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的落难

2021-01-21陈蝶衣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柯尔尼科夫罪与罚

陈蝶衣

摘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因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其表妹而负罪,受到法律制裁而服七年苦役;斯维里加洛夫因为良心的发现而开始因从前犯过的罪行痛苦,最终选择自我了结,他们是罪而受罚的人。但卢仁在诬陷索尼雅之后仍旧逍遥,仍旧做着官位,他却罪而无罚。实际上,罪与罚之间的关系并非犯罪一定有罚,而是与个人的权势和良心有关,拉斯柯尔尼科夫竭力所想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无法成为现实,自己也只能成为理想试验的牺牲品。

关键词: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罪而有罚

(一)拉斯柯尔尼科夫

拉斯柯尔尼科夫无疑是本书中陀氏花最多笔墨塑造的圆形人物。从表面看,他的罪是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妹妹丽莎维塔。这也是故事剧情的核心和起点。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因钱不够辍学之后,听闻妹妹即将为了自己(或者说,为了家庭)而嫁给一个有身家的、并不喜欢、甚至不够品德高尚的官员,为此他十分愤怒,可以说是羞愧。一方面,他认为妹妹是个正直、理智的女性,不应当为了钱财而将自己当做“货品”一样地售卖,不应当嫁给不会使自己幸福的人;另一方面,他对自己没有承担独子应当承担的义务而羞愧,但这样一种羞愧并没有直接落在他自己的身上,而是转化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在他看来,那些“虱子”——像阿廖娜这样恶毒、对社会无益而又坐拥巨大财富的人才是社会如此丑恶的原因,才是自己苦难的原因。他所提出的理论是:人类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两种群体,平凡的人存在是近乎没有除了生殖繁衍以外的其他意义的;而不平凡的人则拥有“特权”,他们“有权利昧着良心去逾越……某些障碍,但只是为实现他的理想(有时对全人类来说也许是个救星)而有必要这样做的情况之下。” 他近乎狂热地认为,自己杀害那个可恶的阿廖娜是一种“善行”、一種“牺牲”,是为了自己完成学业后更好地造福社会,是为了那些被她的高利贷所剥削的人重获自由。他说,“我干了这桩傻事,只不过想使自己取得一个独立自主的地位,完成第一步,弄到钱,以后一切事情就能用无比的利益来弥补……”[1]“我杀了一只可恶的、有害的虱子,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她对谁也没有益处,她吸穷人的血,杀了她可以赎四十桩罪,这算犯罪吗?”[3]当索尼雅指出他应当自首,用服苦役受苦来赎罪的时候,他辩解道:“大家都杀人,现在世界上正在流血,从前也常常血流成河,他们杀人如麻,鲜血像香槟酒一样流淌,这些人因杀人如麻竟然在卡皮托利尼举行加冕,以后又被称作人类的恩人。”[2]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看来,曾经的征伐让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他不明白为什么违背教义杀人如麻的人,最后还是会享受无穷的富贵;而他作为一个努力善良的学生,却没有一笔能够完成学业的钱。于是,他的思想转变了,转向了空想社会主义: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是不平凡的人,杀了人之后也不会被发现,还可以通过杀人得来的资金继续学业,而这并不是什么“罪”。笔者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还带有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但不同的是,他承认平凡的人具有生存的价值——即繁衍生育;但他们没有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没有权利像不平凡的人一样,逾越法律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笔者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还在于他将人的生命视作草芥,将人比作“虱子”。直到他告诉索尼雅自己杀害阿廖娜的事实后,甚至在刚开始服苦役的那一年中,他还不愿承认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只是认为实践证明了自己并非属于那群“不平凡之人”,还必须要承受他所不认可的惩罚,因此他十分失落——“他仅仅在这一点上服罪了;他失败了,所以他去自首了,仅仅在这一点上他服罪了。”[4]在最后他被索尼雅救赎,皈依基督教,并做了一场反映了他原有理论下所谓“理想世界”的梦,在梦中,“精英”们的屠杀和幸存让他明白自己的理论真正破产了。这时,他才真正地意识到,只有为自己的“罪”接受“惩罚”后,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罚”的主要体现是他在接受惩罚之前内心的自我谴责。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尽了一切手段、制造了一切巧合,让他能够顺利地拿到斧子,在不见人的情况下顺利杀害阿廖娜和丽莎维塔,之后又凑巧逃脱,其目的是为了引出对“罚”的大篇幅描写。在完成杀人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仿佛真的是一个神志不清的人,如他所说:“犯罪者本人,而且几乎是每个犯罪者,在犯罪的时候,都丧失了意志和理智。相反地,正当最需要理智和信心的时候,他的意志和理智却被幼稚而且罕见的粗心大意取而代之。” 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他手忙脚乱地、甚至疏忽大意地处理了自己身上沾有的血迹;埋藏了得来的钱财,甚至直到伏法前都没有用过——这与他所说的犯罪目的是截然相反的。他疑心自己做的事情败露;疑心别人早已看出来,只是不肯告诉他,享受玩弄他的感觉;他甚至后悔自己做过这事。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他所承受的最痛苦的惩罚就是内心道德谴责和设想理论之间的矛盾给他带来的痛苦。一方面,他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可行,为了验证自己的身份,杀害了阿廖娜;另一方面,他内心的善良和敏感时时刻刻与他将阿廖娜看作“虱子”产生激烈的矛盾,他不断谴责自己杀害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一行为。

笔者认为,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另一“罚”是他的理论破产。他崇拜一个绝对公平正义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都能实现幸福。而造就这一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不平凡的人”的努力和“平凡的人”的牺牲(如果必要的话);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否认犯罪的意义,甚至和拉祖米兴一样,赞同“犯罪是对社会组织的不正常现象的抗议。”[5]只是对他来说,从前的农奴制和当下的畸形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形式使他从一个善良、崇尚公平的人变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倡导者,又见证了空想的破灭,成为一个宗教信徒。

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所受的对他来说最折磨也最不折磨的“罚”便是法律对他的惩罚。起初,他不承认这种惩罚是合理的、正当的、应受的,认为这是“不该受的耻辱”;当他真正明白,人生而平等,各人的生命一样宝贵,空想中的社会难以实现的时候,他才承认了自己“有罪”。在服苦役期间,拉斯柯尔尼科夫认识到:“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6]这说明,他的理论从根本上破产了,他回归了生活而不是住在理想的空中楼阁里,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为之伏罪了。

(二)斯维里加洛夫

斯维里加洛夫则是小说中另一圆形人物。他经历了由有罪而无罚到有罪有罚的转变。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浪子”形象——他向妻子承认自己的花心,之后变肆无忌惮地勾搭、玩弄少女,在逼死一个被他奸污的少女后,他又逼死了自家的长工,设计害死了自己的妻子,最后甚至差点强奸拉尼娅。但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悔恨之心、羞耻之心,他拿着妻子的钱,企图说服拉尼娅和他私奔;他拿着妻子的遗产,来到彼得堡重新寻找拉尼娅,甚至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相威胁,最后诱骗她。这些都是他犯下的“罪”。

但他的转变发生在拉尼娅强硬的拒绝之后——她甚至不惜杀了他以保自身的贞洁。斯维里加洛夫也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将她放走。之后,他来到一家破旧的旅店,在这里做了好几个梦。第一个夢里,他梦见自己身上有许多赶不走的老鼠——象征着无法洗清的罪恶;第二个梦里,他梦到从前被他奸污的少女跳河前发出的大喊——象征着他的良心的觉醒,他无法再忽视自己曾犯下的罪行;第三个梦里,他安顿好无家可归的五岁女孩后,在她脸上看到了淫秽的表情,但他却毫无邪念,甚至认为这是可怕的、不应该的——这也是他对自己邪念的反思。于是,他用拉尼娅没有发射的最后一颗子弹自杀了。他的自杀完全是由于道德上的自罚,自觉,而没有法律的参与。

二、罪而无罚

(一)卢仁

相比于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斯维里加洛夫而言,卢仁更偏向于一个扁平人物。从一开始,他与拉尼娅订婚的原因就是她符合一切他对妻子的期待:贫穷(最重要)、善良、正直、贤惠,而在这其中,“贫穷”是确保妻子对他顺从的最重要因素。他是被资本所驯化的人,于是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像他一样拜金,一样把利益放得高于尊严。所以,当拉尼娅拒绝了他时,他非常吃惊,甚至一度安慰自己“最后的结局不会如此”,这恰好反映了他心里对金钱的崇拜,对人性的不信任和否定;而拉尼娅是个正直的女孩,她可以为了家人作出让步,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但她依然不会为了金钱嫁给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

卢仁的“罪”体现在他利用金钱嫁祸索尼雅,企图挑拨拉斯柯尔尼科夫和家人的关系,以挽回拉尼娅。他表面上是做善事,实际上早有预谋——当索尼雅的口袋里掉出一百卢布时,他就成了一个不诚实的罪人。好在有安德烈的证词,索尼雅才能被证明是清白的。卢仁诬陷了一个正直、清白的女子,但却没有承担任何责任,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所以说,他是“罪而无罚”的。

三、罪与罚的关系:

(一)权势和道德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俄国社会是不公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和没有权势,犯了罪也只能伏法。但对斯维里加洛夫来说,这些“罚”并不是一定要承担的。如他所说,他可以通过权势和钱,帮拉斯柯尔尼科夫办好去美国的证件,逃到美国从而不伏法。这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种易如反掌的事情。对于卢仁来说也是一样的。他在诬陷了索尼雅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官位和他的财富,不用受到任何惩罚,甚至对于那些诋毁,他也可以毫不在乎。因为他相信,人们在知道他的地位和财富之后都会屈服于他的。

在这里出现了一种矛盾,法律上的“罚”并不是绝对的——在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之下,有权有势的人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同样的,在斯维里加洛夫还未发生转变之前,他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毫无悔恨之意,也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就导致他没有受到内心道德上的“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悖论: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也就逃脱了道德意义上的“罚”;也恰好是这些,能够一次次地突破大众的道德底线,作出可耻之事,犯下滔天之罪。

(二)不平等与阶级

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来看,他认为,束缚那群“不平凡的人”滥用权利的方法是:“当然,如果他们头脑发热,有时可以把他们揍一顿,让他们想到自己的身份,但不可过分。甚至不需要人去揍他们;他们自己会鞭挞自己的,因为他们都是品行端正的人,有些人会互相帮助,而另一些人会自我惩罚的……同时他们也作各种公开的忏悔——效果甚佳,也富有教育意义;总之,您不必担忧……这是天理嘛。” 他陷入了一种理想主义——平凡的人明白自己的平凡,所以不会犯罪,不会逾越良心去干违法的事情;而不平凡的人因为有良心的谴责,也不会滥用权利,只有在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业是对全人类有所贡献的重大事业之时,他们才会突破法律的边界,作出违法的事情。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看来,有一种公平存在,即一种绝对的、正义的力量,使人们和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那群不平凡的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这种公平,在实现的途径中甚至可以使用违法的方式。他的理论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他渴望一个完美的社会——人人都智慧、善良、正直,都获得幸福。这一理想表明了他对农奴制改革之后,封建地主势力进一步增强,农奴现状基本没有改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混合发展时期的失望和愤慨。但同时,他在理论中对现有社会的反抗是在他将人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两类这一前提下的,不如说,他的这一划分体现了阶级社会的深刻影响。虽然他想建成的是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但他却自己贤认为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这也对拉斯柯尔尼科夫形成了一种讽刺。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所体现的不平等也与基督教教义相悖。而当彼得警官问起他的这篇文章时,问了他是否信仰基督教,是否相信耶稣使人复活的情节,拉斯柯尔尼科夫却回答“相信”。所以只有最后当索尼雅跟随拉斯柯尔尼科夫一同去往服苦役的地方,陪伴他,鼓励他,感化他之后,他皈依了基督教,最终相信人的平等,反思了自己的罪。

(三)宗教与现实

索尼雅是本书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她拥有耶稣式人物特征。作为一个善良、体贴、正直的女孩,她为了父亲和继母、继母的孩子们而选择去卖淫,甚至回来之后还要被父亲指责。索尼雅到最后还在维护卡杰琳娜,认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并在她死后安顿了她的孩子们。选择去卖淫,违背了基督教的教义,对她这样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而言,是一种“罪”。因为这件事,她可能彻底失去了死后上天堂的可能,成为一个有罪之人。

但索尼雅并不抗拒。她具有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让拉斯柯尔尼科夫为止动容——他吻了她的脚,歌颂了她所受的苦难,爱上她,将要和她一起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在索尼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出身贫寒,父母不和而且对她也冷漠,失去了最宝贵的贞洁……但最后,她却救赎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她通过自己的善良、包容和爱,锲而不舍,最终让拉斯柯尔尼科夫醒悟,认识到了她对他的爱,也认识到了自己对她的爱,且皈依了基督教,让宗教洗涤了心灵,最终重获新生。

從这个角度来看,索尼雅虽然犯了宗教意义上的“罪”,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成为了本书中耶稣式的受难而高尚的人物。所以,“罪”与“罚”的关系在索尼雅身上的体现是虽犯罪而没受罚。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罪”的分类有好几种:拉斯柯尔尼科夫斯维里加洛夫犯的法律上的罪、索尼雅犯的宗教上的罪;“罚”的分类也有好几种: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经受的法律上的罚和道德上的自罚;斯维里加洛夫接受的道德上的惩罚。当然,罪与罚的关系也有多种:比如卢仁罪却无罚,拉阿斯科尔尼克夫的罪而有罚,索尼雅在宗教意义上的罪而无罚。从这几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罪与罚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这种道德上有所觉悟,良心有所保留的人来说,道德上的惩罚才是难以忍受的;而对于转变之前的斯维里加洛夫而言,他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十分麻木,因此也不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而卢仁和斯维里加洛夫同时也是依托权势和金钱逃脱惩罚的代表——他们甚至蔑视法律,因为在当时腐朽的执法机关体系之下,只要出钱,就可以逃脱惩罚,比如斯维里加洛夫曾经提出要帮助拉斯柯尔尼科夫逃离俄国,从而免受苦役。但对于底层民众比如拉斯柯尔尼科夫而言,在没有人的帮助下逃罪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俄国的惩罚只对部分底层民众有效,而无法对上层社会产生较大约束力。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更是他所做的对理想社会的大胆假设——他认为,只有通过不平凡的人的单方面努力,才能成就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但在书的结尾部分,拉斯柯尔尼科夫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人因为感染一种新型病毒而自认为聪明,互相残杀,直到最后,只剩下几个纯洁的人重新建立人类社会。这个梦的寓意即在于,他明白了如果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那些自认为不平凡的人真的能够逾越良心,杀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地球上的人类可能就会急剧减少,甚至最后只剩下几个纯洁之人。拉斯柯尔尼科夫从梦中惊醒之时,他也从自己的理论大厦里惊醒,明白这些不过是空想和带有精英主义色彩的理论,而不如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平凡生活。可以说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受过较高教育的,对自己有较高期待,希望自己能够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但同时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一点点努力看起来似乎无望,于是他便寻找一种快速的“直通”,而这也不可挽回地滑向犯罪的深渊。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甚至不忍称拉斯柯尔尼科夫为“有罪”。

参考文献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92页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83页。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83页。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83页。

[4](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609页。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77页。

[6](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88页。

[7](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616页。

[8](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96页。

猜你喜欢

柯尔尼科夫罪与罚
下雪天的声音
明星逃税罪与罚
它就是曼提柯尔
争先
百度商业模式“罪与罚”
神奇校车:地球内部探秘
运用柯尔效应协助中学女生合理避经
永冻层排水处理的案例研究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洋奶粉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