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育德:道德与法治节日专题课的设计与实践
2021-01-18俞潇琼
俞潇琼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传统节日传递着历史、人文、民俗、审美等丰富而优秀的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在部编本教材中,传统节日的主题单元多次出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阵地中,通过引领学生认识节日的特点,参与节日的活动,理解节日的文化意义,实现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承,以及文化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节日 中秋节 文化素养
一、探缘起,关注节日专题课的文化需求
(一)基于课程标准对培育学生素养的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培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指出要“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许多传统节日都尊崇孝道,突显家庭意识。准备阶段需要装饰环境、制作节令美食、行特定仪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设计、制作、创新的能力。节日课堂的有效开展,对发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重要价值。
(二)基于节日优秀文化内涵的传承需求
节日是融合了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地域特色的宝贵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多样的节日风俗活动,将文化的血脉代代相传。节日不仅要有仪式感,仪式更需文化感,节日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实现有效而精准的传承。
(三)基于学生理解节日文化的精神需求
自古以来,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另一方面,节日的仪式流于形式,学生虽然年年过节,却缺乏节日的文化理解。
二、研教材,纵横相较炼主题
通过纵向比较教材安排,垂直理解阶段目标,把握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深度;通过横向比较单元内容,把握平行单元主题,明确节日课堂素养发展要求。部编版教材的节日主题课程分布,如下表:
分析课程编排,发现随着年级由低到高,文化视野有逐层拓宽的特点,而每个单元都由共同的主题进行统领,有的是层层递进,有的是并列关系。《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可按照“知中秋”、“过中秋”、“访中秋”的大环节进行。
三、问学情,回望生活架桥梁
节日是家庭的缩影,生活是节日的基础,了解学情是节日课堂设计的前提。
(一)分群体,解读节日期待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节日经验也有差异。课前,进行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可以将班中学生进行大致分类,问卷结果显示,三类学生的节日印象与期待不尽相同。
(二)问个案,架起互通桥梁
通过学情分析,把握课堂的节日文化核心落脚点,成为节日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采访随迁子女,讲述中秋回家路途的遥远;问父母,为何不顾跋山涉水的艰辛也要在中秋节回家。两种生活体验在课堂上实现情感的共融,升华学生对中秋团圆意义的理解,引领学生走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世界。
四、过节日,层层渗透素养发展
(一)知节日,了解相关知识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节日记忆,但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节日特点。所以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节日的文化知识。传统节日按照农历计时,教材中的学习伙伴提示“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个节日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节日习俗的差异中,在回望以往的节日经历时,提炼孩子眼中的中秋习俗,主要是吃月饼、赏月、团圆。教师补充习俗起源的历史知识及时代变迁。
(二)过节日,感受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我国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最普遍的节日仪式主要有吃月饼、赏月、团圆。在节日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节日仪式,感悟习俗的文化意义,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感受月饼的文化内涵
月饼是中秋节独特的节日食品,吃月饼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月饼的文化内涵更是十分丰富,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引领学生体会以月饼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1)话月饼——习俗的起源
学生都知道过中秋要吃月饼,但是不理解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通过《朱元璋起义》动画的播放,学生了解了月饼与历史故事有关,是将士們庆功时用来纪念胜利,表达重聚的快乐。有了历史的背景,看似寻常的月饼,变得不普通了。
(2)赠月饼——祝福的表达
如今,月饼不仅仅是节日的食品,还成为节日馈赠亲友的礼品。学生通过观察月饼包装盒上的图案、文字,发现它传递的是美好的祝愿。赠送礼品其实是在表达对亲人朋友的关爱、祝福。课堂上,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月饼赠送给好朋友、老师,是学着用多样的方式表达情感。
(3)吃月饼——团聚的象征
课堂上,大家一起尝一尝月饼的味道,好像更加甜蜜了。请学生说一说月饼的香味,比一比自己独自品尝和大家一同分享,哪种体验更美妙。大家一起吃,是团聚的滋味。
感受圆月的文化内涵
圆月是包含审美、想象力、抒情寄托的综合象征。自古以来,赏月就是一件风雅的事情,文人喜欢借用圆月来寄托情感,表达思乡之情。
(1)说月——想象的美好
和月亮有关的故事有很多,一边赏月一边说一说美好的故事,将节日的古老与学生的童真相串联,将无限的想象与美好的体验相交融,实现文化素养的趣意生成。
(2)赏月——审美的乐趣
教材中出示了“我们合家赏月,共度中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望赏月经历,说一说和家人赏月的经验,和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赏月,对中秋这一晚的月亮有什么样的感受。
(3)咏月——思亲的寄托
古人借月咏怀,表达思乡和思亲之情。课堂上交流咏月的诗句,课后开展中秋诵诗会,既增加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也启发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情感表达途径。
2.感受团圆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团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团圆,是家庭共生的核心,也是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稳定的基础。中秋团圆,主要从家庭和国家两个角度进行表达。
(1)合家共度——家人的团聚
教材中以一个团圆的案例,通过留守儿童自述的口吻讲了中秋夜家庭团圆的故事,贴近学生的情感经历。除了留守家乡的孩子之外,还有随迁子女、城区学生,都有不一样的中秋团圆故事。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团圆的经历。进一步开展“团圆全家福”拓展活动,拍下一张和家人吃团圆饭的照片,定格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
(2)祖国同庆——民族的共情
月圆佳节,千千万万个家庭,不论什么地区,不论什么民族,即使是在海外漂泊的华侨,都会想方设法进行团圆活动,这体现了我们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底蕴,是祖国所有人民共同经历的重要节日。通过观看各地庆祝中秋的照片、视频,建立祖国同情的自豪情感,激发节日中的民族共情感。
(三)访中秋,拓宽文化视野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部分地区、民族的风俗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采访、搜集信息、分组汇报的方式,学生了解到多样的中秋习俗,增强对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包容感,拓宽文化审美的视野。
五、归生活,多维发展文化素养
节日主题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节日经历出发,在进行节日文化意义的浸润后,指引学生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进一出,在掌握基本的节日文化知识之外,学会以文化的眼光看待节日习俗,以智慧的选择规划节日活动,实现文化素养的多维发展。
(一)提升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通过知节日、过节日的活动体验,学生能获取许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汲取的知识,会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节日活动的创设,有效增长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二)提高传统文化审美能力
“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文化审美能力的培育也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圆月为何美,月饼为何甜,低段学生能够从视觉、味觉等角度完成自觉体验,但更有难度的知觉体验,就需要进行系统规划,梯度引领来完成。借助节日契机,搭建层层提升的体验环节,学生能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体会到“月圆人团圆”“有爱饼更甜”的深意。
(三)拓展多元文化包容度
中华文化大气迷人,正源于文宝库的丰富无比。学生从小养成包容的文化态度,才利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流传后世。拓展了解其他地区的过节方式,有助于学生感受多元的节日风采,拓展文化包容度。
【參考文献】
[1]王茹芳,《传统节日——传承文化的种子》,班主任,2008年10期
[2]朱少梅,《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小学德育,2005(03)
[3]商隶君,王金萍《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文明工程》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5卷第1期2009年3月
[4]雷西发.试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现代意义[J].中小学德育,2014(10).
[5]冯林军.《道德与法治》“中华好传统”栏目教学刍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