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甘岭》人物原型张计发

2021-01-18殷晓章

检察风云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志愿军

殷晓章

曾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的张计发,在上甘岭战役中,带领7连战士坚守阵地24天。战后,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张计发个人荣立一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他后来成为经典电影《上甘岭》主角张忠发的人物原型。2021年6月15日,张计发在河南信阳逝世,享年95岁。

英雄连长张计发

张计发,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赞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7岁时成为当地的一名抗日游击队员,1945年6月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曾荣立4次特等功,两次一等功。

1952年10月14日,时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的张计发,率部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朝鲜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五圣山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五圣山当时由志愿军15军驻守,敌人要拿下五圣山,首先得拿下前面的两个小高地,这便是上甘岭。上甘岭面积很小,只有3.7平方公里,是一个长不到3公里,宽1公里多的狭长地带。

1952年10月14日晨5时许,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秘密集结在附近的18个炮兵营突然开火,一天之内向我军阵地倾泻了30万枚炮弹,并出动飞机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弹。经过猛烈的炮火打击后,美军地面部队的两个步兵营以及韩军一个营发起冲击。

经过十几个小时激战,135团一个连防御的2号、7号、8号和11号阵地被美军占领。14日晚上10点钟左右,张计发带领7连向敌发起冲锋。到第二天清晨5时许,7连夺回了阵地。张计发带领的160多人牺牲了80多人,而敌人死亡300多人。

夺回阵地后,师指挥部要求7连坚守阵地以待后援。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师指挥部命令7连暂时撤进坑道。10月31日下午,4连一个小战士扛了两箱手榴弹来到7连指挥所,他从衣兜里掏出了一个苹果递给张计发,让他们吃。张计发先把苹果让给通信员吃,通信员又把苹果交给了伤员,最后,伤员们又把苹果递给了张计发。张计发只得象征性地咬了一口,结果一个苹果传了几圈,连指挥所8个人才把它吃完。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一开始是围绕五圣山前沿的高地防御展开的。直到二十多天后,战斗发展到了战役,由营、团规模发展到师、军规模,才以这个村名将这次战役命名为“上甘岭战役”。

这个上甘岭战役,敌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敌人如雨点般的炮火把整个山头足足削低2米。战后,有人在上甘岭随手抓了一把土,在里面找出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7连坚守阵地24天,先后两次共补充兵力100多人。最后,张计发仅带着十几位战士走下了这一高地。

此战,志愿军和美军共投入兵力10万余人,敌人伤亡两万多人。在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战士们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15军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7连还涌现出一个“一级英雄”和两个“二级英雄”。

经志愿军领导机关批准,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攻得勇猛,守得顽强”称号。張计发个人荣立一等功,被授予“军政双全的好连长”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上甘岭战役,中国军队打出了军威和国威。1958年志愿军撤离朝鲜前,组织战士们在英雄阵地上甘岭宣誓。战役结束不久,擅长军事题材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组成了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写作的创作班子。为熟悉生活,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半年时间中访问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张计发主要讲了7连的战斗经历。

创作组以此为素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沙蒙决定以135团7连一个连队、一条坑道的独特视角,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士们的顽强。

电影《上甘岭》拍摄时,回国后的张计发被送到南京一所军事学校学习。一天晚上,学校召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及上甘岭战役的战士观看这部影片,让大家提意见,他边看边掉泪。看后,他们给电影提了不少意见。

张计发认为,真正的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反映的要残酷得多。上甘岭战役中,7连只有一个男卫生员,而电影中却有一个女卫生员王兰。电影中,他们连在发起冲锋前,给每个战士发一瓶汽水!实际上,上甘岭战役异常激烈,战士们没喝过这汽水。

1956年底,黑白战斗故事片《上甘岭》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8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张计发看到,电影中给战士们发汽水的片段被删除了,其他的情节没有什么改变。

在上甘岭战役中,确有一个叫王清珍的女护士,她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王兰的人物原型就是上甘岭战斗英雄、二等功臣王清珍。1954年秋,编剧林杉完成了剧本初稿,但他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直到看见一篇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的报道,决定在剧本中增加王兰这个角色。他认为,在清一色的男战士中加一个女性角色会使剧情更加生动。

① 电影《上甘岭》剧照

② 电影《上甘岭》剧照

 ③ 8个人才吃完了张计发手里的苹果

曾任志愿军15军军长的秦基伟将军生前在回忆上甘岭战役时说,有一位铁路工人的女儿叫王清珍,1951年跟随志愿军来到朝鲜战场,当时只有15岁。在上甘岭一役中,她在坑道里面照顾20多个伤号,照顾伤员喂饭、换药、大小便,许多伤员因为嘴巴化脓,不能嚼东西,她就自己嚼碎,再喂给战士们吃。

1958年,王清珍响应祖国号召,参加地方建设,在北京东城区科伟医疗器械厂当了一名工人。1966年,因工作需要,她再次穿上军装。1982年,时任空15军卫生处副处长的王清珍退休到空军孝感干休所,2018年被孝感市评为德孝楷模。

沙蒙最突出的成就,是参与编剧并与林杉联合导演了这部里程碑式的战争影片《上甘岭》。《上甘岭》上映后观众迅速突破一千万人次,创造了当时观影人数的历史纪录。1957年4月,沙蒙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他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电影《上甘岭》拍摄完后,还未在全国放映,郭兰英演唱的主题歌《我的祖国》就在录制后的第二天,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仍传唱不衰。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时,就特别选用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搭载飞入太空。

在南京军事院校学习结束后,张计发担任某部营长职务,部队驻扎在河南省遂平县。最后,他在当地娶了一个农村姑娘为妻。婚后,张计发担任某部135团参谋长。1966年,他因为肝硬化、胃病、腰腿痛等伤病缠身,被组织上安排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离职休养。张计发夫妇育有4个女儿,分别取名张爱党、张爱国、张爱军、张爱冬,其中3个女儿是军人。

《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也渐渐被人们所熟识。一名记者经过查访,得知张计发就是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之后,很多单位邀请张计发去做报告。几十年来,他到湖北、江苏、广东、北京等十几个省市做了上千场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报告。他不讲自己的事迹,而是讲那些舍生忘死、慷慨献身的战友们,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有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

曾任7连2排排长的孙占元是河南林州人,1949年,张计发和孙占元参加解放贵州战役时,他是排长,孙占元是班长。有一次,他们二人想合张影却没有钱。这次,他只能在孙占元墓碑前合影留念。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孙占元牺牲后,他的家乡林州市三弓水村改名为“占元村”。1994年4月,林州市政府在林州市烈士陵园西侧建成了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张计发应邀参加了纪念馆落成典礼。孙占元牺牲后没有留下遗像,他唯一的妹妹孙立兰的长相酷似孙占元,一见到她,张计发满眼含泪。

张计发一生最爱看的战争题材电影是《上甘岭》,他看一次,掉一次泪。老人生前说,“我能活着回国,就已经够幸运了。真正的英雄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同志,他们有的没有留下姓名,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亲自到朝鲜去祭奠牺牲的战友”。

2008年3月底,张计发先后来到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趴在孙占元的墓碑旁,放声大哭。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张计发看到了孙占元用过的那挺机枪。1953年10月,贺龙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15军135团7连慰问时,张计发拿起孙占元用过的一挺机枪说:“孙占元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这挺机枪掩护易才学连炸敌人3个地堡,打退敌人两次反扑,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2015年12月30日,是张计发老人的90岁生日,信阳军分区司令员程德明带领部分干部为老英雄送上生日祝福。在家人的搀扶下,张计发老人向前来祝寿的宾客敬了一个军礼。

2019年9月10日,湖北省档案馆口述档案工作小组赴河南信阳市,为张计发老人录制口述档案。张计发说:“上甘岭是最艰苦残酷的一场战斗。我们面临的不光是强大的敌人,还有很多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被围困在坑道里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为了運送粮食,我们的战士们冻掉了鼻子、耳朵和手脚;在缺水的情况下,只能喝尿,在尿都没得喝的时候,战士们宁可吸自己的血润嗓子,也不愿和战友、伤员争水喝。战士们哪怕被炸断了双腿,也死守在阵地上,宁死也不下战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上甘岭精神。”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志愿军
让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的上甘岭战役
重释红色经典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
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苏联英雄“青年近卫军”在中国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上甘岭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