草”的菌草技术,如今已经传播到106个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闽宁草”被叫作“林草”,在朝鲜则被称为“革命草”。

菌草技术发明者、福建援宁科学家林占熺说,我们在闽宁协作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扶贫,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贡献中国方案,“闽宁草”正在造福全人类。

“斗”的志气:初心如磐不负使命

西吉县宣布脱贫当晚,县扶贫办里没有庆祝与欢呼。楼道里静悄悄,只听见加班人“啪啪”的键盘敲击声。“晚上吃饭时看到这个好消息,和同事一人满上一碗面条汤干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还没到庆祝的时候呢。”西吉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晓宁说。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如今已成为宁夏精神。西海固这片革命老区浸润着革命先辈满腔热血,也见证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脱贫战场上的初心使命。

2020年9月,一段人给牛做人工呼吸的短视频刷爆了宁夏人的朋友圈。视频中跪地口对口救牛的人,正是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村支书丁建华。“牛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宝贝,死一头损失可不小。”丁建华担任村支书后,主动放弃自己年入数十万元的生意,一头扎进老百姓家的牛棚甘当“牛保姆”。

除了主场作战的当地干部,还有一支穿山越海来相助的“兄弟连”。福建漳州干部张延能已经是第二次赴宁夏挂职,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四处奔走为扶贫企业对接订单:“那段时间根本感觉不到累,跑10个地方能对接成一笔订单,也算对得起援宁干部身上的责任。”24年来,福建累计派出183名干部和数千名支医支教支农人员与西海固人共同战贫。

干部苦帮更要群众苦干,才能凝聚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44岁的红寺堡区大河乡红崖村妇女何文花遭遇车祸后高位截瘫,一度靠在网络上“卖惨”接受捐助度日。“感谢无私帮助过我的人,脚没了,但是我还有手。”2017年,何文花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开始编织工艺品在网上销售。如今她每天坐着轮椅开直播卖货,不但自食其力,还带动村里20多名姐妹一起学编织。

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海固换新颜,着轻装,向着美丽新画卷奋力奔跑。

猜你喜欢

闽宁西海固西吉县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山西吉县:建设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用爱接力 守望相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山顶上的足球场》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西吉县实施胡麻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