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成
2021-01-19狄宣亚
狄宣亚
养老,关乎每个人的未来。“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是人类社会普世的理想愿景。在老龄化趋势加剧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未来我们将如何养老,值得深思。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其实比想象中严峻。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 1.76亿,占总人口的12.6%。未来,这一形势将更加严峻。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6.1%。这意味着什么?目前,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是日本,截至2019年底,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为3588.5万,占比28.4%。届时,中国将逼近日本现在的老龄化水平,面临相当严重的少子化、社会总体劳动力不足等各类问题。与此同时,如何养老,如何调配社会资源供给大比例的老年人群,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一大问题。
传统上,养老模式有三种,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无论东西方,均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未来也依然会如此。机构养老,无需多言是一种全托式服务,由养老机构负责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而社区养老则介于二者之间,这一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既可以让老年人有家庭所依,同时又能够提供机构式的服务以及社区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未来,真正有发展潜力的是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本质,其实是多方资源的整合,需要整合来自企业、政府、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共同为养老服务。此前相关部委,专门发布了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发动物业企业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去。目前这一领域,有一个时尚的名字,叫“大健康产业”,物业企业发展社区养老,本就是在做“大健康”。而与大健康相呼应,发展智慧养老,将是社区养老的主要形态。
智慧养老,可以通过构建养老信息平台,将社区范围内老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健康、医疗等数据,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同时也提供家政、问诊、文娱等服务。智慧养老的真正展开,需要打通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之间的壁垒,将他们用智慧系统统筹起来,以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精准服务的最终目的。智慧型养老,在未来将会接入智慧城市系统,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板块而存在。这样一种规划,已经被提上日程, “十四五”期间,将在全国创建5000个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在未来,这样的老年社區,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老年人聚居形态。
从过往到现在,中国人最理想的养老状态其实一直是“含饴弄孙”“儿孙满堂”。这一代的50后、60后尚且如此。但是,等到80后、90后乃至00后步入老年,情况想必会有所不同。他们相比于上代人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更加独立。未来的中国,大概率会如现在的欧美、日本一般,老年人更多地选择独自居家养老。而步入老年的80后、90后们,平日缺少子女及时的帮助与照顾,对于社区养老体系会更加依赖,作为互联网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老年人,他们对智慧养老体系的需求更强,要求也会更高。或许现在的老年人还有数字鸿沟问题,未来的养老,这种数字鸿沟将会随着智能系统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小。
养老当然还不仅仅意味着提供器物层面、系统层面的保障,对老者更要予以精神层面、发展层面的照拂。未来的养老,不单单再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更是“老有所成”。拥有丰富社会经验和阅历、精力饱满的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与宝藏。就像日本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条件一样,社会在保障他们基本的养老条件时,也要为他们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尊重他们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如此,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