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鸡毛信”

2021-01-21王海滨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鸡毛信海娃小胡子

王海滨

幾年前,我受邀去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中学给学生们讲授文学写作课。讲座在学校的报告厅举行,孩子们听得热情高涨。

在一个提问环节,有学生举手问我:“老师,到底怎样才能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呢?”

“一是多读书,二是勤写、多练。你们有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吗?平常会不会写信?这些也都是可以锻炼文笔的。”

孩子一听,笑嘻嘻地说:“日记、周记全写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了。信没写过,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谁还写信啊!”

这个回答让我心里一沉,忙说道:“孩子们,即便现在通讯发达,也要尝试一下亲手写信。你们知道吗?很多中外名人的书信都成了经典读物。”

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开始讨论关于书信的话题。

这时,我忽然想到了“鸡毛信”,立刻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鸡毛信’吗?”

孩子们一愣,头摇得像拨浪鼓,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

我告诉他们:“‘鸡毛信’是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信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鸡毛越多,表明信件越紧急、越重要。”

孩子们听罢,来了兴趣,纷纷询问关于“鸡毛信”的知识。我看孩子们热情高涨,便给他们讲述了一遍我小时候看过的红色电影——《鸡毛信》里的情节。

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华山的小说改编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石挥为本片的导演。

电影以送交“鸡毛信”为主要线索,情节跌宕起伏,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智、勇敢坚强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个龙门村,村子里的老赵是民兵中队长,他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的团长。

这一天,鬼子出发进村抢粮。老赵通过侦查得知,炮楼里就剩下鬼子的“猫眼司令”和数量不多的鬼子兵及伪军看家,就急忙写了一封鸡毛信,让海娃送给八路军的张连长,准备军民联合,一起打掉鬼子的炮楼据点,为老百姓除害。海娃一看这封信上面粘了三根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消息,忙赶着羊群作为掩护上路了。

海娃没走多远,就碰到了来抢粮的鬼子。眼看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他小脑袋瓜一转,把鸡毛信折起来,用线绳绑在了老绵羊的尾巴底下。

鬼子中的小胡子队长对海娃一番询问后,又命人仔细搜查海娃。伪军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搜了个遍,结果什么也没搜着,小胡子队长只好放海娃走。谁知,正当海娃甩起羊鞭赶着羊群离开时,小胡子队长又改了主意——他让人用枪逼着海娃赶着羊群跟他们走,准备到了驻地杀羊吃肉。

进了一个村子,鬼子没找到一点粮食,就把海娃心爱的小羊羔杀掉吃了。海娃心疼极了,但他知道送信更重要,于是悄悄掀起老绵羊的大尾巴看了看。见鸡毛信还原样吊着,他心里才算踏实。

夜里,海娃被迫和羊群分开,与鬼子兵和伪军同宿在一间屋里。就在他又饿又累,快要睡着时,突然模模糊糊地听到了父亲的提醒,想起了那封重要的鸡毛信。于是,他打起精神,悄悄站起身,蹑手蹑脚地出了屋子。

海娃来到羊圈,从老绵羊的尾巴底下解下鸡毛信,揣进口袋,撒腿就跑。他忍着对羊群的不舍,一口气跑出了几里路,路上还巧妙地骗过了日军的哨兵。可就在他坐下来准备歇口气的时候,一摸衣服,心顿时凉了——鸡毛信不见了!

焦急万分的海娃赶紧回头去找,找了半天才找到信。可这时,一个伪军追来,又把他抓住了。没办法,海娃只得跟着伪军回到了鬼子的队伍里。

鬼子整装出发,逼海娃给他们带路去龙门村。海娃一路走一路想办法,决定把敌人引入崎岖难走的小路,自己熟悉地形,可以趁机逃走去送信。可还没等他的计划实施,敌人就中了民兵在路上埋的地雷。鬼子吓破了胆,不敢走大路,乖乖地跟着海娃朝小路走去。

海娃逃跑的过程中,鬼子打伤了他的手臂,但是早已得到消息埋伏在山上的八路军救了海娃。经过激烈的战斗,八路军战士们把小胡子和他带领的鬼子、伪军全部歼灭了。

海娃得救后,赶紧把鸡毛信拿给了张连长。张连长根据信里提供的信息,端掉了炮楼,活捉了“猫眼司令”。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12岁的海娃继续站在山上,站在消息树旁,手握红缨枪,一边放羊一边放哨……

这部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的观影感受。片头部分一页页掀过,让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电影中,还会有画外音及字幕对故事背景、环境、人物心理等做出说明。生动诙谐的旁白,强有力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像海娃这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何止千千万万。这个“鸡毛信”的故事,我会一直给孩子们讲下去……

猜你喜欢

鸡毛信海娃小胡子
鸡毛信的故事
一封鸡毛信
代驾
美味小甜点
小小园艺师
送信的人走了
你不知道的创可贴
好你个拍客
四季拼图
无敌尿布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