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与思考
——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
2021-01-21周立平
王 湜,张 涛,周立平,谭 艳,朱 滢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作为生态环境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平台,在促进环境监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其内涵与外延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准、全,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延伸,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2-4]。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期刊也正经历着出版行业产业化发展与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变革[5],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迫切要求重视期刊研究和制定期刊的长期发展规划。
提前谋划、早做准备,可以有效避免期刊发展的盲目性,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并通过制定长期规划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更好地贯彻执行,从而推动科技期刊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和创新引领力的提升[6-7]。
在国家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探索“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发展规划思路,现以《环境监控与预警》为例,从期刊规划背景、存在问题、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以事业单位为主办单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发展规划的编制,以期为同类型科技期刊提供办刊思路参考,推进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科技期刊行业发展。
1 期刊规划背景
1.1 期刊发展现状
依据《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8]中的“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类收录期刊情况,我国共有生态环境类科技期刊63种,其中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共有5种,数量不多,分别为《中国环境监测》《环境监控与预警》《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干旱环境监测》《三峡生态环境监测》。5家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均为单刊办刊模式,由非独立法人编辑部负责运营,采取较为传统的科技期刊经营模式。5家期刊中,除了《三峡生态环境监测》1家的主办单位为高校外,其余4家的主办单位均为环境监测类事业单位[9]。从期刊学术水平来看,仅《中国环境监测》1家为中文核心期刊,《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为科技核心期刊,其他期刊仍为普通期刊,总体学术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环境监控与预警》是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办,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江苏省环境监测协会共同协办的科技期刊。期刊围绕生态环境管理需求,紧扣环境形势与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突出环境预警与环境监测技术特色。刊载内容以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分析技术及综合评价为主,涉及化学、物理、生物、遥感等多领域学科。目标读者主要为全国与环境监测和信息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环保企业等。自2009年10月创刊以来,期刊秉承坚持学术性、创新性、时代性,聚焦热点环境问题,关注环境科技前沿的办刊宗旨,在全国环境监测及环保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作为环境监测和环境科技信息行业价值体现的载体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起到了传播和推广江苏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促进环境监测和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作用。
1.2 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在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主要有:
1)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竞争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着环境监测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期刊发展提供了环境监测科研学术支撑。
2)“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强国”,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以推动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我国科技发展迅猛态势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呈现了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由“点”的突破向“面”的提升转变,这对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4)主办单位高度重视环境监测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为期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刊主办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亟需跟踪和研究生态环境监控预警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为期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互相促进、协作融合、共同发展的机遇。
2 期刊存在问题分析
《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经过10年的发展,虽然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均稳步提升,但仍存在办刊体制机制与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协调、缺少高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期刊人才、编委会学术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期刊的数字化进程有待推进等问题。
2.1 体制机制与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协调
期刊主办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期刊作为主办单位的非主流业务,存在边缘化问题,且在事企分离的改革进程中,尚未建立稳定的期刊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期刊在人员、财务及业务三方面尚未实现协调统一发展,特别是期刊人员及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导致期刊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一方面,在现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期刊在编人员职数少,仍以外聘人员为主,且对期刊人员的激励机制不足,难以吸引并留住高层次期刊管理、编辑人才。
另一方面,期刊发展没有稳定的财政经费予以支持保障,期刊人、财、事管理机制不顺畅,期刊运营收入也仅能维持日常办公经费支出平衡,难以满足期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2.2 缺少高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办刊人才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对编校质量负责,更要对内容质量负责,紧跟专业领域学术前沿、热点。现有期刊编辑普遍存在从事环境专业工作的经验不足,环境领域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期刊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升。编辑部现有5名工作人员中,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3人,其中仅2人具有环境专业背景学历,缺少高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期刊人才,因此难以掌握并紧跟环境专业领域前沿和学术热点动态,发挥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此外,在期刊数字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编辑还缺少新媒体学习及应用的综合素质能力。
2.3 学术影响力亟待提升,编委会作用未充分发挥
2019年,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科技核心期刊有37种,扩展影响因子为0.485~4.173,总被引频次为824~9 937,《环境监控与预警》扩展影响因子为0.911,总被引频次553,与核心期刊仍有差距。期刊在学术方面,尚未形成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专家的外围支撑网络,学术影响力相比科研院所和高校偏弱,编委会学术指导和优质稿件汇聚职能缺失,组稿、约稿、策划困难重重,高水平期刊稿源不足,且存在编委责任不明晰、编辑部与编委沟通难等问题。
2.4 互联网思维有待加强,数字化进程有待推进
数字化办刊是未来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期刊除了建设有网站和采编系统,其他的线上数字化进程进展缓慢。手机端传播和在线出版目前在科技期刊界正在迅速发展,多元化的媒体融合和传播也是对期刊经营模式的较好补充,这方面还有待推进。
3 期刊规划思路与主要任务
3.1 期刊规划思路
以创办国内环境监测专业领域一流期刊为目标,深化期刊运营机制改革,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实现期刊数字化转型,推进期刊集约化发展,全面提升期刊管理运营的专业化能力,形成有效支撑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环境监测科技传播平台。
3.2 期刊发展主要任务
把握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借鉴国内外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和期刊数字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系统谋划和全面统筹,组织实施期刊发展规划。以建设科技核心期刊为目标,围绕环境监测学科发展前沿,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引领作用,强化期刊策划组稿选题的前瞻性,完善期刊管理体系建设,创新期刊运营机制,全力推进期刊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进程,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环境监测科技传播平台。
3.2.1 深化期刊运营机制改革,提升发展动力
在期刊发展规划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办刊体制机制与期刊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协调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期刊运营机制改革,提升期刊发展动力。一是建立期刊人才保障机制,设立期刊博士人才引进计划,增加期刊在编人员数量,保证期刊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提升期刊人员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二是建立期刊运营经费保障机制,由期刊主办单位负责期刊人员、财务、业务的统一管理,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良性体制。三是在主办单位负责期刊政治、学术、质量把关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市场经营合作,在期刊出版、发行、广告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四是健全期刊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激发期刊创新发展活力。
3.2.2 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人才队伍,优化期刊人才队伍结构,以引进、培养和用好高层次期刊出版领军人才为核心。一是重点引进和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背景、较高学术鉴赏能力、热心科技期刊事业的学术编辑。二是形成合理的编辑部人才梯队,形成以学术组稿编辑与经营编辑为主的现代化期刊人才结构,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编辑部人员在新媒体方面的能力,扩展知识结构。
3.2.3 发挥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提高学术质量
优质期刊稿件依赖于期刊编委会的水平,只有吸收环境监测行业先进科研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专家编委,才能使期刊站在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一是完善期刊编委会管理运行机制,组约优质稿源,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引领作用;二是加强期刊编委动态管理,吸收具备先进科研学术水平、影响力并热心期刊工作的环境行业专家成为期刊编委,紧跟环境监控与预警领域前沿、热点动态,引领环境监测学科发展方向;三是加强期刊宣传力度,促进环境监测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建立学术交流合作渠道,加强期刊宣传推广,助力中心对外学术交流,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四是基于主办单位环境监测学科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并提升期刊的功能定位,形成国内环境监测研究成果和重要科研进展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
3.2.4 加强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数字化水平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期刊数字平台及系统建设,实现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一是升级期刊采编系统,扩展期刊数字平台功能建设;二是与先进的知识服务技术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构建环境监测学术知识服务平台。
4 期刊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4.1 建立期刊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强化人才队伍
1)期刊人才引进及提升计划。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设立期刊人才引进机制,增加期刊在编人员数量,提升期刊人才队伍质量,提高环保类相关专业人员比例,提高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比例。按照期刊发展需求,在现有基础上需新增期刊在编人员数量,提升环保类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和硕士及以上学历(或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
2)期刊青年编辑联合培优计划。加强期刊青年编辑队伍人才培养,在主办单位现有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发现和培养具备较高环境专业学术水平的青年编辑人才。编辑部与主办单位监测业务部门建立期刊学术编辑人才、环境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协作培养机制,期刊青年编辑参与业务部门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及相关科研工作,业务部门参与期刊联合专题策划、组稿、审稿等工作,着力提升期刊编辑和主办单位环境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培养具有环境专业学术水平的复合型青年编辑人才。
4.2 设立期刊发展专项工作经费,落实资金保障
将期刊发展工作经费纳入主办单位年度工作经费预算中,设立期刊发展专项工作经费项目,为期刊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同时,积极主动与省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加强期刊发展及能力建设经费保障力度,并通过申请科研项目资金等多渠道筹措期刊运营发展经费。
4.3 建立期刊与主办单位科研工作的协作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
基于主办单位环境监测学科的资源优势,从单位层面统筹考虑与期刊发展相关的各类资源,形成明确的引导性政策,推动期刊与科研工作的融合发展,促进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一是建立期刊与主办单位科研管理的协作机制,加强期刊与主办单位科研合作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在期刊约稿、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合作渠道,提升期刊学术水平;二是建立期刊与主办单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协作机制,及时跟踪科研创新团队研究动态,加强期刊对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团队对期刊的学术支撑作用,鼓励科研创新团队优先选择《环境监控与预警》发表最新科研成果。
5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期刊若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期刊自身发展定位,通过深化期刊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期刊媒体融合及数字化出版等具体措施,提升期刊自身能力建设。同时,应及时把握国内外期刊发展新趋势和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研新动态,注重期刊与主办单位优势资源的结合,科学规划期刊发展,形成以期刊为阵地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环境监测行业科研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