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1-20谷红卫
谷红卫
(淮安市淮阴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多发生于儿童人群,而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临床上将外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及其它特殊类型外斜视,患者斜视角度变化较大,在看远时外斜视较为明显[1]。儿童发生外斜视后,其视力受损,视物时出现立体视觉偏差,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临床上针对儿童外斜视主张实施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外斜视手术治疗后效果不够理想,本研究针对2016年1月~2020年5月在淮安市淮阴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改善外斜视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1月~2020年5月,选择在淮安市淮阴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42岁,平均(18.49±4.32)岁,有男19例、女21例,20例行单/双外退外斜视矫正手术,20例行一退/双外退一截外斜视矫正手术。所有患者均为单/双眼患病,包括1例左眼患病、39例双眼患病,均顺利完成手术,临床资料完整。
1.2 方法
对40例外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后斜视矫正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斜视角度、最佳矫正视力。于术后1周评价斜视矫正效果,斜视矫正效果评价标准为:(1)正位:看远斜视度为0~+10△,且同视机度数为0~+6°;(2)过矫:看远斜视度≥+10△,且同视机度数≥7°;(3)欠矫:看远斜视度为0~-10△,且同视机度数为0~-5°。
根据外斜视患者手术后斜视矫正效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术后斜视过矫或欠矫)、对照组(术后斜视正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外斜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龄(≧18岁或<18岁)、性别(男或女)、手术方式(单/双外退或一退/双外退一截)、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术前斜视角度(≥12△或<12△)、屈光不正(有或无)、远立体视损伤(有或无)。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22.0,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中将数据资料整理成计数资料形式,实施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中,赋值,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 外斜视手术效果分析
4 0 例外斜视手术患者中,有3 0 例患者在术后斜视正位,正位率为7 5.0 0%,其余1 0 例患者术后斜视过矫(4例)或斜视欠矫(6例)。治疗后,患者的斜视角度较治疗前减小(P<0.05),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增高(P<0.05),见表1。
表1 外斜视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斜视角度、最佳矫正视力比较(x±s)
2.2 影响外斜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在术前斜视角度、屈光不正、远立体视损伤等方面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录入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中,对各变量进行赋值,赋值结果见表3;再对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得出,术前斜视角度≧12△、屈光不正、远立体视损伤的统计学结果均P<0.05,说明术前斜视角度≧12△、屈光不正、远立体视损伤是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见表4。
表2 单因素分析(例)
3 讨 论
斜视在眼科较为多见,属于眼科常见疾病,其发生主要与外伤、遗传、全身性疾病等有关[3]。临床上将斜视划分为内斜视和外斜视,内斜视的发病人数较少,而外斜视的发病率较高,外斜视患者多分布于儿童及青少年人群,在成年人中也有发病。外斜视发病后,患者眼球运动受限,视力受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4-6],因此,临床上主张对外斜视实施积极治疗。
表3 各变量赋值表
表4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现阶段,临床上关于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外斜视的治疗以手术矫正治疗为主,通过手术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斜视程度,改善患者立体视功能[7-8]。本研究中40例外斜视手术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术后斜视正位,正位率为75.00%,其余10例患者术后斜视过矫或斜视欠矫,且在治疗后,患者的斜视角度较治疗前减小(P<0.05),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增高(P<0.05),说明外斜视矫正手术对患者外斜视的矫正效果较好,但还应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存在过矫、欠矫情况,预后欠佳。
为改善外斜视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应针对影响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明确,再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研究中为明确影响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针对40例外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斜视角度≧12△、屈光不正、远立体视损伤的统计学结果均P<0.05,说明术前斜视角度≧12△、屈光不正、远立体视损伤是导致外斜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斜视矫正效果欠佳的危险因素,这提示我们在外斜视手术治疗前,应重点对斜视角度大的外斜视患者进行加强会诊,对其手术方案进行调整,并在术后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监护工作,指导患者配合术后眼科康复工作;针对屈光不正的外斜视患者,应针对其屈光情况调整手术方案;尽可能在患者远立体视损伤之前开展外斜视矫正手术,避免在远立体视损伤后开展。
综上所述,外斜视手术治疗可有效减轻外斜视患者的斜视状况,促使视力增高,但外斜视手术受到术前斜视角度≧12△、屈光不正、远立体视损伤等危险因素的影响,术后患者正位率下降,还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