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典文学的美感特征

2021-01-20薛航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古典文学古代文学

薛航

一、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

从广义来说,古代文学通常指先秦时代到清代这一时期内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文学理论、文学类运动、文学事件,甚至是流派纷争,以及作家对作品的考量研究,等等。从狭义来说,古代文学指一些古典文学类的作品,这里的作品类型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其中包括明清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甚至隋唐五代、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不一,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有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让众人都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财产。

同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蕴含丰富的人文色彩,充斥着理性精神。在古代,中国人民所向往、信奉的不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那些神灵,我们的先辈更愿意去信奉那些为人类创造出功绩的英雄。谈到古代的英雄,人们可能会想到几个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这几个神话故事中的角色深深刻印在人们的心中,这些人物形象就是古人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伟大、崇高而又值得尊敬和崇拜的。他们通过种种力量为人类排忧解难,让人类的生活祥和安宁。他们和希腊罗马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甚至还会惩罚人类的神灵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则神话故事也深刻体现了古人征服时间、征服空间的心愿,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二、古典文学美感特征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所蕴藏的美是丰富且多样的,古代文人给我们传递的美感特征和表现形式始终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其中包含的意境美、中和美、情感美最为明显。

(一)意境美

谈到“意境”这个词,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情景、情境以及美感特征,“意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意境”,同时“意境”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最为主要的思维方式。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很多学者对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系统地进行过研究,从中获得文学作品中别样的美感。文学作品中融入意境美更能让读者沉醉其中。“意境”一词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意境可以根据其文学表现特点分为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两种。

首先,我们看看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的是诗人或作者通过外在的景物和外在的环境描写与心中所想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衬托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事实上,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为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这些事物才会立体鲜活。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来感受情景交融中的意境美。李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情景结合的很好的例子。诗人于月夜,在花间独自一人饮酒,举起手中的酒杯,却只能敬明月,身边没有人可以与自己一同欣赏这月色,更没有人可以与自己同酌,只有花、酒、人呈现出来的月影陪伴着自己。李白将自己完全融入诗词中,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这就是作者借助情境来抒发感情的表现。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直接写景,是在写沙漠,写边疆的辽阔,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却只有诗人一人,孤独地登上幽州台,凭今吊古自然引发无限感慨,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情感和状态—壮志难酬,怆然泪下。

其次,我们来分析虚实结合的诗句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虚实结合的文学表现手法是将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环境与虚无世界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烘托气氛,进而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比如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再比如杜甫的诗词《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从表层上看是在写国都的沦陷,城池破爛不堪,乱草满地、树木苍苍的实景,但其实仔细揣摩,这里面表达的是诗人对家破人亡而倍感悲痛忧怨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是忧国思家之情。杜甫在作诗时寄情于物,托感于情,古代诗人常常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反衬现实、设想未来,同时还让诗文的原有空间得到扩展。

(二)中和美

“中和”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从文学整体角度去评判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普遍具备抒情性质,这种抒情类文学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内容侧重写意,而不是关注写实。其情感的表达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影响,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中和之美。

首先,由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之美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总体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中这里的“文质彬彬”说的是知行合一思想,“尽善尽美”讲的是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一种联系,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的是“情”和“理”的统一。在文学作品中,既要把握“乐”的尺度,也要注重“哀”的标准,让情感的宣泄表达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从而达到“中和美”的效果。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中和美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正好赶上中秋节,苏轼思念弟弟,对月饮酒,大声唱出此诗。诗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一种旷达超然的忘我心境,同时也表达出了不悲不喜的中和之美。

(三)情感美

古代的文学作品往往会避开直接叙述的方法,而采取各种抽象的手段去描述,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进而取得一种“意在笔前,神余言外”的意境。迁移到一篇文学作品中,一定的字数与适当的篇幅相搭配,以此容纳更多的内容,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再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使用典故等,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美的具体体现。比如,伟大的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容易理解的托物言志诗。从表面来看,诗人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仅仅是象征体,其目的在于写人。“清白”不仅是石灰的特征,也是对诗人自身品格的高度概括。诗人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高洁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崇高的人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感特征不仅仅局限于此,通过本文的分析,相信我们对古典文学的领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然而,古代文学之美是无尽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去品,这些对现代文学的创作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古典文学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情景交融更有效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更正说明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