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依恋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何影响
2021-01-18曲子豪王文彦
曲子豪 王文彦
摘要: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家鲍尔比通过探究母爱剥夺后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实验创立了依恋理论,并提出内部工作模型加以解释依恋关系的作用机制。本文从依恋理论发展的代表人物以及其贡献来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并且浅谈婴儿时期的依恋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依恋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通常产生于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这种情感关系是婴儿与父母间亲密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过去,研究人员通常把研究目标放在照顾者与婴儿的关系是如何因婴儿的成长而变化的。近年来,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依恋不仅仅存在于婴儿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无论是成年期还是老年期,依恋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首次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依恋关系是婴儿在初始阶段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以后自我和他人无意识模式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生物学以及进化论的观点,鲍尔比提出婴儿天生有一种与其照顾者维持亲密关系的倾向。当婴儿感到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不愉悦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依恋行为,并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与互动之间,无意识形成一系列关于自己的行为工作模式、能力与自身的期望。
玛丽·爱因斯沃斯在1973年用陌生情景实验验证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在详细阐述和解释下提出了婴儿与其照顾者的三种亲密关系,分别是安全型关系、焦虑-矛盾型关系、回避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安全型关系的照顾者对婴儿具有十足的耐心及热情,使得婴儿表现得较为活泼自信。处于焦虑-矛盾型关系的婴儿对陌生环境及陌生人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及恐惧,反映出其照顾者对其的关心不够充足。处于回避型的婴儿通常比较冷漠,对其照顾者的出现与消失不闻不问、默不作声,其照顾者也对其也不够负责,通常持有比较冷漠的态度。
George、Kaplan和Main在1985年提出成人依恋访谈是成人依恋表征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将依恋关系从婴儿延伸至成人期,俗称依恋研究的第二次革命。研究结果表明,成人的依恋关系有四种,分别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未解决型依恋。
二、依恋理论的研究主题与基本观点
(1)依恋理论的研究主题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主要针对幼儿面对依恋对象的分离的反应进行研究,并分别从婴儿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度分析。
鲍尔比在对孤儿院孩子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幼儿面对依恋对象的分离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当幼儿离开依恋对象时,先会表现出抗议和对依恋对象的急切需要,但随着分离时间的增加,幼儿的情绪会逐渐转变为失落和哀伤。
基于生物学中的应激源和应激状态的概念,鲍尔比对此的解释是维持情感联结和亲密关系是依恋行为的目的所在,个体会对一切能够威胁到此联结的情况作出相对应的保护行为。危险程度越大,个体的保护行为越激烈。
(2)依恋理论的基本观点
婴儿和其照顾者的交往方式是依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鲍尔比指出,交往方式会对婴儿和其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及婴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他认为在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着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前依恋期、依恋建立阶段、依恋明确期和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鲍尔比在依恋理论中提出内部工作模型,并以此方法探究婴儿在依恋关系中形成的心理表征。内部工作模型即指婴儿依恋行为系统进一步发展形成有关他自身与照顾者的关系的心理表征。内部工作模型对个体处于各个时期的社会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内部工作模型作为依恋理论的核心,彰显着依恋关系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并为依恋行为的作用机制及个体交往能力的理解提供研究指引。
三、婴儿期的依恋对个体的影响
鲍尔比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指出婴儿期的依恋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承认后的生活状态与心理认知。例如,有抑郁症的少年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明显低于非抑郁的少年(Armsden,McCauley,2000)、身体情况存在残疾的女性相比于正常女性对父母具有更少的安全感依恋。但据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类型在个体存在的时间跨度是长久的,安全型依恋可以在个体经历生活上的消极事件的支配下转变为不安全型依恋。此外,安全依恋的下降是可预测的,一些压力如经济水平下降、家人的不良行为、工作上的失意均会对安全依恋的变化产生影响(Joseph P.Allen ,2004)。类似地,单身个体的依恋变化可以通过父母感情关系等变量进行预测(Elaine Scharfea ,2006)。
综上,幼儿时期的依恋关系质量与个体未来的依恋表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消极事件的影响下,个体成年时期的依恋表征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个体依恋类型的变化或者维持个体的不安全依恋。
修正论和原型论针对早期依恋表征是如何影响成人依恋模型的内在机制的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其中,修正论指出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依恋类型不一定保持稳定态势,婴儿期的依恋表征会随着个体的生活经历而逐渐发生变化,不存在本质上的稳定性。而原型论却认为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其依恋模型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直接影響个体未来的生活模式,原型也可作为依恋动力学变量的稳定来源。
对此,鲍尔比用“发展通路”的观点来解释,发展通路解释了人格是一个随着一系列可能的、不连续的通路不停发展的系统。合适的发展通路对个体来说可以提升对生活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适应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的方式,不合适的发展通路对个体来说会使个体对生活的各种事件保持消极的态度,并且面对压力时显得格外脆弱不堪。
四、小结
鲍尔比曾指出依恋性贯穿于人的一生。其中幼儿时期的依恋关系对该个体未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依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咨询及治疗结果显示,成人的生活状况与幼儿时期的依恋关系特征呈现出相关性(高娇,2012)。因此在幼儿时期保证幼儿与其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以及更少的经历消极事件显得格外重要,例如,若个体在幼儿时期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亲密关系的情感联结时,会使得个体的焦虑程度上升甚至引发心理疾病。若个体感到自身对父母的疾病或死亡负有责任时,会使得个体倾向于减少于他人的交往,逐渐以自我为中心或封闭自己。因此,个体容易受幼儿时期依恋关系的影响从而形成固定的生活模式,而当生活模式呈现出病态时则会扭曲个体对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甚至阻碍个体的心理发展。
综上所述,依恋关系和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告诉我们,一、在亲密关系和依恋关系中要尽可能的减少或抹除分离或者丧失所带来的创伤与哀伤。二、依恋关系和亲密关系应保持持续且亲密的互动,因为温暖的,亲密的,充满喜悦的关系才会使人健康快乐快发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罗晓路.鲍尔比:从母爱剥夺到依恋理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7):35-38.
[2]何姗姗,杨萍.依恋理论视角下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个案研究[J].社会工作,2015(01):66-73+90+126.
[3]高娇.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简介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06):16-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