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看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培养

2021-01-21巨叶叶朱洁郭晓蓓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程颢生态伦理

巨叶叶 朱洁 郭晓蓓

摘要:作为北宋洛学的开创人之一,程颢上承“生生之理”及“仁”,通过识仁在理的本体上要达到一种浑然与万物同体的仁者境界,故提出“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这也是对前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将这一思想与当今实际相结合,其恰可以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建构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程颢;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生态伦理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培养生态可持續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显得尤为重要。而程颢的“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这一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背景及内涵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是在一个有着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基础,进步显著的科学技术,百花齐放的思想文化,自由的学术氛围,人才辈出,但同时又深受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威胁的时代之中提出的。程颢作为北宋洛学的开创人之一,上承“生生之理”及“仁”,通过识仁在理的本体上要达到一种浑然与万物同体的仁者境界。

程颢的“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这一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万物同体,就是要把自己与天地为万物看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把天地万物中的每一部分都看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与自己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有某种关系。只有达到“仁”的这种境界,仁者所体会到的自我才不是一个小我,而是一个与社会、自然乃至于整个天地间休戚相关的大我。二是把仁与天理结合在一起,并把儒家中所提倡的仁的地位上升到万物之根本,宇宙之本质,让天地万物都含有仁的特征,并以仁为纽带将天、人、万物联系在一起,让仁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伦理标准,还成为处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标准,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具有借鉴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意义及存在的伦理问题

生态伦理即生态道德,是指人类在进行相关生态活动时所形成的伦理关系以及一系列调节伦理关系的原则。生态伦理观则是人类根据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去调节生态伦理关系的一系列行为和方法的总和,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要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与利益问题。故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念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念也是提升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四有”高尚品质,还要有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生态文明素质。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就要从培养大学生正确生态伦理观入手。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担当社会重任,勇于探索,培养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但当前大学生在生态伦理观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个人利己主义现象较为普遍。当代大学生大都是“00后”,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温室”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同时也习惯了别人对他们的照顾。在如此幸福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本身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也难以理解担当和奉献,友情和包容,缺少集体意识。因此当他人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首先选择的是自我利益的实现,从而伤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二是生态伦理观念较为淡薄,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在我国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广泛宣传下,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但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态伦理的认识仅徘徊在认识的感性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上,缺乏社会实践。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大学生把违背自然发展规律,无节制开发自然资源当作是理所应当的,缺乏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责任感。

三、“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对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启示

首先,“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启示大学生应增强责任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程颢认为人与人、人与万物应该是相亲相善的,不应从私心私欲出发,掠夺和伤害万物的利益,应该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大学生只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才会愿意为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做出自我利益牺牲,并且愿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大学生的个人利己主义才会被有效化解。

其次,“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思想启示大学生应该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当前人类社会为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界一味索取,过度开发利用,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依存变成对立,矛盾也愈来愈尖锐。而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天地万物不仅满足我们需要的生活资源,还为我们提供了保障生命的资源,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资源。生态文明以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与“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观念不谋而同。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大学生更清楚并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生也应自觉接受高校关于生态伦理观教育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培养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并积极向社会宣传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国策,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中去。

小结: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公共福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可以用“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思想理论来指导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正确处理生态伦理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

[2]王名扬.论程颢的仁学自然观[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梁泉生,李心婳,梁赛花.大学生生态道德培养的探索[J].生态文化,2012(3):5-7.

作者简介:

1.巨叶叶(2000.10-),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朱洁(2001.08-),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程颢生态伦理
程门立雪
真假父亲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论王阳明对周、程道统的继承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程颢一字断案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