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数学王国的“美”

2021-01-21陆秀玲

启迪·中 2021年12期

陆秀玲

摘要:数学,一个另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的名字,甚至成为很多人学生时期的噩梦,之所以有这样的痛楚,关键是因为没有挖掘出数学王国的魅力。想要学生带着兴趣,饱含热情的去学习数学,那就要让学生发现枯燥无味的数学中也蕴藏了无数的“美”。

关键词: 简洁美 统一美 相似美 运算美 联想美

单调的数字、乏味的字符、枯燥的运算,曾经有多少人将这些看成是学生时期的“咒语”,很少有人喜欢遨游数学王国,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探究挖掘过数学王国的魅力呢?其实,发现数学之美是进行数学创造的一把钥匙,有多少数学领域的伟人,正是拿着这把钥匙,成功开启了数学创造的大门,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认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少年时代的高斯利用了数学的对称之美迅速巧妙地回答了从1到100的连续自然数之和是5050的难题;毕达哥拉斯在应邀参加的舞会地面上感受到了数学“形”与“数”的结合之美,从而发现了勾股定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长期以来,我们都只顾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使他们陷入题海,时刻在解题旋涡中挣扎,完全忽略了数学美学的教育,这毫无疑问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绊脚石,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的异常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变的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呢?数学美含义广泛,包括简洁美、统一美、相似美、运算美、联想美等内容,在熟知数学美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大家介绍数学美之所在,并将数学之美融入日常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美,享受数学之美。

一、简洁美寓意深刻

数学的简洁美是人所共知的,它美在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难题,也美在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复杂的实际问题,数学的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含义。如果一位学生用新颖而简洁的方法解答出困难而复杂的习题,那么老师在批阅过程中定会享受到美,这种直观的享受,应该分享给学生,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反过来,学生做练习因繁杂而受阻时,老师必要的点拨使之化繁为简,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不也是美的享受吗?关键是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

例如习题:已知,求的值。学生在求解该题时,往往会先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再通过代入的方法得到的值,这样的方法固然没错,但毫无疑问,对于学生说,计算量是庞大的,大部分学生会半途而废。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用整体的理念来解决该题,过程如下:

显而易见,这样简洁的解题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大大的减少计算量,提高准确率,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

二、统一美贯穿始终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统一美的追求史。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法则都是相互关联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属于某个统一体的部分知识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将抽象的代数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来研究,也可以将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成图形性质来研究,用统一的思想灵活转换数与形,以形助数,以数辅形,这种“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也是数学统一美的体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坐标的关系;一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关系等等。学生如果能将“数形结合”的思想灵活运用于解题过程中,那么必能感受到数与形的统一美。

三、相似美解题源泉

提到相似美,大家很容易与几何挂上钩,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之处,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相似之处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相似美。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解题就是在利用相似美进行模仿推理,通过搜寻现有知识网络中的相似之处,灵活机动的运用于所需解决的问题上,那么,难题也瞬间变得像“老朋友”那样亲切。

例如在整式乘法的运算中,离不开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但在实际作业中,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用相似的思想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乘法公式计算,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无法直接运用已知的乘法公式进行计算,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注意平方差公式中这两项的符号特点,在这两个因式中的符号怎样?学生很快明白:“是同号,是异号”。接着又问在这两个因式中,哪些项是同号,哪些项是异号呢?学生也很快反应:“项是同号,项是异号”,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相似的理念,把看作平方差公式中的,看作平方差公式中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解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

四、运算美互逆印证

数学的可逆性在日常教学中随处可见,例如计算中的乘法与除法,定理中的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在课堂上也有“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理论,这些熟悉的教学内容,不都是数学互逆之美的体现吗?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多数逆运算常常感到困惑。例如计算,可以说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但在教学将进行因式分解时,不少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正确率不高。从学生思维心理分析,在于他们形成思维可逆心理过程的困难性,一般学生可逆思维能力弱,他们对逆运算的认识就表现得缓慢、迟钝,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教材研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促进学生的逆向思维,才能更科学更牢固地幫助学生掌握逆运算。

五、联想美渗透创造

在观察的基础,对应研究对象的特点,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就是联想。联想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想象,它与旧知识的记忆和新知识的认识有关,具体解题时,必须作一些等价转化来引起我们对已学过的定理、公式、习题的联想,从而探求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在平时解题教学中常用到的联想方法:

(一)接近联想:由数学定义或公式的结构或形式相似而引起的联想。这是最基本的联想,也是在日常解题中应用最广的联想。例如以下习题:

观察下列等式:

从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解答第一题,通过对已知等式的观察,运用接近联想的思维方式,得到答案为。而在解答第二题时,很多同学则受阻。事实上,学生若能感受到所求式子的形式接近于规律公式中的时,那么此題迎刃而解,想要运用规律解题,我们还缺公式中的,我们利用乘除法运算的可逆性,解决该题:

(二)类比联想:指根据不同对象的某一相同或相似属性而做出的联想。想要遨游数学这片知识的海洋,离不开联想这双翅膀,想要从更高层次上掌握数学知识,必须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而应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可以帮你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适当运用类比的联想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探索解题方法都有较好的效果,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分式加减法运算时,我们可回顾:分数是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的?(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它们的计算法则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分式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并由学生根据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得到分式加减法运算法则,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我们利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知识的正向迁移。

(三)发散联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信息之间的共性,揭示隐含信息的特性,借助于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另外一种状态,要通识庐山的真面目,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考察。比如习题:若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与的和为2,求的值。利用发散联想,多角度看题,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可得三种不同的解法。方法一、通过计算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到用表示与的解为,再将该组解代入中,得。方法二、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式乘以3,二式乘以2,这样使得方程组中的系数均为6,即得到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将两式相减,可得到只含有与的方程,再利用条件,易得,将所得值代入原二元一次方程中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即可得。方法三:直接用原方程组中的二式减去一式,可得,等式两边同除2可得:,又因为,所以得,直接解得。

数学的发展建立在社会需求上,最终又应用于社会,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才发现了数学美,也正因为数学美,才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数学的研究中去。数学的美,千姿百态,曲线之美、理论之美、方法之美等,无处不在。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和意义呢?纽带就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深刻的理解数学之美,并将这种抽象的美感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更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更直观的方式教会学生感受数学也可以是美好的,有趣的,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之所在,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享受到数学的美,自此开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与学》

2.《江苏教育研究》

3.《江苏教育》

4.《数学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