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越南使臣在广西的活动探析
2021-01-21黄晶晶
摘要:越南历史上长期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广西与越南领土接壤,作为绝大部分越南使臣出使的必经之路,留下了许多文献记载。使臣对于广西经济情况、城市景观、民情风俗都尤为关注,有利加深后人对古代广西的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越南使臣;广西;宗藩关系
越南,古称交趾,自秦至唐均属中原王朝辖地。宋代时,交趾割据,直至清朝,均保持宗藩关系。在宗藩制度体系下,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颇为频繁。201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出版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主要收录了对越南陈朝至阮朝出使中国的使臣留下的诗集、游记、日记,为研究中越关系、中国社会史提供了宝贵佐证资料。广西与越南领土接壤,作为越南使臣出使的第一站,是越南使臣朝贡之途着重记录,对此已有一些成果[1],但仍有深入研究之必要。本文即以此书为研究对象,探寻越南使臣在广西的活动轨迹,探讨越南与广西的友好交往史,以丰富广西地方史的研究。
一、越南使臣途经广西时的官方活动
越南使臣赴北京朝贡,广西作为其出使第一站和回程最后一站,越南使臣須按照礼节,向广西巡抚、布政、按察、盐道拜谒或递发具帖送好;亦要遵守规矩,接受贡物检查,然后将来回程,途径之地大致事宜写成禀文,递发回越南国内等,反映了越南作为藩属国,对宗主国的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
⒈具帖送好、请见贽见
越南使臣在进入广西后,按照宗藩关系体系,一方面会到宗主国的接待;一方面使臣会对于沿途的广西官员具帖送好、请见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到省会还会贽见巡抚,表达藩属国的礼仪。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作为正使出使中国的李文馥在其笔记《使臣志略草》就记载了这些礼仪接待。
清朝的接待可分为迎接、食宿、宴请、赏赐、护送。李文馥在过太平府镇南关时,受到太平府地方官的鸣锣放炮的迎接,“内地换八辋夫、抬夫进行,放炮过关”[2]。食宿方面也是得到清朝的提供 “至幕府公馆驻宿(使部安顿,例由沿途所在官按时供给)”。[3]在护送上设长时护送和短时护送,广西的护送官兼长、短时护送。“是役也,内地官员主其事……护送则太平府王济……长送则太平府正堂景鲲……”。[4]可见在礼仪方面,清朝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做足了礼仪之态。
李文馥使团在旅途中,对所经之地以具帖问好。具帖是对途经的地方官员的问候,就如同告知地方官,行经此地,多有打扰,感谢款待。据《使臣志略草》记载:“十六日,委将土宜具帖就府镇员送好,俱璧谢。帖云:‘途经宝辖,迩接光仪。谨具土宜聊申芹敬,希惟鉴纳以为荣’”。[5]可见,越南使臣对于途径之地的地方官员,往往用帖文及土仪表达礼仪。
越南使臣到达广西省城后,按照惯例需差人禀到。李文馥到广西省城桂林后,先差人禀到“二十四日,委赉名帖就省禀到,并向各衙答好,再向巡抚、布、按请见”[6]。在禀到并问好之后,越南使臣才能具帖请见广西巡抚、布政、按察等官员。一般而言,使臣在请见和贡物受验完毕后,使臣会请求贽见巡抚;在贽见巡抚时,按照惯例,会准备好土仪,在贽见时送给巡抚,“扒夫递将贽见巡抚品物土宜八色,每色二十,桂四斤”。[7]巡抚则出于礼节,除设宴款待外,还给予一些赏赐。
⒉贡物受验
越南使团随行携带朝贡物品,按例须接受检查,由广西省城官员负责。关于贡物检查有具体规定,据《大淸会典事例》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奉旨,安南路远,解送重物,甚属劳苦,嗣后犀角、象牙,免其进献,金香炉、花瓶、银盆,准折作金银,同其余贡物,均交广西藩库收贮。”[8]道光五年(1825)随团出使中国的黄碧山,在《北游集》中提到,使臣到达广西省城,按照惯例,要向省城官员呈交贡品,“使船例至广西,由省臣呈交贡品。”[9]
检查贡物的日期,由省城布政使确定日期。李文馥在《使程志略草》中就记录在省城检查贡物的过程。先是由巡抚告知验贡日期,“承梁抚示,谓二十五日验贡,二十六来辕款茶”,验贡当日,使臣前往藩衙,将品箱各项呈交给藩衙检查,布政使坐中央,按察坐左边,盐道使坐右边,使臣需行一跪三叩礼,才能分坐左右褥,落座完毕,属员将贡物逐项摘出一一检查,检查完毕后,使臣行一跪一叩礼后,才能离开[10]。检查贡物后,一般会有赏赐,“(巡抚)仍委赉名帖前来答谢,并给衣服物件有差”。[11]从上述的记载来看,越南使臣对于贡物受检是重视的,严格遵守检查贡物的礼仪,表达对上国的尊崇。广西官员也会给越南使臣很多礼遇,在检查贡物结束后,更是会给越南使臣赏赐、设宴款待。
3.回禀文
除了请见、贽见外,到桂林省城,使臣会写禀文回国。按照惯例,使臣要发禀文,需由桂林省发递,且要经过广西官员的查阅,然后发回精修,才算完备。李文馥在出使中国时,在广西省城递回越南一篇禀文:“奉派使务,臣某某稽首顿首!谨禀为明达远情,仰祈霄鉴事。臣等自闰三月初十日进关,十二日抵宁明江津次,舟行……奉此,窃臣等衔命远来,多蒙列宪大人并文武护送官仰体皇仁、照顾周妥,兹蒙抚台大人轸及远情,曲垂体悉,辄敢恭将自过关行走事宜,具录洞达……此行,臣等并随行员人,仰凭鸿度,一路均获安好……”[12]因写禀文的目的是为了让越南国内能“明达远情”,所以在内容上则为使臣在广西的行程、重要活动。由于回禀文在发递前,要先呈请广西官员过目,且一路上也受到地方官的接待,所以通常还有感谢官员照顾的话语,以表示尊重。
二.越南使臣所记之广西风土民情记录
越南使臣所行路线在清朝有明确的规定,所走之地也比较固定。自越南使臣进入镇南关后,其中国之旅正式开始。在他们旅途中,对所到之处的所见风光,会停留驻足,即景作诗,记录代表性的风物景观、民风民俗,可与广西方志记载互为补充。
1.广西景观
在《文献集成》中写景诗的数量约占广西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不少是中国传统的八景文化。乾隆三十年(1765)越南后黎朝阮辉亻莹率使团出使,其记下了浔州八景:“曰白石洞天、西山晚望、罗丛岩月、东塔回澜、南津古渡、铜鼓秋涛、金莲夜雨、北岸樵渔。”[13]行至梧州,他又记录了梧州八景:“州有八景曰:桂江春泛、龙洲砥峙、金牛仙渡、冰井泉香、火山夕焰(暮夜火出焰作明珠)、鹤冈夕照、鳄池漾月、云岭晴岚。”[14]阮氏所记录的浔州、梧州八景,又见于嗣德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如清正使裴樻所撰的《如清图》[15]里此二人对广西八景的记录,经比对,与广西史志中所记录的浔州、梧州八景吻合,足见越南使臣对于广西风物的了解程度是较深的。
《文献集成》所载广西写景诗文繁多,仅以湘山寺的诗文为例,据初步统计,有清一代共有二十多位使臣,留下了 30 多首关于湘山寺的诗文。众多的使臣留下关于湘山寺的诗歌以及记载,丰富了广西的地方诗文资料,成为古代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全州湘山寺创建于唐代至德元年(756年),宋代五次得到皇帝敕封,风光优美,吸引越南使臣驻足。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出使中国的冯克宽在旅经全州时,也在湘山寺驻足,留有诗作《题湘山寺》:“占断湘源最上游,平分山色对清幽。云深势阁凉愈沅,雨后层檐翠欲流。龛腹藏春留佛骨,镜心吐月挂岩头。几经霜雪嚣尘外,壶里乾坤不老秋。”[16]赞叹了湘山寺的环境清幽,是佛门圣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冬,使臣黄仲政游湘山寺礼佛,并留有摩崖题诗,至今保存完好。“咸通而后发云雷,日月乾坤自阖开。已解空门还太始,尚留卓后傍飞来。昙花春朗湘山岭,贝叶秋澄楚水隈。劫火久灰真性在,传灯照处是天台。”此事确有其事,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南巡,安南陪臣黄仲政、黎有容、阮堂等迎觐南城外,乾隆皇帝回赠了大量的礼物,还特别赐给越南国王“南交屏翰”匾额。从题诗的内容可以看出,黄仲政用了“湘山岭”“楚水隈”来点明湘山寺的地理位置。又用“昙花”来指代北宋年间妙明塔重修后在塔基下长出奇花异草的传说。末句的“劫火久灰真性在”,指的是一个典故,即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初八,刚好是全真法师圆寂719周年之夜,妙明塔内突然起火,寿佛真身被焚,只剩齿骨,但佛塔仍耸立无损。后得路过此地的蕲州太守李同春有感于寿佛灵验,捐金重塑真身,将火化后所存齿骨纳入塑像,法师再获重生。从此诗的用典来看,使臣黄仲政对湘山寺周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上的佛教文化、对全真法师相关的事迹等,均有深入的了解。可见,他除了安南国使臣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文化使者”。
2.对广西经济的记载
越南使臣对于途径的南宁、梧州、桂林等重要城市的经济状况,均有记载。阮辉亻莹使团抵达南宁时,所见“商货盈积,无所不有”。[17]在阮辉亻莹看来,南宁经济繁荣。嘉庆十四年(1809)出使中国的吴时任,行至南宁,载“城列百雉,门楼数仞,江外商船接舷,城中街铺宝货充牣,俗号:小南京”。[18]南宁在清代是西江上游左右江流域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清代广西第二大商业城市,据《(嘉庆)广西通志》记载:“宣化,土厚民庶,殷阜之象,于边陬为最。”[19]可见,当时的南宁,经济确实繁荣,由此也印证了越南使臣所记之实。
梧州。当五岭三江之会,为两广襟喉重地。物货自广东来者,凑集于此,乃西粤大码头处。”[20] 此话确真。梧州地处浔江和桂江志交汇口,扼浔江、邕江、红水河、柳江、桂江流入广东的总出口处。清代时,广西以至于云贵一带的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大部分都通过梧州,使得梧州成为广西最大的商渠和第一大港。[21]因此,越南使臣说梧州乃“西粤大码头”是真实的说法。
清代桂林是广西省会,也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中心。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出使中国的武辉珽也载:“三市六街,商贾萃聚……河津两岸,舟舫鳞集。于巡司处横江泛舳舻五十余只……对岸地名水东街,房屋连延,贩卖亦广,两边人烟凑集,洵是西南之大都会也。”[22]使臣出使中国时正是“康乾盛世”时期,其对桂林的记载,恰能补充对清代桂林经济研究的史料。
越南使臣对广西重要城市的记载,从南宁的“小南京”、梧州的“西粤大码头”、桂林的“西南之都会”的文字描述中,可见清朝广西的城市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广西地方史料的记载中也印证了越南使臣是比较真实的。
3.对广西风俗民情的记载
越南使臣对途径之地的民情风俗,或有感而作诗,或以文记述。桂江渔民有养鸬鹚助捕鱼的传统。阮辉亻莹在其日记中,提到渔民养鸬鹚,鸬鹚入水捕鱼的情景,“渔人多养鹭鹚,或至数十多只,每放使捕鱼,泊入水中。人乘竹槎从之,大小悉得”。[23]武辉珽在桂江看到的鸬鹚捕鱼的情景,载:“渔子多养鸬鹚,乘槎中流,放鹢汩鱼。”[24] 從使臣的诗文中,印证了桂江人民用鸬鹚捕鱼的传统生活片段。
越南使臣在旅途中,如恰逢节日,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从这些记录,可对古代广西一些节日习俗有所了解。黄碧山在回程至桂林时,正值元宵节:“正月十五夜,使船停泊广西省城津次。省城是夜水路张灯,似我本国中秋夜张灯者。其俗童冠各携一小灯笼来往,以相游赏。正是灯月满天,桂江两岸桥横辉灿,繁华风流。”[25]从他的描述中可知,越南的中秋节习俗似广西元宵节习俗,可见中越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综上所述,广西作为越南使臣进京朝贡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越南使臣与广西官员接洽,揽广西名胜古迹,在其笔下,有与官方交往的记载,也有对广西城市经济、风物景观、风俗民情等城市风貌的记载,有利拓展我们对于古代广西地方史的认识,扩充广西地方的文史资料。
参考文献
[1]黄腾.清代越南使臣兴安灵渠诗文研究——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视角[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06):6-11. 滕兰花.清代越南使臣眼中的伏波将军马援形象分析——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3).137-143. 黄权才辑:古代越南使节旅桂诗文辑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 [3][4][5][6][7][10][11][12](阮朝)李文馥.使程志略草[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十五册. 12、14、13、20、41-42、43、43-44、43、33-37.
[8](清)拖津等奉敕纂.钦定大淸会典事例[A].(嘉庆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C].卷三百九十三. 7796-7797.
[9][25](阮朝)黄碧山.北游集[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十一册. 289、348.
[13][14][17][[23](后黎朝)阮辉亻莹.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五册. 42-43、47、33、49.
[15](阮朝)裴樻、范文贮.如清图[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二十四册. 205、212.
[16](后黎朝)冯克宽.旅行吟集[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一册. 191-192.
[18](阮朝)吴时位.枚驿诹余[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九册. 270.
[19](清)谢启昆修,(清)胡虔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嘉庆)广西通志[M].卷八十八,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2808.
[20](阮朝)潘辉注.輶轩丛笔[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第十一册. 21.
[21] 周长山、刘祥学、宾长初主编.广西通史[M].第六卷,清代卷(1644-1840),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2637.
[22][24](后黎朝)武辉珽.华程诗[A].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C]. 第五册. 272、268.
作者简介:黄晶晶(1997年— ),女,汉族,广西博白,在读硕士生,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0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19〕17号)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