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科幻背景下的中国形象

2021-01-18张俪曦郑艳林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流浪科幻

张俪曦 郑艳林

刘慈欣作为新时代国内文坛变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幻小说立足于新时代,将想象与现实融合,为读者构建了宏伟的宇宙世界。他在小说中传递出的精神信念、情感表达和叙事技巧彰显的中国人文精神等都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由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中国首部国产硬科幻电影,于2019年上映时就引发了观影热潮。通过影像化的有效传播,《流浪地球》已然超越了文学与电影的范围而上升为更大的更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通过它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科技的长足进步,感受到中国形象的新变化。

一、《流浪地球》对中国形象的新书写

文学作品建构的国家形象在时间上具有长久性,在成效上具有重塑性,对中国形象的书写,能够深切地反映中国的昨天、今日和未来。中国传统文学注重抒情言志,诗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来自史传的书写,它们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学自先秦以来的基本精神,即崇尚实用,罢黜玄想。这样的文学观使当代文学的审美标准更侧重于现实主义,在此基础上,许多作家积累的主要经验便是乡土经验,是一种农耕的、传统的、带有民族记忆的经验。中国作家对于乡土题材的挖掘已经到了比较深的地步,许多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几乎有过出色的乡土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长久地塑造和保留着这样的国家形象。但科幻文学作为类型文学几乎是虚构性的,在文本中体现的是一个想象的中国,但它所反映的是基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工业时代,是当下新时代的中国,它关注在科技背景下人类的情感、文明、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关注传统和未来的對抗。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为例,中国的科幻小说不断地以自身的方式将当代中国很多古典和现代的经验和情感纳入自身的谱系中,以此塑造着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国家形象,是一种现代与古典交织的,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新的中国形象。

中国传统文学缺乏科幻元素,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则用科幻的方式,靠近了既远又近的现实生活,但在作品设定、叙事方式、美学阐释上与国内以往科幻作品又有较大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些新的想象、新的构思、新的叙述,让读者通过《流浪地球》重新看到了中国科幻作者新的面貌,更看到了他笔下所反映的一个国家形象的新面貌,让长久继承并发展下来的古老思想也真正受到关注,《流浪地球》呈现出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想象力和差异化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表达。

在小说设定上,在普遍的科学认知里,太阳正处于壮年期,是恒星演化的中期,主序星阶段,而刘慈欣却把《流浪地球》这个故事的前提环境设定为一场“太阳急速膨胀吞没地球”所带来的灾难,这对当时的科幻作品来说是一次新的想象。不同于大多作品中人们乘坐飞船逃离地球的设定,刘慈欣把整个地球看作为一艘巨大飞船,让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带着地球一起转移到其他的星系中从而获得重生。《流浪地球》中的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完成式的,不考虑经济,不考虑人力,因为这些在死亡的笼罩下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这样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人类坐在镜前的自我端详,而拉开了遥远的距离去审视身处宇宙中的人类。

在叙事上,巨大的叙事跨度使《流浪地球》具有类历史性的品质,“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的划分将地球与人类变迁结合起来。这种叙事方法被研究者称为“密集叙事”“时间跳跃”或“历史实录笔法”等。类历史性和大跨度大规模的叙述特质使《流浪地球》具备整体性的思维和视野,在近年国内外科幻小说向个人化、微观化、细节化发展的趋势下显得独树一格。在叙述上,小说以个体和群体两条线并行叙述,故事由“我”讲述,且故事很多时候是以“我”和“我”的家人的变化而推移的,虽然“我”的每个家庭成员的不同命运各有各的意义,但是他们以具体的面貌呈现了幻想的历史长河中面目模糊的民众的形象。

不同于欧美等资本主义世界下科幻作品中表现的流畅精细的美学风格,《流浪地球》展现的是一种大就是正义、多就是美的美学风格,是强大的技术所爆发和阐释的美感。比如小说中对于巨型发动机的勾勒,形容一座座发动机形状像巨大的神殿群,数量有上万座,它们和“流浪地球”这个计划本身一样令人惊叹:给地球装上巨型发动机,把它变成巨大无比的生态方舟。这些都是《流浪地球》所展现的独特和强烈的美。

二、从小说到电影——正传播

文艺作品的海外传播是塑造中国形象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在全球化、信息化、传媒化的时代,文艺领域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写出来,也需要传出去,去面向世界。从传播效力上讲,虽然电影与文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媒介,但影视较于文字的影响力更大,受众面更广。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影片的破题,它带来的中国形象的传播是正面的、积极的。它用科幻反映了新时代下的中国形象,同时通过对小说的改编,展现了两个重要的主题——希望与家园,希望是“流浪地球”计划前进的动力,家园是人类生存的意义。电影通过讲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中国科幻故事,输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积极的价值观,是苦难来临时体现出的中国人的人性人情。《流浪地球》上映时在国外网站IMDb上的评分为8.0分,有近40%的观众给出了10.0分的评价,并收获了三千多条评分和两百多条影评,很多国外的人们在认认真真地评价这部电影的好处、坏处,给出自己的建议。基于此,电影《流浪地球》确实对中国形象完成了一次样本意义上的正传播。

末日题材在科幻作品中十分常见,但电影《流浪地球》首次创造了中国式的末日式奇观。当代中国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被恰当地安置于电影的画面中。《流浪地球》以春节为故事的时间背景,从开始的地下城出现的舞狮、麻将、路边摊的饺子、游戏机、20世纪90年代的教室、派出所、秋裤、广播等这些当代中国热闹的市井元素,再到地表上被冰封的东方明珠、废墟下的央视大楼这些现代化的建设元素,都非常集中地把观众带入熟悉的中国情景中,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表达,在展示“中国化”时古朴又现代,温情满满。但我们所说的科幻电影艺术的本土化,并非仅仅是中国元素的简单装饰,借用导演郭帆的话,“就是寻找能够与我们中国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内核”。让真正代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内核和价值观与电影相融,并通过电影得以具体展现。当我们将《流浪地球》定义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时,“中国”这一文化姿态必然是其中最主要内涵,而符合中国的审美精神、契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展现中国新的国家形象,自然成为电影展现和

表达的核心。

(一)家园情怀——中国形象中的民族文化

郭帆曾这样表述过:“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这是我们几千年培养的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我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落地生根的……地球本身是一个象征,既象征着我们生活的土地,我们的家园,也象征着我们整个的文化背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会坐飞船逃离,而是要把自己的家园航行到宇宙中去。”

因此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定由因为“同地球相比,飞船的生态系统太小而无法支撑时间的风浪,所以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寻找新家园”被改变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当地球和人类都面临着毁灭的危机时,中国人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这样的改变表示着“家园精神”是电影要传达出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核之一。电影把原本属于科技因素考虑的事情注入人文精神的关照,把发生在作家个体心灵世界的设定转变为一种属于更多人的原型经验,揭示中国人千百年来共同的家园情怀,以一种最切入当代中国观众期待视野的方式,在电影里呈现家园情怀的原型经验,从而最大限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沟通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精神联系,也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方式。

(二)愚公精神——中国形象中的精神内核

愚公精神属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之一,愚公精神是不畏困苦的无畏,也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希望。《流浪地球》在影视化的改编中放大了这一点,在这场历经一百代人,长达2 500年的“地球逃亡计划”中,无法亲眼看到结果,是否还要坚持奋斗?在电影里,刘培强是这样和老毛说的,“我们有孩子,孩子还有孩子,最终会有人能见到胜利的”。而这一哲学命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在影片中,无论是太空中和刘培强一样突破莫斯想要坚持完成流浪计划的太空员,还是地表上为了运送火石不断牺牲的救援队员,他们坚持的信念是对科学的信任。因为相信科学,所以即使无法看到最后的结果,也要坚持奋斗下去,也正是因为相信科学,他们比我们想象中要坚强和幸福,因为这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在脑海里早就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除却舞狮、麻将或者烤串这些出现在电影里表象的中国元素,这样团结进取、充满希望、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是真正从电影里树立和展现出来的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核。

(三)“饱和式救援”——中国形象中的集体价值

“饱和式救援”就是不计代价地以超过目标地所需要数量的物资进行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在救援中采用的就是大规模组织动员的“饱和式救援”,也有网友用“饱和式救援”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形容中国应对疫情的救援模式。电影《流浪地球》着重刻画这种救援方式的设定与场面的展现,是对中国集体力量的突出表达。在影片中,刘启所在的救援团队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已经近在咫尺的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的火焰升起,也就是说,在主角团队到达之前,发动机就已经被修复重启了。电影通过展现“饱和式救援”告诉每一位观看者,在这场救援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共同努力着,有徒步拉火石的救援队,有和劉培强一起出舱的其他宇航员,就连最后点燃木星也不是只有一束火焰冲天而起,“饱和式救援”所暗示的就是中国众志成城的精神。不同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拯救,《流浪地球》展现了集体的力量,主角并不是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而是万千努力者中的一个。在这个蓝色的小点上,不同的人构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凝结在一起,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类文明。“饱和式救援”体现的是作为中国科幻所秉承的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更是“大道之行也”。所有的绝望都来自对立一方的绝对占有,所有的希望都来自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联合,这正是当今中国为之努力建构的美好的愿景,是中国的姿态。

三、结语

电影《流浪地球》中所展现的恢宏绵延的时光尺度、宏大壮阔的科幻场面、代代接力的奋斗与牺牲,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所继承的几千年的历史气度,《流浪地球》不仅展现的是科幻背景下新的中国形象,更展现了一个民族对自我认同的强烈渴望,这渴望的驱动力则根植于现实。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科幻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正是有中国科技发展得日新月异的基础,才为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样的,正是有了像《三体》《流浪地球》这样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出现和传播,我们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科技的长足进步和中国形象的新变化。文化输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流浪地球》确是一个好的开端,以科幻电影为载体,“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电影《流浪地球》是对中国形象的一次重新塑造和正面传播,它也给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关于国家形象展现和文化输出的一些启示和思考。

(湖北文理学院文传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时代视域下中国形象的新书写和正传播研究——以刘慈欣为例”(X201910519048)。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流浪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流浪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