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正关系 选准角度妙切入
——歌词创作学与练之四

2021-01-20文|

岭南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角度祖国

文|

万事开头难,当我们有了创作准备,有了熟悉的题材,有了写词的欲望,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写歌词了,从哪儿写起呢?

其实写歌词就是与人说话,第一要找到倾诉对象,也就是你说给谁听?第二要找到话题的切入点,也就是从哪儿说起?第三要明白你要说什么,是客观叙述别人的状况、还是你们一起交流感受?要解决这三点,就要摆正把自己的位置,理顺与倾听者的关系,选择一个适当的人称和巧妙的切入角度。让你的话(词)说得着、听得进、有共鸣、可传播(唱)。

第一人称是“我或我们”,属于说话的人。用第一人称多为自我表述。优点是增加对事件对情感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受,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歌词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最多。如《那就是我》《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这些歌词标题中直接提到了我或我们。还有许多歌词在题目中没有我字,但内容中写到了我,如《弯弯的月亮》《走进新时代》《童年》,还有题目甚至全词中都没有一个“我”,但从叙述的角度看仍然可以看出是用的第一人称。《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请到天涯海角来》《阳光路上》这里都有一个隐藏的主语“我”或“我请你”。还要注意有些作品虽然题目中有你,其实从叙述主体上还是我,比如《真的好想你》从歌词“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着黎明/追月的彩云哟/也知道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词意上看,应为“我真的好想你。”

第二人称是“你或你们”属于听话人,是站在我的角度说你的事儿。好处是如推心置腹的交谈,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听者的距离。也有呼告、提醒的效果,可加强感染力,如《黄河船夫曲》开场的朗诵词用的就是第二人称: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这样的词句可以唤起人们的倾听欲望,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歌词如《你笑起来真好看》《你在他乡还好吗》也是用第二人称写的。

第三人称是“他、她、它、它们或特定名词”,属于说话、听话以外的人,特点是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叙事歌词多数选用的是第三人称,如《老房东查铺》《康定情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春天的故事》《小芳》《桥边姑娘》等,这些作品虽然看似讲别人的故事,但倾诉的还是作者的情感。

我想强调的是:作品的高低不在于我们选择哪一个人称写作,而是要努力处理好作品中人物的关系,特别是诉说者和倾听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作品虽然是以某一人称来写的,但是里面却有人物关系的交织,越是亲密越容易感人,歌词当中的人称其实不是单一的,找到人称中的对应关系尤其重要。我们看到上面歌词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作者都是叙述主体“我”,当歌曲演唱时歌唱者成为叙述主体,听众便成为对应的“你”。找到“我”与“你”的对应关系会给人更多感动。2008奥运会的主题曲就是《我和你》,广为传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也是因为写出我和祖国难割难舍、你有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才令人感动。我的习作《长大后我成了你》之所以经过三十多年继续传唱,并成为广为沿用的一种句式,表述的就是我与你的关系,从小时候我以为的你的样子,到长大后我看到的你的精神,在我与你的角色转换中完成了一次认识的升华。几年前我在为中国医师节写歌词时,我写的歌词最初题目是《你的心我会懂》,后来改为《你为人生续航程》,但卫健委的领导敏锐地抓住了歌词当中的一句话“我把健康托付你”,问我可不可做题目,我欣然同意,因为这更亲切实在,用口语的方式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关系。

在歌词创作中人们还常提到角度和切入点问题,我们也做一探讨:

角度有数学和人文的两种解释:

1.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弧度来表示。

2.比喻看事情的出发点,观点或考虑某事的出发点。

我们之所以把两种解释都保留,是因为在创作中即要考虑站位和出发点,同时也要探讨视角的大小。

一、选准站位,把握视角

我们先来通过乔羽的三首写祖国的歌词来看他的站位与视角。《我的祖国》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创作呈现的背景不一定都了解,这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上甘岭》还原了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之残酷与壮烈。在激烈的战斗间歇,狭窄的地下坑道内,战士们由于缺水嘴唇都干裂着,这时志愿军卫生员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鏖战多日、伤痕累累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歌声中昂起头来。歌还没唱完,美军的炮火又响了,志愿军们齐刷刷站了起来——又要冲锋了。这时现实的情景是:异国、战争、干渴、残酷……而歌词中呈现的是祖国、和平、大河、美好……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这首歌词的呢?我想他是从一个战士的角度想的,是从一个战壕中战士的想象中写的。虽然他正在留血牺牲中,但是想到的却是祖国的亲人,憧憬的是和平美好的生活,思考的是对待敌友的态度……歌词的切入点极其生动,我们知道有望梅止渴的成语,而这首歌开句即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水流、波浪、稻米、花香加上卫生员甜美的演唱无疑会激发战士的战斗豪情,在柔美中更映衬出悲壮。

《祖国颂》是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的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如果说《我的祖国》是从战士站在战壕前想象、想念家乡的角度写的。那么《祖国颂》这首歌就是一个诗人站在地平线眺望大海的角度写的,如果是《我的祖国》的视角是60度,那《祖国颂》视角就是180度甚至更广。不信,你看歌词中呈现的景象:

祖国颂

太阳跳出了东海

大地一片光彩

河流停止了咆哮

山岳敞开了胸怀

鸟在高飞 花在盛开

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

我们伟大的祖国

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江南丰收有稻米 江北满仓是小麦

高粱红啊棉花白

密麻麻牛羊盖满天山外

铁水汹涌红似火 高炉耸立一排排

克拉玛依荒原上

你看那石油滚滚流成海

长江大桥破天险

康藏高原把路开

三门峡上工程大

哪怕它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首词可以说从历史到现实,从南方到北方、从农业到工业、从自然到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宏大景象。所以作者选择的站位是海天相接处,视野的角度是全方位的。

《爱我中华》是为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所以它是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一个人写祖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出的气氛和情感。而不同人更应写出各自的特色。《我爱你中国》是用一只百灵鸟的心声写出的,《我和我的祖国》是用一种血脉连接写出的,而那首当年一夜走红的《我的中国心》(黄沾词)是从一个海外游子的感受写起的:“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同是写祖国的歌每首都有独特的角度,也就有了独特的感受。

二、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歌词语言短小,虽然需要一定铺陈,但不能“皮太厚”,许多歌词更是副歌前提,开宗明义。有一年我回老家,多年不见的文友来接我,其中一位见我从车上下来,就唱“真的好想你,我的夜里呼呼黎明……”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真的感动了我。这首《真的好想你》就是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先说了我想你,再慢慢说我为什么想你,怎样想你。《我和我的祖国》也是开句点题,先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再细数我和祖国的关系和不能分割的原因。《我爱你中国》也是开句点题,先说“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再说我爱你具体的形象是什么,最后表达“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的爱国决心。

现在歌曲传播的渠道多是网络,在抖音等视频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和追求冲击效果,歌曲变得更加短小,表述也更加直接,甚至多数视频引用的只是副歌或高潮部分音乐。

三、白描叙述、铺垫感情

歌词是抒情的作品,但抒情之前,往往需要一定的铺垫,和开宗明义相反的是一些歌词通过铺陈来营造气氛。在车行的亲情歌词中,正是由许多细节的铺陈才有感情的升华,如《母亲》一词,切入就用了“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的细节描述,才升华出“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的感情喷发。我曾写过一首歌词《老刘》,是从一个农民的角度怀念一位移民干部的。开始也是用农民的口气怀念他工作的细节:“好像还蹲在俺家门口,一遍遍劝俺跟着希望走;好像又来到了五保户,一手捧着菜、一手拎着油。好像又弯下你的腰,把放学的孩子背过小河沟;好像又举起一幅画,让新生活的美景在俺眼底收。”通过这四个细节画面增加了感情的真实感,进而升华为:“老刘啊老刘,水说要带你走、山说要把你留,你为何偏扎在俺心里头,让俺泪水和着江水流?”的悲伤哭诉和“老刘啊老刘,累了你歇一歇、闷了你吼一吼,说好了安居后你来喝杯酒,俺却只能把天下好人都当老刘。”的理解和赞美。

四、提出问题,引人入胜

歌词不长于哲思,但其中也蕴含一定的思考,以设问的方式入词,也是常见的现象。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在风中飘荡》就是从几个设问开始的“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歌唱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歌曲《同桌的你》(高晓松词)也是设计了许多问题:“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通过一个个问题把自己和听众带进往事的回忆中。《思念》(乔羽词)开句即是“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与设计问题相对应的是用肯定句。我在创作《到人民中去》一词时就是带着问题写的,而使用的却是用肯定句开头。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是:2015年5月20日接到北京市文联通知,邀我5月23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等举办的“到人民中去京津冀百名艺术家志愿服务采风大地行启动仪式。”“到人民中去!”这几个十分熟悉的字撞入眼帘,这次却突然搅动了我的心扉。我首先想到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一哲学问题,继而又想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和优良传统。因为答案已经确定,我每段开头先用了肯定句回答而接着用疑问句唤起记忆:“想想从哪儿来,才知该到哪里去。村头的老树、山中的小路,溪水潺潺你是否已忘记?”“明白到哪里去,才懂把谁放心里。父母的教诲、故乡的期许,炊烟袅袅你是否又想起?”最后副歌给予了回答:“到人民中去,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到人民中去,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到人民中去,让灵魂再受一次洗礼;到人民中去,用一生报答她的养育。”用一首歌词回答了艺术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这首歌曲被确定为中国文艺志愿者主题歌曲。

五、回忆憧憬,努力创新

有些词从回忆写起,如《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管桦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通过眼前美好祥和的景象回忆带出痛苦的往事,让人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外婆的澎湖湾》也是一首追忆的歌曲,创作者叶佳修为了潘安邦的第一张专辑,两人谈了一整个下午,潘安邦把他一生中认为最重要的事都告诉叶佳修,包括潘安邦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事,叶佳修觉得这种祖孙之间的情感很特别,所以就写了这首歌。《童年》也是一首追忆歌曲,欢快的节奏,让成年人回想起过往的童年,其中的歌词也颇为贴切。

写向往的作品也有很多,这些作品也通过营造一个小情境,把人们带入向往中。我们来看几首经典歌曲的开头,《让世界充满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明天会更好》“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祈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无论是“捧着你的脸”“敲醒沉睡的心灵”还是“敲希望的钟”都是通过一个动作唤起人们的憧憬。

综上所述,我们在歌词创作中要明确叙述主体,根据作品需要选择确定人称。人称不外你我他,无论写你、写他都会有“我”的存在,时间不外过去、现在、将来,无论是写过去还是将来,都会与“现在”密切相关。我们要确定叙述者与倾听者的关系。要增加与倾听对像的关联性、密切度、亲切感。要选择好作品的视角,根据描述的对象视角可大可小,但是一般来说小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大世界。任何角度都可以进行展开并无高低之分,只要表达恰当自然就好。

【习作展示】

老刘——受移民干部事迹感动而创作

宋青松

好像还蹲在俺家门口,

一遍遍劝俺跟着希望走;

好像又来到了五保户,

一手捧着菜、一手拎着油。

好像又弯下你的腰,

把放学的孩子背过小河沟;

好像又举起一幅画,

让新生活的美景在俺眼底收。

老刘啊老刘,

水说要带你走、山说要把你留,

你为何偏扎在俺心里头,

让俺泪水和着江水流?

老刘啊老刘,

累了你歇一歇、闷了你吼一吼,

说好了安居后你来喝杯酒,

俺却只能把天下好人都当老刘。

2014年7月30日

(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中有许多干部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仅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就有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副镇长谭波、怀家沟村书记程时华把生命献给了南水北调移民事业。)

到人民中去

宋青松

想想从哪里来,

才知该到哪里去。

村前的老树、山中的小路,

溪水潺潺你是否已忘记?

明白到哪里去,

才懂把谁放心里。

父母的教诲、故乡的期许,

炊烟袅袅你是否又想起?

到人民中去,

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

到人民中去,

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

到人民中去,

让灵魂再受一次洗礼;

到人民中去,

用一生报答她的养育。

2015年5月20日

猜你喜欢

角度祖国
我最亲最爱的祖国
点赞祖国
角度与构思——张固《独秀山》及其他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