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鸭子真的是第一个知道?
2021-01-21许秀华
作者简介
许秀华,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科技记者、医学记者等职,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著有少儿科普书《超级农业》(北师大出版社)、孕产期保健科普书《妈妈宝贝爱妻录》(科学出版社)、《卢良恕院士传》(人民出版社),全程执笔《转基因,给世界多一个选择》(农业出版社,获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南水奇遇记》(水利出版社),为《科学大众》《生命世界》等多家少儿科普杂志撰稿人。
傍晚的江南水乡,江边的蒌蒿像翻滚的绿色浪花,从江岸向远处铺展开来。江水欢快地迤逦而过,在靠近岸边的地方,芦苇才冒出短短的嫩芽。若是捕捞上河豚,就着蒌蒿、芦苇的嫩芽,那该是多么美味!这是僧人惠崇所绘的一幅画,名为《春江晚景》。宋代大文学家蘇轼为这幅画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看到画中在江水里自在游弋的鸭子,栩栩如生,不禁热心地替鸭子说:“江水变暖和了,春天来了,我们最早知道。”
用水温判断季节变换,有点滞后
要是凭借江水的温度来判断四季的变化,小鸭子只能是后知后觉,没有能力抢先发布。为什么呢?这要从水的比热容说起。
比热容作为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物质容纳热量的能力。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将铁筷子和木筷子放在水里,然后把水烧热,哪个会热得快?当然是铁筷子,因为金属铁的比热容小。铁和木头都获得了同样的热量,然而铁很快就以“发高烧”的方式给了反馈,而比热容大的木头却依旧保持“正常体温”。
水的比热容更大,比土壤、岩石、空气的都大。要让水和土壤、空气、岩石升到同样的温度,要给水提供更多的热量。同样的热量供给下,水温上升的速度比岩石、土壤和空气慢。同样,因为水的比热容大,要让一盆温水降温,也需要更多地供冷。往往周边的土壤、岩石已经冷却下来了,而水仍旧是温的。
春天时,尽管天气很暖和了,江河湖海里的水却仍是寒冷的。秋天时,已经凉气袭人,而江河湖海里的水却依旧温暖。
春天时,当地球倾斜着自转轴围着太阳公转时,太阳光斜射与地面的夹角变大,倾泻到地面的光子增多了,太阳送来的热量增多了,空气变热了,土壤变热了,江水却迟迟不变热。小鸭子一定为此苦恼过:为什么我的春天总是迟到?哪还有心情说:“江水变暖和了,春天来了,我们最早知道。”
秋天时,太阳光斜射与地面的夹角变小,倾泻到地面的光子减少了,太阳送来的热量减少了,空气变冷了,土壤变冷了,江水却迟迟不变冷。所以,初秋时的江水仍然温暖得可以下去游泳。小鸭子也许为此自豪过:“秋风萧瑟,却奈我何!”
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呼之欲出:苏轼会游泳吗?如果他会游泳,他为小鸭子代言时,是不是就会因为有对春水的亲身体验而更加准确?
比热容在自然界演出的戏码,不只是表现在春天和秋天的水体上,还有白天和黑夜中的空气、土壤和岩石。白天,空气、土壤、岩石被太阳照射,升温很快;夜晚,漆黑一片,失去了太阳光能量供给的空气、土壤、岩石又快速失去热量。春寒料峭,为何让人更难接受?因为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太大了。
所以,比热容还有一层含义,就是物质保持现有热量的能力。比热容小的物质,热量来得快,消散得也快;比热容大的物质,热量来得慢,消散得也慢。
比热容讨论有条件
要是水变成水蒸气,比热容会怎样变化呢?要是水和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比热容又会怎样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世界上有好多种事物,事物之间有同有异。相同点多的事物,人们会将其归为一类,然后将归为一类的事物加以定义,这就是概念的由来。所以,概念天生就带着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定义的内容,能够归类为这一概念必须达到的标准;外延则是概念的边界。
比热容这个物理概念也是有内涵和外延的。其内涵即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的温度升高到一个绝对温度时,需要获得的热量数量;其外延则是没有发生相变和化学变化。这个所需热量测量的限定条件或者说边界,是没有相变和化学变化。水变成冰或者水蒸气,这就是发生了相变。这时,水里的热量或者要释放,从而改变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和距离,水变成冰;或者水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增大了水分子间距离,水变成水蒸气。金属钠投入水中,水会沸腾,这是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量。这时,水分子的化学键断裂,释放出了大量的能量。
所以,在发生相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有其他的热量来源参与其中,这时讨论比热容就不合适了,故而设定了概念的边界。
美学和科学并不总是同步的,不能苛求苏轼这位生活在宋代的古人。而且,虽然春水的温度上升晚于岸边的土壤、岩石和空气,可是春水一旦暖和了,还真是小鸭子第一个知道呢!
(责任编辑:陆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