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23个省份,“惠民保”为何受追捧?
2021-01-21吴超发自广州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发自广州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者刚刚参加工作没有钱购买商业保险的群体,均可投保惠民保。
ICPhoto ❘图
惠民保的出现,和医保基金不足存在较大联系。
视觉中国❘图
★惠民保之所以多由医保局主导,包括保险价格、药品目录等,是因为医保报销不了的东西可以往惠民保这个商业保险的池子里放,后期投保价格可以上调,会缓解医保基金的压力。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谁能拿下更多的惠民保用户,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城市基础人群数据。
“部分药企在和国家医保局谈判的过程当中失败了,尽管药品质量很好,但价格没法降到地板价,就被清除出了医保目录。惠民保的出现,又给了药企一个机会。”
“49元保一年,最高报销200万。”最近在广州的地铁和公交站,经常可以看到“惠民保”几个红色大字。“惠民保”是为期一年的健康险,是普惠型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的简称。
不只在广州,过去一年间,惠民保迅速在全国铺开。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月18日,“惠民保”已落地全国23个省份,60多个城市。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普惠保险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惠民保的深度分析》(下称“惠民保分析”)显示,截至2020年11月5日,各省参保人数总计超过2000万,累计保费超过10亿元。
惠民保在各地的具体名称略有差异,但只要是当地社保参保人即可投保。大部分产品以“低价”“无年龄职业限制”“无既往病限制”“高额赔付”为卖点,参与产品的主体机构包括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以及各地政府。
惠民保为何火爆? 地方政府又为何主导?
大病保险
2021年1月5日,武汉上线惠民保后,在当地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任职的陈灵每天都会接到相关咨询电话,尽管她所在的公司并没有承保武汉惠民保。
“最近,我自己有一百多个客户都投了,帮自己或者家里人。”陈灵说,如果已经购买了商业保险,再购买惠民保的意义不大。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者刚刚参加工作没有钱购买商业保险的群体,惠民保是一个合适的产品。
广州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员工赵青亦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消费者买惠民保更多是买一个安心,投保价格低,可赔付金额高,“且许多城市产品有政府背书,大大提升了参保率”。
“我今年不到30岁,买的一款百万医疗险价格为两百多元,但是我妈买同一款产品就需要花上千元。”赵青说,惠民保与前几年较为火爆的百万医疗险不同,大部分产品不限制既往病症,不同年龄和职业投保,均是一个价位。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各地惠民保的价格多在几十元至两百元之间。如2020年11月10日,广州连续第二年上线惠民保,最高报销额度从原来的100万提升至200万。但投保价格保持不变,仍为49元,平均每天仅需花费0.13元。
不过,为了保险的可持续性,保险公司大多设置了一个2万元左右的免赔额度,且报销有比例限制,并非全额报销。
以武汉惠医保为例,其分为社保内和社保外两部分,分别设有1.8万元的免赔额。社保目录范围内住院治疗,医保报销之后,需要减去1.8万的免赔额,然后按80%的比例进行报销;社保目录外住院治疗,减去1.8万元的免赔额后,报销比例为60%。
28岁的曾智任职于广州一家媒体,为了帮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女朋友完成业绩指标——拉10个人买惠民保,他花了180元,于2020年底购买了广州惠民保。
当月,曾智因阑尾炎住院手术。按照保险规则,产品在次月才生效,所以暂时没有派上用场。曾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即便惠民保生效,像阑尾炎这种小病也不需要,“手术也就几千块,医保报了80%,达不到惠民保1.8万的免赔额,只有大病的时候才有用。”
在医疗费用超过十万的情况下,惠民保也可能存在无法报销的情况。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的蔡女士购买了惠民保后,因病治疗的费用已高达11.8万,个人自付部分达到2.9万元,超过了1.8万元的免赔额。但由于住院和用药、检查费分开计算免赔额,蔡女士最终没能理赔成功。
在广州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工作的赵青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惠民保看起来投保价格低,赔付金额高,但保险公司会提高赔付门槛,一是在高免赔额基础上分别计算免赔额度,二是只赔付一定比例的费用。
此外,惠民保虽然可以带病投保,但许多产品中仍有不保肿瘤、心血管病等常见既往症的规定。如果含有相关既往症的人群投保,也无法对既往症及其并发症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
缓解医保压力
惠民保最大的特点是,多由地方政府主导。
2020年9月,在山东淄博“齐惠保”发布会上,淄博市政府副市长毕红卫就在现场购买了第一单淄博惠民保。
2015年,深圳率先推出了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商业健康保险——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被业内认为是惠民保的雏形。
该保险价格低廉,当年保费仅为18元,可通过医保个人账户直接划扣,加上深圳医保局等机构大力推广,参保率在几年间有了大幅提升。
2020年,深圳市医保局副局长沈华亮在一场发布会上表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在2019医保年度参保人数已达750万,较2015年的485万参保人数增加265万,覆盖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总数的50.4%。
但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深圳的补充医疗保险和随后出现的惠民保存在较大差异。“深圳的外来人口特别多,劳动力人口年轻化(保险赔付率不高),和全国大部分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深圳的这种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在其他城市鲜有出现。
直到2019年,南京、珠海、广州等地相继推出了惠民保,保险名称和产品型态才大致固定下来。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改革意见”)要求,到2030年底,全国将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改革意见发布后,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惠民保,相继在更多城市蔓延开来。
当前中国的医保统筹主要集中在各地级市层面,作为医疗补充险的惠民保,大部分也是一城一策,针对各个城市设计了不同保险方案。
上述复旦大学发布的惠民保分析显示,有50个惠民保产品采取了一城一策的方式,6个产品以省为单位,2个产品全国可保。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惠民保的出现,和医保基金不足存在较大联系。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2.33万亿元和1.99万亿元,但增速分别为10%和13%。随着老龄化逐步加剧,基金支出的压力将进一步提升。
在各地惠民保落地过程中,多地医保局等政府部门也参与了设计和推广。广州一款名为“穗岁康”的惠民保产品介绍中就写明,“产品由广州市医疗保障局指导设计”。
复旦大学惠民保分析显示,在统计的全国69款惠民保产品中,各地医保局参与了其中的34个产品,位居首位;其次是金融工作局和银保监会等机构。
李丁是一家商业险服务供应企业的CEO,曾参与全国十多个地级市惠民保的产品定价及宣传推广工作。
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惠民保之所以多由医保局主导,包括保险价格、药品目录等,是因为医保报销不了的东西可以往惠民保这个商业保险的池子里放,后期投保价格可以上调,会缓解医保基金的压力。
流量入口
保险红海里,突然杀入的新物种惠民保,成了保险公司竞相争夺用户的新入口。
2020年1月15日,广州“穗岁康”公众号发布公告称,上线一个多月里,广州市有超过330万人购买了该保险。在全市1300万社保参保人中,相当于每4个人,就有一个购买了“穗岁康”。
成都市政府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成都一款名为“惠蓉保”的惠民保,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万。
同一款惠民保产品之中,承保的保险公司往往不止一家。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谁能拿下更多的惠民保用户,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城市基础人群数据。
多地的惠民保的参与主体中,也出现了第三方数据公司的身影。
“哪家公司能拿到数据,对于其他业务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李丁坦言,在惠民保产品中,保险公司更强调追求用户规模,头一两年有可能会亏损。
他还表示,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想拿下项目并不容易,“通常和各地的医保局局长坐下来一谈,局长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不是我见过的第一拨人了”。
通过惠民保和各地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也是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数据公司积极参与的原因。赵青说,由于“惠民保”具备惠民属性,给了保险公司塑造企业形象的机会,“比直接打广告效果更好”。
除了保险企业和第三方数据公司外,产业链上游的药企也在积极参与惠民保,希望能把部分高价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
“部分药企在和国家医保局谈判的过程当中失败了,尽管药品质量很好,但价格没法降到地板价,就被清除出了医保目录。惠民保的出现,又给了药企一个机会。”朱铭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朱铭来还表示,目前中国正在大规模研发创新类、癌症靶向药等价格昂贵的药物,研发成功后,相关的药品也需要有一个新的出口,惠民保亦提供了一个契机。
能否持续?
惠民保能否持续,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通常来说,一款保险产品能否持续取决于产品定价策略、参保率、保险公司后期运营几个要素。
朱铭来认为,对于惠民保类产品来说,参保人数上百万后,会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可持续的产品。
但并非每个城市都能达到广州(约25%)等地的投保率,许多城市目前的产品参保率并不高。李丁透露,2020年,其公司参与设计的十几个惠民保项目,参保率有高有低,“平均投保率在5%—10%之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方一座大型城市推出惠民保一个多月,只卖出了十几万份,连广告费都没赚回来。
2020年,浙江嘉兴出现了第一款夭折的惠民保。9月,上线仅一个多月,“惠嘉保”宣布停售,微信公众号显示,由于相关政策限制,“惠嘉保”产品近期无法再次上线。
公开信息显示,“惠嘉保”由嘉兴市民政局指导,作为嘉兴市民专属补充医疗产品,售价69元一年。
如果惠民保定价不高,参保率低,同时投保条件相对宽松,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曾撰文表示,保险公司可能会通过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障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以保证产品的持续经营。然而,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障,均会降低产品吸引力,有可能使得低风险人群由于获得感不强而退出,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将更为集中。
他还在文章中谈道,2015年,深圳市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自上线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赔付率一度高达136%。但这款产品之所以能一直走到今天,并且已经达到50%以上的参保率,与其承保公司对客户的二次开发有关。
赵青表示,对于老百姓来说,惠民保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无法保证续保,“买了一两年之后,可能就停售了”。主要原因是面临医疗通胀压力,保险公司无法预计未来药品价格、治疗费用会出现什么变化,因而无法做出续保承诺。
(应受访者要求,陈灵、赵青、曾智、李丁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