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探究

2021-01-21冯浩周林岳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共青团

冯浩 周林岳

摘要: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青年学生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志愿服务中,在补充救援力量、缓解政府压力、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年学生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志愿服务存在诸如组织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专业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工作机制的构建和优化需要从建立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加强培训、优化引领保障服务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志愿服务;共青团

一、青年学生参与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志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实践表明,志愿服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的群团组织,应当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展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担当。

由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和处置紧迫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力量难以高效地进行应对,因此公众的广泛参与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变得尤为重要。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青年学生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志愿服务中,在补充救援力量、缓解政府压力、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仅靠政府的单一力量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最有效的应对,難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力量积聚的最大化,具有公益性和志愿性特点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到事件应对中可以有效地动员和整合了社会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补充了政府救援力量的不足。

其次,志愿者参与服务和工作的地方往往是社会需求而政府力量又不足的地方,志愿者根据需求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填补政府未能覆盖到的服务缺口,从而保障受影响的广大民众的利益,降低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再次,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高,志愿服务意愿强、信息敏感度高,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电子设备、办公软件和网络平台,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反应灵活、行动高效,能够为疫情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是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大大提高了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效率。

二、青年学生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群体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青年志愿服务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笔者通过对近百名参与过2020年初志愿服务工作的青年学生进行调研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组织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包括中央、省市的各级宣传部、卫健委、红十字会、妇联、慈善会等主体都参与到了志愿服务的组织中,但究谁是第一组织主体,各参与主体之间如何协调合作,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志愿团队的重要组织主体,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组织明显缺位。由于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自发的或者分散参与的,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与约束,导致志愿服务独立或者联合开展工作时,出现志愿者自律不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尽如人意的状况。

二是志愿服务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性有待提升。面对突发事件,志愿服务工作会涉及诸多领域,一些服务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如医疗辅助、心理支持、政策宣传等,因此可以说,专业化是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受限于专业水平,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集中于社区执勤等体力工作,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青年学生更多的是以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活动,往往只能做被动地从事被分配的工作,无法充分地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优势。

三是志愿服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层级政府、多个政府部门、多元社会力量,既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也需要政府机关与多元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联动。在志愿服务实践中,由于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突发事件的联动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匹配防疫需求和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主要是自发就近就便参与配合政府救援工作,对于志愿服务的真实需求缺乏精准的掌握,导致志愿服务资源不能有限配置,需求与供给并不耦合,志愿服务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

四是志愿服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完善的保障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服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障。现实中由于志愿服务的双方缺乏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志愿服务法律身份不明确、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诸多风险点,包括病毒传播风险、交通安全风险、财产安全风险等。而青年学生抵御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又比较薄弱。例如,许多组织者并没有给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的意识,使得他们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许多工作组织者也不敢给他们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效力。

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路径优化

突发事件的治理彰显着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优化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实现路径这一重大课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工作机制,优化工作路径。

(一)建立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优化需要包括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的协同。首先,国家和各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在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运行。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应当承担起组织青年、动员青年的任务来。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直接面向青年学生开展工作,拥有成熟的工作体系和人力资源等天然优势,通过把志愿服务和高校基层团建结合起来,7C7B8F95-DAFB-4308-9BE3-3D2580535C6D

加强对于青年志愿者的引导和管理,及时掌握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状况和思想动态,在需要的时候组织青年学生有序到参与到应急管理志愿服务中来。从完善动员机制、发现培养骨干、专业技能培训、创新组织形态、发挥模范作用等各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导。

(二)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对于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优化青年志愿服务的必然选择。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加强对于青年志愿者的日常培训,才能在需要时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专业化培训制度,积极探索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调动多方力量,借助于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开展培训,通过課程化和学分化地系统培训,给青年志愿者提供参加志愿服务的资格证书。加强专业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构建,专业型志愿组织相较于临时组建的志愿团队有着更加丰富的技能和资源,在应对重大事件中能够发挥更佳的作用。政府应该支持各类应急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提供诸如降低注册门槛、简化注册流程、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等,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共青团也要致力于提高高校青年志愿组织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专业化组织构建专业化青年志愿服务团队。

(三)优化引领保障的服务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志愿服务的价值意蕴深刻认同,才能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内驱动力。要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特定的时期选树青年志愿服务典型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加强激励保障建设,可以通过认证志愿服务时长,颁发纪念证书,将志愿服务行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方式开展激励。同时,加强保障机制建设,解决志愿服务参与者的后顾之忧。坚持安全第一,完善风险防护机制,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防护物资到位,志愿者保险到位;根据人员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科学设置志愿服务岗位,合理设置志愿服务时长。

参考文献

[1]唐勇.重大疫情防控中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意蕴及路径优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

[2]刘晓亮.疫情防控中志愿者群体的思想与行为透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26-29.

[3]黄华,刘莉.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组织育人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8):139-141.

[4]魏娜,王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志愿服务体系与行动机制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5):71-80.

[5]张文静.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以山东省G市S社区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3):20-21.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21年度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作者:冯浩,河北石家庄人,1991年3月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控制工程学院 讲师;

周林岳,山东淄博人,1994年6月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 助教。7C7B8F95-DAFB-4308-9BE3-3D2580535C6D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全国青年小发明活动先进集体
共青团要成为“青年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