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的交响性

2021-01-18韦青纱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交响乐队触键乐句

《红旗颂》是我国一部伟大的交响乐作品,在我国久演不衰,它是共和国的一部赞美诗,是一部有着深远文化意义的作品。双钢琴《红旗颂》是作曲家曾珍、张慧琴根据中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的同名管弦乐序曲于2003年改编而成。本文结合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创作与时代背景,从双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元素、改编手法等出发,通过对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的改编手法和音色模仿的研究,分析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是如何模仿管弦乐曲《红旗颂》从而表现其

交响性的。

一、《红旗颂》的思想背景及配乐构思

(一)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间,在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音乐创作呈现一派百花争艳的景象,优秀的器乐作品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体现了音乐家们极大的创作热情,其中,吕其明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当属西洋大型器乐体裁创作中出类拔萃的作品之一。

《红旗颂》蕴含了深厚的革命情怀与红色思想,饱含了作曲家对祖国的一片丹心,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它以新中国成立时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来回忆中国革命历程,感叹革命志士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过往,是一首赞美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颂歌。

(二)配乐构思

管弦乐曲《红旗颂》实行传统的配置方式——双管编制编配,打击乐器有定音鼓与小军鼓,特色乐器则运用了钢琴与竖琴,结构上属三部性的作品。

从乐器配置上来看,整部作品的编制并不十分庞大,其中的和声运用与作曲技法都相对简单,但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与音响安排,使音响足够饱满。它从群众的欣赏角度出发,以红旗引出“新中国成立—展望未来—回忆革命—革命胜利—歌颂中国革命—红旗升起”几个音乐形象,所有的乐器编配都为音乐形象服务,通过民族性的音乐语调使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革命意义。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丰富、鲜明,蕴含强烈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二、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民族元素运用

管弦曲《红旗颂》是吕其明先生将中国民族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相互融合的产物,因此对于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中的交响性,还应说明其中的民族元素。

(一)主题旋律的运用

全曲共三个主题,第一第二主题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两个主题旋律在调式上使用了我国的七声调式,曲调来源于辽宁义勇军军歌,其主题音调深层地贯穿全曲,两个主题的交替出现起到了承上启下和统一全曲的作用。

第三主题使用了我国传统的七声清乐调式,该主题具有明显的中国汉族地区民歌的特点。通过四个乐句的落音(“商”—“羽”—“角”—“宫”—“徵”),确立该旋律为徵调式,徵调式也是我国汉族地区常用的调式,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旋律以大跳级进、小跳回旋式发展为主,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与南方以连续级进为主的徵调式有明显差异。这样的旋律创作或许与作者在北方生长、工作的经历有关。

乐句之间的衔接运用了民间音乐中“鱼咬尾”的结构,因而也使音乐气息更加自然流畅。

(二)“鱼咬尾”结构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红旗颂》第三主题,旋律是以五正声为骨干的七声徵调式,始于C宫止于G徵。四个乐句以五度循环的方式出现,依次在“商”“羽”“角”“宫”“徵”五个音上结尾,通过“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发展。《红旗颂》主题旋律的调式和终止落音,都具有我国汉族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多见的徵调式特性。

三、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的交响性

交响本义为“同时响”“一起发音”,曾一度作为声乐器乐合奏的多声音乐的泛称。“交响性”是一个与乐队作品的“复调写作功力”和“配器写作水平”相关联的概念,交响乐队通过不同的乐器组演奏来达到多层共进的立体效果,因此成就了管弦乐作品中的交响性。

(一)改编手法

1.对话式乐句

管弦乐队往往通过配器变化来实现乐句对话。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则把原作中的主题旋律或一些完整的乐句分两台钢琴来完成,旋律从一台钢琴过渡到另一台钢琴,形成了两台钢琴、两个声部相互呼应的效果。

75到79小节中,相同的乐句通过转调模进的手法,把乐句分由两台钢琴来演奏。先由第一钢琴模仿交响乐队中单簧管独奏,紧接着两小节后第二钢琴模仿圆号音色,在钢琴上移调模进旋律。此处管弦乐版配器较丰富,双钢琴版则通过降低音区使钢琴发出圆号的轰鸣声,在主题音量上增强以接近圆号圆润的音色。

对话式的乐句通过利用钢琴不同音区的不同特征模仿相应乐器的特征,在编写声部上融合交响乐队乐器特征,纵向层次地使两台钢琴各声部之间互为依托,展现丰富的和声效果,营造立体的音乐氛围,使钢琴的演奏如同交响乐队般富有表现力,以此达到交响乐队的交响化效果。

2.声部结构

声部结构上,双钢琴改编曲主要使用了复调式的结构、齐奏式的结构与旋律加伴奏结构,几种声部结构的编创手法使钢琴达到交响乐队多层共进的音响效果。

复调式结构。复调式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声部中相似但不同或完全不同的两个旋律线条,他们有不同的旋律,就像两条平行的线。复调式结构在该曲中主要表现在乐曲的呈示部、中部。在10到14小节,第一钢琴负责圆号的号角旋律,以坚定有力的触键演奏;第二钢琴模仿定音鼓、弦乐队,演奏时由弱到强衬托旋律。两小节后第二钢琴负责演奏铿锵有力的国歌主题,第一钢琴通过震音和短暂的音阶上行跑动模仿木管组演奏的音响效果推动音乐氛围。双钢琴版编写时主要在低音区再现两个旋律,利用钢琴在音域与力度上的特点来变换音乐织体,以达到铜管组木管组乐器演奏效果。

齐奏式结构。齐奏式结构在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慷慨激昂的强有力的段落,尤其是在乐曲的中部与再现部使用,使乐曲的进行越来越激烈,并拉长音乐旋律的线条。在1到5小节中,通过两台钢琴齐奏旋律的方式,极大地还原了交响乐队里小号的音响。在织体上,第二钢琴在低音区模仿铜管组颤音的轰鳴,第一钢琴在高音区模仿弦乐队明亮的音响衬托;在力度上,一开始就用了极强的力度,强有力的演奏引出时代的号角。该片段演奏不断缩紧力度,伴奏与主题的音型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进一步拉长音乐线条,强烈的音响为乐曲的发展做铺垫。

旋律加伴奏结构。旋律加伴奏结构主要是指第一钢琴为旋律、第二钢琴伴奏的形式。这样形式的结构在钢琴独奏作品中较为常见,在双钢琴作品中应用能使双钢琴的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在51到55小节中,第一钢琴由弱位起模仿交响乐队双簧管的演奏,第二钢琴以极轻的力度模仿干净柔和的竖琴音响,简单的和声连接把听众带入对未来的憧憬中。该片段通过力度骤减与音乐风格的转换,使音乐旋律拉宽并有效地减弱了音乐的能量,使其更好地引出展开部的进行曲主题。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通过旋律加伴奏结构使音乐线条拉长或紧缩,以一紧一松的音乐变化来塑造音乐表现的戏剧性。

(二)音色模仿

在改编的过程中,为尽可能模仿原作的音响效果,改编者抓住了各乐器的主要特点,加以合理的想象,通过演奏技术和音乐手法用钢琴来模仿交响乐队各种乐器的特征。

1.力度对音色的影响

该作品以强力度为主,这样的力度配比能更好地表现《红旗颂》的音乐形象。

强力度弹奏的音色响亮,往往用于演奏情感强烈、声势浩大的片段。乐曲开头就用了极强(ff)的力度模仿交响乐队里音色嘹亮的小号,八度音型与震音交替出现并不断推动力度发展使乐句在强拍上强收,既是对打击乐器与木管组的音色模仿,又突出旋律节奏,演奏者在演奏时应同时下键,以果断有力的触键强调乐句,通过不断递进的强奏增强音色的紧张感和音乐号召力。

弱力度弹奏的音色轻柔,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常在第二钢琴中使用,以衬托第一钢琴旋律。呈示部中,第一鋼琴以强(f)力度模仿提琴组优雅的音色,第二钢琴演奏时以轻柔的力度做六连音快速跑动伴奏,模仿清脆柔美且变化性强的长笛音响。伴奏音乐力度骤减,色彩柔和的音色使音乐形象得到很好的转变,整个音乐片段田园般纯净,突出第一钢琴深沉的抒情独奏。

2.触键对音色的影响

钢琴触键主要分成两类:垂直触键与水平触键。两种触键的手指动作要领迥然不同:垂直触键方法要求手指的前三关节挺立,从第三关节发力,掌心中力量收放自如,最重要的是有集中、富有弹力的“触键点”;水平触键方法则要求手指以第一关节为动作主体,在手指向前或向后的水平动作过程中使琴键在不知不觉中下到底,从而发出激情却依然具有穿透力的柔美音色。

(1)垂直触键。第一,手指指尖跳音。手指指尖跳音是一种集中、快速的手指触键方式,追求发力短、指触尖、音质亮、力度轻的音色。展开部中,通过手指指尖跳音的触键方式还原第一小提琴的音色,演奏者以轻盈又集中的触键使钢琴拥有小提琴般优美明亮的音色。第二,半触键。半触键是把力量集中在琴键一半的地方发声。半触键需要极快的触键速度,手指虽然只到达琴键深度的一半,但由于极快的触键速度,琴键会“自动”到达发声“点”,琴槌以极富弹性的状态击动琴弦,发出柔弱而集中的声音。在96到101小节,使用半触键的触键方法,模仿弦乐队的音响效果。

(2)水平触键。第一,低指快触键。该触键连续弹奏时手应完全贴键,动作缩小到从琴键表面至发出声音的那个点,这样才能把手部的动作幅度降到最小,发出坚定有力的声音。呈示部10到12小节,为了做出两只小号齐奏的音响,通过低触键的方式增加触键面积使音色更宽厚,并增强音与音之间的连续性。演奏时坚定地触键与手指肌肉松紧度的配合,传达出浑厚有力的音色。第二,低指慢触键。触键方式同上,通过对下键速度的控制,使表现的音色与音乐情景不同。在56到70小节,右手通过低指慢触键,模仿交响乐队双簧管独奏音色。双簧管音色甜美,钢琴模仿它高音区的抒情式独奏在触键时必须通过慢下键的方法还原双簧管纯净的音色,既保证乐器音色,又不会使声音过于清脆而与其他木管组乐器混淆。

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不只是通过触键与力度变化来表现对管弦曲《红旗颂》的音色模仿,从旋律的提取到织体、音区的选择都表现出对交响乐队的交响化音响的模仿。通过在音色与结构上对管弦乐曲《红旗颂》的模仿,试图还原管弦乐曲中辉煌的演奏效果,而两台乐器难以还原大型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因此在双钢琴的创作中,作曲家根据不同的织体编排来模仿乐器特色,不断充实作品的和声,展现丰富的音响色彩以达到交响乐队演奏的音响效果,它通过合理的想象从音域选择、音色变化、力度变化等方面对管弦曲《红旗颂》进行改编,使钢琴作品富有张力和表现力,丰富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深刻的音乐内涵,从而体现其交响性。

四、结语

管弦乐《红旗颂》是我国一部伟大的交响乐作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响曲的杰出代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双钢琴改编曲《红旗颂》在我国双钢琴改编作品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百色学院)

作者简介:韦青纱(1994-),女,壮族,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交响乐队触键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融合的光彩——谈大提琴在民族交响乐队中的功能与价值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管弦声声诉乡思——叶国辉为女高音与交响乐队而作《望大陆》的当代性表述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试论交响乐队中双簧管演奏的位置与重要性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