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坚持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上)
2021-01-19
编者按:近两年来,混凝土行业的从业风险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行业的风险防范非常重要。风险需要从全产业链防控,只在一点上防范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守住底线,风险的防范不止是注意少犯错误,更要做好谋划。
为提升混凝土及工程质量,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改善产业上下游关系,促进各方加深理解,坚守底线,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预拌混凝土产业链风险防控——坚持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主题沙龙。本刊特别策划将各方的观点和真知灼见整理成文,并分享给广大砼仁!
1 原材料产业代表
代表 A(骨料企业)
长期以来,大家将砂石骨料作为一种地材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来看。行业内“低、小、散”的情况,包括整个行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依然存在。砂石骨料能不能稳定、高质量地供应,制约了整个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这对混凝土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本人从四个方面来谈砂石骨料行业存在的风险和原因:
一、质量上的风险。
目前由于母材不稳定,造成原材料质量从源头上就不是很好。并且加工工艺不是很先进,有些设备比较落后,使得生产出来的骨料在级配、粒形、粒貎、含泥量等方面控制得不是很好。
二、管理上的风险。
目前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紧缺,质量检测的手段还是非常传统和落后,自动化生产水平也不是很高,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缺陷。
三、市场上的风险。
目前砂石骨料的营销模式,尤其是大型的砂石骨料厂家,以中间商营销为主,有些中间商可能存在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现象。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四、政策上的风险。
目前国家在实行安全环保、双碳政策,这对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产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我们要打破本行业上下游不容不通的局面,自律自觉地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预拌混凝土行业生态链。我们要共同享有有限的资源,来共同创造行业无限的未来。
代表 B(外加剂企业)
我从自己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讲讲对外加剂行业的一些想法。
外加剂是混凝土中用量最少的原材料,却对混凝土的状态调控是最关键的,但作为原材料的供应商,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端。我们地位较低,但做的事非常重要,从这里来看存在一个小小的矛盾。
外加剂行业从业的压力和风险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来自于我们客户所用的原材料品质的问题。客户用的原材料品质比较差,比如砂石、粉煤灰等掺合料的品质都在下降,但有些客户还用老的认识来要求外加剂的掺量、价格、固含量;品质差是一方面,品质稳定又是一个方面,原材料的品质波动对外加剂的使用也有巨大的影响,掺量忽高忽低,导致客户认为外加剂的质量不行。二是外加剂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一些化学原材料价格巨增,这对外加剂生产厂家的冲击巨大。
综上来说,外加剂行业的风险来自于厂家要在有限的成本、价格里给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产品。
无论是客户原材料质量的波动,还是外加剂原材料价格的变化,都会导致我们外加剂生产成本的上升,为了维护企业的经营或者是赢利的能力,有的企业采取提质提价;也有一些企业是硬抗,降低自己的收益;还有的企业是降质降价。这会造成外加剂市场的乱象,给混凝土行业的风险带来风险。
除此之外,混凝土行业的风险还有其他方面,比如,长期以来,可能会存在做试配的时候和做生产供货的外加剂 A、B 样的问题;做试配时外加剂的掺量和生产时候的掺量天差地别;外加剂厂家技术服务力量不够,不能够很好地协助混凝土生产厂家来管理和监控混凝土状态,导致一些工程质量的问题,等等。
我们只有控制住外加剂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住原材料的质量,才能谈到后续的混凝土质量控制。
主持人点评:要鼓励企业追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为企业的生存提供条件。高质量机制砂的生产厂家要保证产品质量,要绿色发展,还有矿山建设,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游击队”整天盗采盗挖,那成本肯定比他们低,这将会使正规机制砂企业寸步难行。
听完两位专家发言后,感觉有两个字很重要——行规。按照规矩来办事,相信事情能办好。违反了行规,就会出很多问题。
2 预拌混凝土产业代表
代表 A(中小企业代表)
说一下交货检验。
(1)先说相关标准的问题。目前国家相关标准对交货检验的内容并没有讲透、说清楚。GB/T 14902《预拌混凝土》规定要在交货地点做交货检验,除检验坍落度外,还要做试块测强度。试块强度的评定方法按照 GB/T 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要求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数理统计还有两种方法——已知标准差和未知标准差。另外还有非数据统计的方法。标准差已知的方法,PC(预制构件)厂商都在用,搅拌站也应该用,但据我所知,搅拌站都在用方差未知的方法做检验;施工方使用方差未知的方法,而质监站或监督部门用非数理统计的方法。一但用非数理统计的方法,那就是 1.15 倍,如果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是 0.85。那么用这三种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评定的合格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希望我们整个行业要推动标准的修订,把交货检验的标准要想办法明确。
(2)交货检验的参与人员。组织交货检验是由施工单位组织,搅拌站可以参与,但个人觉得搅拌站必须参与。混凝土到底怎么样,交货检验可能是我们唯一能自证清白的机会,一定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3)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薄弱。请问试验室主任和技术负责人,你们真的会做试块吗?试块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做的。先说取样。有人认为混凝土试块取样按 GB/T 14902《预拌混凝土》规定的应在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 1/4~3/4 中间抽取。这个我觉得不对。GB/T 50081《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规定按 GB/T 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执行,GB/T 50080 规定的是要从 1/4、1/2、3/4 分别抽取。取样都取得不标准,那所做的试块就不具有代表性。
取样取多少?按做三个试块的用量,去推个小推车取 15L 混凝土回来行不行?当然不行,规范规定必须在 20L 以上。
再说做试块,要分两层用捣棒插捣,很多人没用捣棒随手拿钢筋代替,捣棒的尺寸在标准里有规定,还要求前端是半球型的,随便用钢筋代替当然不行。网上很多视频中插捣时用一只手,这也不行,规范规定要垂直插入,一只手能不能保证垂直。下面还有很多的步骤。压试块,按照 GB/T 50081 规定,试块要量一下,大家会测量吗?有的试验室设备都不一定齐全,除了钢板尺、游标卡尺外,还有塞尺、游标量角器。大家对标准的掌握应该说是极其地薄弱。这些是基础,一定要夯实基础,不要好高骛远。假如面对法官在与施工单位对峙时,我们就从基础环节入手,到时法官是会信谁?
交货检验这一关一定要夯实,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自己。
代表 B(大型国企)
对于混凝土企业的风险,讲以下几点:
一、买卖混凝土前没有了解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要求。施工单位没有说明混凝土应用在什么部位,有什么具体要求,混凝土经营人员就稀里糊涂地签了订货单,搅拌站就按照常规的混凝土做,这多数会出问题。比如水下混凝土,水下多深?需要多少时间浇筑完成?事先不了解会产生浇筑的混凝土打不上来的问题。刚刚讲到交货验收,施工工地上连续做 1000 方和只做 15 方,验收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事先了解,做多少组试块、可以用什么方法,这都是可以预测的。
二、混凝土经营人员往往息事宁人,私自和工地用补偿的方式解决混凝土质量问题,最后发现这个补偿并不能使之满足,从而产生纠纷。
三、原材料。关于原材料,我们自己有验收漏洞,没有按照规范验收或者虚假验收,或者是没有做试验验收,造成混凝土质量问题。最担心的是出具假的质量合格证。砂石骨料的合格证几乎是买来的或代开的,这是最大的风险。另外,一个原材料方面的风险是,不管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很多标准不断降低。
最后一点是,行业监管部门也有很多专业人士,但是专业人士有时却屈服于行政压力,他们要求对混凝土及原材料开展严格管理,所谓严格管理有时却是“一刀切”,我认为即使严格管理也要基于现有的标准。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关于质量方面、技术战略方面的风险管控清单。如果一个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却对自己管理的事情有多少个风险点都没有弄清楚,说明这个企业每年的规划制定可能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最后强调,要做好自己。希望大家提升自己的水平,不要做假,不要做假试块为施工单位买单,这个是犯法的。搅拌站对原材料把关不严,还算内部的事,但是一旦工程出了问题,被告到法庭,法院检查下来不可追溯,或者追溯过程中发现报告造假,那之前的报告都可能被推翻,那搅拌站就是全责。这是最大的风险。
主持人点评:我们自己的软肋太多,造成自己没底气。我们自身的漏洞恐怕也是造成我们风险大的原因。
打铁还需自身硬。预拌混凝土的生产是工厂化的生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道工序有每一道工序的规矩。我们要懂得混凝土的一系列相关标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学习,不掌握标准,连知其然都不知道,那样企业经营到无法生存的地步只是时间的问题。
3 行业监管单位代表
代表 A(质量监督部门)
说到质量风险,有外部的风险,有自身的风险。对于自身的风险,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就不展开讨论了。下面从监管的角度说一说外部的风险。
我觉得混凝土行业的风险在于跟监管部门抱怨多于沟通。抱怨标准不完善,所以我就不执行;抱怨监管部门的专业水平低,所以我就不理他;他提不合理的要求,我只能屈从。反问我们自己,把自己当内行,是否诚恳地与监管部门沟通了?去跟他交流,让他不明白的地方变明白了吗?这是我们该尽的义务,尽到了吗?再反问自己,我们真的就这么内行吗?请问大家今天听了专家的话,是不是回去后都要让试验员准备量角器、塞尺、游标卡尺等,将一个个试块所有的平整度、垂直度、长宽高等都做完了才压这试块?如果是,那大家只是听了个音,而没有听到根本,然后就盲目地去做。专家说的是发现问题了,需要量测的时候,才这样一步一步的按第三章的规定去量测。
GB/T 50081 里第三章的要求,说的是试块的“量测”,并不是说平时每压一组试块前都这么量测。有很多企业真的都准备编这样的表格去做试验,那真的是一场灾难,得专门聘个人什么都不干,只量试块。该标准的 5.0.4 小节让试验之前去“检查”尺寸,检查就是检查试块尺寸是 100mm×100mm×300mm 还是 150mm× 150mm×300mm(标准的第 75 页做了一个记录表的示范表格),长宽高的尺寸公差不超过 1mm,所以纠结那 0.1mm、0.2mm 的差别没有意义。标准规定的量测是用在出现问题后的处理程序上的。打个比方,查酒驾时交警不会把每个路过的司机都拉去抽血化验。先看脸没有红的,通过;脸红还神情不自然的,让吹吹气,没超标的,通过;超标了的,那就要按程序去量测了,按照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去抽血化验。这时候不单做,还要记录。所以量测是这个时候用的,别用错了地方。
关于回弹曲线、碳化的问题。大家都反映碳化深度大,不合实际。主管部门去量的时候也是用 1% 的酚酞去量,明明看到测的是 6mm,请求人家少记些,易地而处,你能答应吗?我们应该去搜集一些证据,收集一些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督促他们尽快地修订标准,因为当时建立这个回弹曲线的混凝土跟现在的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混凝土。目前预拌混凝土都掺有大量粉煤灰、石粉,粉煤灰是酸性的,石粉是中性的,混凝土不呈碱性,用 1% 的酚酞去滴它,它没有变色只能说混凝土的碱性降低了,然后我们就按照原来的判定,不变色那就是碳化,其实根本不是碳化,只是不变色,有可能保持着原来的本色。应该去收集这样的证据去让政府部门尽快地修订这个曲线,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再说说混凝土的抗渗试验。有地区的搅拌站说政府部门给他们检查的时候说他们的抗渗试验组数不够,每 500 方要做一组,搅拌站也觉得是没做够,个个都忙着准备加抗渗仪。如果搅拌站方了解标准,可以耐心地跟主管部门说:我们是出厂检验,我们的取样抗渗是不执行 GB/T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那个是工地的施工现场标准,我们执行的是 JTJ/T 193《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标准规定同一检验批只进行一组试验。这样一解释就不用再加仪器、编数据,省了很多事情。所以说应该积极沟通。很多的问题不是搅拌站发现的,是监督部门发现了还在跟搅拌站沟通怎样更优化。有很多企业的抗渗试验都多做一级,因为 P=10H-1,这是没看清楚 H 是什么情况,那得有三个试块渗漏的情况下才 -1,如果一个试件都没漏,就不用多做一级。多做一级,一组试验就要浪费 8 个小时。
搅拌站技术人员是内行,请内行教教外行,把这些外行都教会了,大家都轻松,既节约了成本,又不违反规定。
代表 B(律师)
刚才听这么多专家教授一直在讲各种标准,其实这些我都没听过。在我的概念里只听到过 GB/T 14902—2012 这一个标准。因为我处理的相关案件采用的是这个标准。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沙龙要把法律的元素加进来,是因为我们相互都不了解。
我来讲四个方面的话题:
1、税务风险。在税务方面,尽量不要去做违法的事。比如有的搅拌站会为施工方走账开发票,这种事是千万不能做的,因为这涉嫌虚开。当出现问题,税务机关来稽查的时候,不是只查这一笔账,而是从公司在原来的工商局,现在叫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成立的那天开始,到今天所有的流水每一笔都会去查。
2、质量问题。分享两位会长的话。深圳市水泥及制品协会的陈爱芝会长对此问题说过:混凝土是良心活儿。武汉混凝土协会的袁向前对此问题说过:对于混凝土行业来讲,没有利润哪来的服务,没服务哪来的质量?
3、垄断问题。垄断不利于行业长期的发展。虽然暂时的今年、明年没被查到、没被发现,材料价格想涨就涨,想调就调,也不允许第三人去竞争,但将来会死无葬身之地。分享一句谚语——法律从来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4、法律问题,我们的法律在不断地健全,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企业的法律意识也是越来越强,反而一些企业家、老总们却没有法律意识。
给大家的建议:风险一定要做到可知、可控可承受。对于风险,给大家一个原则是:坚持底线,不触红线,筑牢防线。
主持人点评:要做好搅拌站,得做个明白人。得用专业的知识,把自己真正地武装起来。
一定要有底线,这个底线既有技术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方面的,也有我们行业规则方面的,更有法律方面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