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特别不讲卫生
2021-01-18
儿子特别不讲卫生
Q:兒子刚上初中,懂事有礼貌,成绩也不错,但就是不讲卫生。不爱刷牙、不爱洗澡,不收拾整理房间。每天刷牙,我都得一遍遍催,甚至现场盯,想让他洗个澡简直比登天还难。我快烦死了,但他爸爸说儿子再大点就好了。我觉得这个习惯很不好,怎么改变他呢?
A:没有人能靠外力去改变另一个人,改变只会在“我”愿意时,由内向外地发生。但作为父母,我们又有监护和引导孩子的职责。按照问题出来后“谁难受,谁改变”的原则,目前的形势是妈妈难受,所以改变之人应该是妈妈。如何改变?无非就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必须要有一些“叛逆”行为,要有一些对“权威”、约定俗成的“规则”的挑战。不是故意和某人过不去,而是为了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试着自己做主。此文中的孩子其实很明事理,没有拿非常重要的“学习”之类的事情来挑战父母,只是在自身“形象”领域来试探。
不刷牙、不洗澡,妈妈可以问一下自己能忍多少天?一般来说,孩子能忍受的天数要比妈妈多一天。所以,只要妈妈在自己决不能忍的底线上再熬过一天,孩子就会自己去管理自己了。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个特点,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形,会比较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当某一个要好的朋友说“你嘴巴怎么这么臭”的时候,相信比妈妈监督他刷牙100天都管用。再说了,已经发展出来的文明是不会倒退的。孩子知道干净、清爽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不可能对口臭和各种不良的味道一直忍耐下去。当他发自内心想去做时,崇山峻岭都阻挡不了他。
所以,在战术上,妈妈要做的就是克服自己假想出来的各种“后果”,反正不刷牙、不洗澡又不会怎样,就告诉他,妈妈从这件事情中退出了,你自己看着办吧。然后熬到“+1”的那一天。
女儿上幼儿园后变自私了
Q:上幼儿园之前,女儿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上幼儿园后,她却突然变得很“自私”,不愿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书,明明可以放在学校的东西,她说担心别人偷偷玩,所以每次都非要带回来。老师多次反映说她不爱分享,为什么一上幼儿园就这样了呢?
A: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规律来说,孩子心理发展的顺序“颠倒”了。发展正常的孩子,在入园前是“独占”阶段,入园后开始学习“分享”。但妈妈不用焦虑,因为孩子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缺失的部分。
先说一下孩子对物的“占有权”阶段的重要性。幼儿在两岁左右,开始对与自我相关的“物品”宣告“自主权”即“物品权”。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是“自私”,其实这一行为真正的目的是孩子在尝试建立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品之间的边界与互属关系。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孩子分享,这样会有助于孩子建立与他人、与物品之间健康的关系。
回到这个问题中,首先对老师的话不必太过于当真。不妨去肯定老师的判断,然后向老师提出多引导孩子的愿望。幼儿园之外,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心理学中有种奇怪的心理效应:如果父母认定孩子是“不爱分享”,父母就会更多地看到孩子行为中的这类问题,而孩子被“固化”在这样的心理感受之中,反倒很难再改变。
如果父母希望纠正孩子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正向行为。当孩子不那么“自私”时给予及时表扬,不愿分享时就当没看见,也不用提醒。慢慢地,孩子就会表现出父母所期待的行为。
当孩子在不被干扰、不被评判的情况下,满足了对物品“所有权”的需要之后,内心就会获得充裕的安全感,对周边环境充满信任。到那时,积极地向外去分享就会变成孩子内心合理、正当又快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