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轻松起航
2021-01-21林曼霞
林曼霞
“习作难,教习作更难”,这是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工作后形成的共识。然而,三年级的起步习作,那才叫难上加难。学生要从以往的写话一下子过渡到写作,往往“没的写”“不知怎么写”,既好奇又畏惧。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又该如何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巧妙地把学生引进习作之“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
一、创设情景巧过渡,消除畏惧乐分享
学生初次接触习作,既陌生又好奇,既有激情又感到畏惧。什么叫习作,我能写出习作来吗?这高不可攀的习作真令学生望而却步,教师也头疼,困于找不到好办法把学生引上习作之路。这时我们不妨回头再研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所以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先说后写,由说到写,从说话自然过渡到写作,把学生轻松地引进习作之“门”。
例如教学生写第一次习作“猜猜他是谁”时,我事先让学生留意班里的同学。上课时,先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
师:真高兴这学期又认识了你们,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合作学习吗?
生:想。
师:看着天真可爱的同学们,我真想一下子都把你们记住,可这么多同学,怎么记呢?你们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生甲:用相机照。
师:可老师没有相机呀。(“唉!”生叹气。)
生乙:同桌互相看着画像。
师:图画画得好的可以画,那画得不好的同學怎么办呢?
生丙:还可以把同学的样子写出来,拿给老师课后一个一个地看,就很容易记下来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老师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这样吧,为了省时、高效,同桌互相说对方(先说外貌,再说性格或爱好),同桌认真听,仔细观察,如有说得不像的地方就提出来纠正。再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如还有不像的地方再进行修改,改好后写上学号交给老师。
全班学生来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老师从中抽出一张,交给一位学生读出来,其他同学猜是班上的哪一位。如有猜不出来的,老师揭晓谜底,同学们集体找出哪些地方写得不像,帮助修改。游戏结束后把作品还给学生,学生再进行补充修改。最后老师点题:“今天我们就上了一节习作课,把你们刚才说的话写出来就是习作了。习作难吗?”生:“不难。”师:“想写吗?”生:“想。写习作真有趣!”
二、结合生活精训练,积累素材寻方法
学生写作文时,一拿起笔,总找不到写的,“没的写”“不知怎么写”……尤其是对于刚刚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孩子而言,更是普遍的现象。要克服这一现象,必须结合生活,积累素材。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一是以日记为纽带,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要求学生写日记,三年级的学生常出现“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上学—放学—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这样周而复始的流水账日记,无任何作用,还加重了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指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从身边的人、事、物开始观察;同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在日记本中记下来,作为以后的写作素材。这学期是秋季学期,在秋天刚刚来临时,我就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秋,并写入日记。日记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秋,写出秋的一些特征。有时我还抓住学生生活中刚发生的一些事,安排学生写主题日记,这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又避免了学生记流水账,或随便从课文中抄一段文字充数。
二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方法。如第二次习作写景,在某个课本单元中就有几篇写景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写作方法。如《秋天的雨》先总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再分写秋的色彩、秋的味道、秋的告示,最后写“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让学生了解到写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美丽的小兴安岭》又让学生理清了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渗透了写作顺序教学。
三、降低标准细心评,鼓励性评语激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的限制,写出的习作往往空洞不具体,平淡无新意,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等等。老师批改起来很难、很烦,一笔否定嘛又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认为,评改起步习作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起步习作要强调生活化,只要学生能写出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表达出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真实感受即可,不必强求新意;否则会迫使学生说谎话,或者盲目抄袭一些优美的词句、语段。如“深沉”“有几分空灵”等类似的词句,学生并不理解意思,放到自己的习作中闹了不少笑话。评改时不要过于强调章法、技巧,只要学生能把事物叙述清楚就行,重点放在语句上,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打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要尽量保留学生原意,少做大面积的修改,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在评语中,要为学生具体指出成功在什么地方,哪里存在不足,要怎样修改,等等。
二是多挖掘和鼓励学生的成功处和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第一次习作后,我在班上开展了“我作文,我展示”的活动:凡是作文中有优美句子的,就上讲台读给大家听,让其他同学来欣赏。这样一来,孩子们每次作文评讲课都十分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在比谁的优美句子多。凡是作文写得具体生动的,就贴在学习栏上展示。这个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他们期盼下一次作文的到来——把句子写优美,把作文写生动,能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三是毫不吝啬激励性评语,让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习作。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或某句话中成功地运用了一个修辞,我都会用红笔勾画出来,注上“用得真好!”“写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让学生醒目地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我在评改起步作文时,只要学生习作文字通顺,有真实感受,或有所进步,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评上“优”,并附上鼓励性评语,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写作。
四、搭建平台谈见解,感悟生活写想法
新教材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观察和思考能力。如第七单元《我有一个想法》,要对现象进行描述后,加上自己的想法,或者改进的办法、建议。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抽象的思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口语交际中的“身边的小事”,先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现象。
我引导学生每天观察,寻找生活中令人温暖或者不文明的行为,在小组内交流,利用上课最后十分钟,让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很多学生都表现了很大的热情,分享出很多见闻,如:上课同桌主动借我橡皮;电线杆上张贴了“牛皮藓”……周末,我让学生以“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为写作内容进行小练笔。
新的一周开始,我在学生能写出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要对现象谈出自己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思考,如:爸爸吸烟,如何让他戒烟的想法;小区的绿色草坪遭践踏,如何保护草坪的想法……最后,当要求学生写作《我的想法》时,他们都一气呵成,开心地完成了写作。这一次,我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台,让生活与习作融为一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无定法,作文教学的方法还会不断创新,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使学生爱写作文,写出好作文,在习作之旅中兴趣盎然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