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理论视角下医生媒介形象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涉医报道为例

2021-01-21潘雨欣

科技传播 2020年24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人民日报公共卫生

潘雨欣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 292.8万人[1]。可见,关注医生群体十分必要。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可见,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人们通过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媒介获取信息、参与沟通、认识社会的现象愈发普遍。

黄旦教授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中认为,受众对事物的看法受到媒体的新闻框架或者专业处理的影响。在“非典”和“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除了亲自经历就医或受到人际传播的影响外,也愈发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

2003年我国医生媒介形象正处于“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增多”时期,同年“非典”公共卫生事件突发。2015年至今,我国医生媒介形象处于重塑时期,2020年“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作为负责传达党和国家意志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面对“非典”和“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医生的媒介形象分别是如何构建的?有何异同?探讨此问题有助于缓解我国医患矛盾,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

笔者在《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高级搜索服务中,以“非典”“医生”为标题和正文的关键词,按日期正排序搜索,时间限定为2003年4月1日—2003年4月30日,初步筛选出152条相关报道,为了使数据更加准确,笔者将102篇报道从总样本中剔除,最终得到50个总样本。剔除的样本为以下类型:

1)会议类报道,且新闻中未提及医生群体;2)新闻报道对象主要为国外医生;3)新闻报道中虽提及“医生”或“非典”,但报道对象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演艺界人士、高校、爱国企业。

同理,笔者在《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高级搜索服务中,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的样本中以“疫情”“医生”为标题和正文的关键词,按日期正排序搜索,时间限定为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12日,初步筛选出202篇相关报道,同理,笔者将152篇报道从总样本中剔除,最终得到50个总样本。

2.2 编码

笔者依据研究目的,确定以下4个编码类目,即报道主题(典型形象塑造、社会贡献、健康科普、呼吁关注、其他);新闻体裁(消息、通讯、评论、其他);正面基调(无私奉献、钻研精神、关心爱护);消息来源(官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媒体、其他)。

3 两事件中医生媒介形象比较分析

受众更倾向于记住新闻的抽象意义,即高层新闻框架中的报道主题,而对中、低层次的新闻框架中的内容遗忘较快[3]。由此可见,高层新闻框架在新闻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笔者从影响高层新闻框架的4个方面来比较分析“非典”和“新冠肺炎”两个公共卫生事件中《人民日报》在建构医生媒介形象时的异同。

3.1 报道主题

“非典”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报道主题为典型形象塑造类有17篇,所占比为34%;社会贡献类报道16篇,所占比为32%;健康科普类报道14篇,所占比为28%;呼吁关注类报道3篇,所占比为6%,其他类报道0篇。

“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报道主题为典型形象塑造类有30篇,所占比为60%;社会贡献类报道17篇,所占比为34%;健康科普类报道1篇,所占比为2%;呼吁关注类报道1篇,所占比为2%,其他类报道1篇,所占比为2%。

可见,《人民日报》在“非典”涉医报道中,典型形象塑造类报道最多,社会贡献类报道次之,并且,典型形象塑造类报道均体现了医务工作者不畏艰苦、危险,主动请战,不怕牺牲,坚守一线的高贵品质。例如,《危难中挺起民族的脊梁》提到“没有人喊苦喊累。”《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中提到钟南山院士有大无畏献身精神、实事求是、博爱。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在“非典”涉医报道中频繁使用“不畏艰难、奉献、不怕苦、毫无怨言”等词来描述医务工作者。在对影响力较大的医学专家进行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时,《人民日报》还用了“博爱”“实事求是”等其他词汇。

《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典型形象塑造类报道最多,社会贡献类报道次之,这两个主题占比合计94%,超过总有效样本4/5。在典型形象塑造类的报道中,笔者发现,所有的典型形象报道同样都体现了医务工作者不畏艰苦和危险,主动请战,不怕牺牲,坚守一线的高贵品质。例如《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中提到医务人员不畏风险,冲上战场。

《人民日报》对两个事件的涉医报道,都主要运用了典型形象塑造主题框架,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民日报》都肩负起了引导社会舆论,激发社会正能量的职责。

“非典”涉医新闻报道中,典型形象塑造类报道17篇;“新冠肺炎”涉医新闻报道中,典型形象塑造类报道30篇。相比之下,“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主题中,突出典型形象塑造的新闻数量更多,几乎是“非典”典型形象塑造报道数量的两倍。可见,《人民日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充分地落实“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非典”涉医报道中,社会贡献类报道16篇;“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社会贡献类报道17篇。这组数据说明,《人民日报》对两次事件中医生的社会贡献持肯定和赞扬态度。

“非典”涉医报道中,健康科普类报道14篇,所占比为28%;“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健康科普类报道1篇,所占比为2%。这说明《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把绝大多数的笔墨用在了典型形象塑造和社会贡献这两大主题上,而在“非典”涉医报道中,虽然典型形象报道最多,但其他主题占比更为平均。这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众更多地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健康科普类信息,《人民日报》在健康科普方面的笔墨不再浓重。

“非典”涉医报道中,呼吁关注类报道3篇,所占比为6%;“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呼吁关注类报道1篇,所占比为2%。这说明,《人民日报》在两次事件的涉医报道中,主题为呼吁关注类报道的数量都很少,这反映出,《人民日报》在这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多地将医生塑造成坚强、勇敢的优势形象,即使在典型形象塑造中提到医生的生存压力、健康状况、工作环境,《人民日报》也是一笔带过,着重体现医生不畏风险、不怕吃苦、敢于牺牲。

3.2 新闻体裁

“非典”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消息27篇,所占比为54%;通讯20篇,所占比为40%;评论1篇,所占比为2%;其他2篇,所占比为4%。

“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消息10篇,所占比为20%;通讯26篇,所占比为52%;评论9篇,所占比为18%;其他5篇,所占比为10%。

可见,“非典”涉医报道中消息最多,占比过半,而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通讯最多,占比过半。结合新闻主题的数据可知,《人民日报》在典型形象塑造类报道中大多使用通讯体裁,随着“新冠肺炎”相关报道中典型形象塑造主题的占比提高,通讯体裁的占比也随之提高。相较于“非典”涉医报道,《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的涉医报道中提高了典型形象宣传的新闻框架比例。并且,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新闻体裁为专题系列摄影的报道有5篇,这在“非典”总有效样本中没有发现。可见,随着通信技术的变革,以系列摄影为新闻体裁的报道日益增多。“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体裁为评论的新闻也较大幅度提升,总体上看,“新冠肺炎”涉医报道的新闻体裁更丰富和平均。

3.3 报道基调

“非典”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无私奉献类报道25篇,所占比为50%;关心爱护类19篇,所占比为38%;钻研精神类6篇,所占比为12%。

“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无私奉献类报道40篇,所占比为80%;关心爱护类7篇,所占比为14%;钻研精神类3篇,所占比为6%。

在“非典”涉医报道中,突出医生无私奉献的报道最多,体现医生医者仁心的报道次之,突出医生钻研精神类的报道较少。例如,在无私奉献类报道中,《岂因祸福避趋之——太原白衣战士抗击非典纪实》中对医务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描述为“呛人的气味使她呕吐不止,尽管如此,她依然忘我地投入到那份特殊的工作中”。在关心爱护类报道中,《零距离的呵护——北京佑安医院关爱非典患者》中提到护士为吸氧病患一口口喂饭;在钻研精神类报道中,《我研究出一小时诊断非典新方法》提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昼夜奋战,研发出诊断非典试剂。

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突出医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报道最多,体现医生关心爱护病人的报道次之,突出医生钻研精神类的报道最少。例如,在无私奉献类报道中,《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中提到党员陆宁48小时不眠不休奋战在工作岗位;在关心爱护类报道中,《一顿温馨的“团圆饭”》提到护士为病患煮汤圆过节;在钻研精神类报道中,《“面对病毒,不能害怕”》提到医务团队36小时坚守一线评测核酸检测试剂性能。

在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涉医报道中,正面基调的报道均占总有效样本100%。由此可见,《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党刊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起着引导社会舆论、激励大众的作用。“非典”涉医报道中无私奉献类报道25篇,占比为50%;“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无私奉献类报道40篇,占比为80%。可见,《人民日报》在两事件中都主要通过选择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正面报道,来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一个和谐、医生与患者其乐融融、无私奉献、充满爱的社会大环境。同时,《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更加强调无私奉献。

3.4 消息来源

“非典”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消息来源为医务人员的报道为33篇,所占比为66%;官方9篇,所占比为18%;患者及家属2篇,所占比为4%;媒体1篇,所占比为2%;其他5篇,所占比为10%。

“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消息来源为医务人员的报道为29篇,所占比为58%;官方12篇,所占比为24%;患者及家属1篇,所占比为2%;媒体6篇,所占比为12%;其他2篇,所占比为4%。

形成新闻框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消息来源,媒介组织使用不同的消息渠道让各个群体发声,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在“非典”公共卫生事件的涉医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消息来源依次为医务人员、官方、患者及家属、媒体、其他。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消息来源依次为医务人员、官方、媒体、其他、患者及家属。可见,《人民日报》在两次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来自医务人员的消息占比均过半,与其他消息渠道占比差距较大。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人民日报》来自媒体的消息来源的新闻报道体裁主要是转发其他主流媒体的系列摄影。

4 结语

《人民日报》在“非典”“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涉医报道中的新闻框架总体较稳定,且均主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对医生群体进行报道,体现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新冠肺炎”涉医报道中增加了典型人物塑造类报道和弘扬“无私奉献”类报道的比例,且新闻体裁更加多元,消息来源更加均衡。可见《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官方媒体,在坚持消息来源客观、多元;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坚持报道体裁丰富多样。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公共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