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沈若兰
2021-01-18陈顺年章熙建黄朱清
陈顺年 章熙建 黄朱清
穷则思变闹革命
沈若兰,童年是苦涩的。
她曾用名任慧琴。任,随养父姓。
沈若兰生下来满了周岁,因孩子多,家境贫寒,父母把她送给人家托养。养父任槐廷,在上海为资本家打工,收入微薄,日子穷困,租不起房,又只能把沈若兰寄养在一户老百姓家。后来,养父所在纱厂倒闭而失业。无奈,夫妇俩带养女回到常州,任槐廷在城里找了一家煤炭店打工,尽管经济拮据,养父母还是让沈若兰读书。她在念书的同时,要侍候店老板的生活,稍有不如意,主人不是骂就是打。
一次,沈若兰巧遇她同学家的房客,好心房客问她:“家里好不好?”沈若兰直言:“穷”。房客又问:“想不想去乡下?”沈若兰答:“家里呆怕了,只要有饭吃,哪儿都行。”就这样,经房客牵线,已是少年的沈若兰说服养父母,只身来到离常州城40来里的武进县洛阳区农村,走进岑村小学教书。
在学校,沈若兰结识了同校执教的潘湘云。潘湘云大她3岁,随父去沈阳谋生时遇上“九一八”事变,重回到江南。她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早,潘湘云和沈若兰情同姐妹,相处中,沈若兰开始了解穷人为什么穷,怎么才能翻身,共产党为什么是人民的大救星,打倒日本鬼子要多久等问题,心头逐渐亮堂起来。岑村小学地处新四军游击区,沈若兰边教书边参加抗日民主政府的征粮和抗日宣传活动。有一回,大雨滂沱,为躲避日伪军下乡扫荡,沈若兰穿着从老乡那里借来的硬帮子油布鞋,冒雨转移10来里路,脚上磨出好几个水泡、血泡,钻心似的痛。
2020年11月的一天,在南京的天津新村,已经99岁高龄的潘湘云对我们回忆说,我和沈若兰是好姊妹,她接受革命思想快,在当年艰苦环境里,干练泼辣,能吃苦,是抗战的积极分子。来到岑村小学不久,中共地下组织的同志找到她和沈若兰,介绍入党,两人很兴奋,填写了入党志愿书。
革命英雄壮虎胆
一天,沈若兰获悉,她所在党支部的书记牺牲了。
这个消息,让沈若兰难过了好几天,她恍然醒悟:革命随时会有牺牲。之前,在书本上读过革命先烈事迹,她崇拜常州的女英雄朱真。
朱真,武进人,在常州尚德女子职业学校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1939年进入新四军扬中抗日训练班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分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春天,她受命去武南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随部队宿营时遭敌包围,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凶狠的死亡威胁,朱真斩钉截铁笑答:“从我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已经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才23岁。
从英雄人物身上,沈若兰汲取力量,真切领会了革命的含义。
1945年2月,沈若兰来到苏浙军区公学集训,学校办在长兴县的一个山村里,粟裕兼任校长。课堂上,听过粟裕夫人楚青同志的讲课。集训期间,是学员又是战斗员,一边学习,一边随时要跟随部队投入抗击日伪顽的战斗。苏浙军区部队活动在苏浙皖边区,穿插迂回在长兴、广德、溧阳等地。令沈若兰难忘的是孝丰反顽战役。二次反顽战之后,国民党顽军集中14个师42个团向天目山地区发动进攻。苏浙军区在防守正面阵地的同时,主力集结在孝丰西北地区。1945年6月19日部队开始反击,以6个支队向顽军发起攻击,激战至23日,毙伤顽军3500余人。硝烟里,沈若兰除了肩负自己背包,主动多背财务公物,还扶助身体虚弱的女同志一道行军。翻越山坳时,她扭断了一根脚趾骨,因治疗不及时,后来脚趾骨变了形。
这一年,抗战胜利了。很快,就传来北撤的命令。
根据国共《双十协定》,苏南、皖南和浙江的新四军部队向北方撤退。沈若兰所在的部队迅速从江南往苏北方向开进。
过长江的时候,已经分到新四军六师后方医院做财务工作的沈若兰,和一小部分人员没赶上大船,就坐上小船渡江。过了江听说运送新四军部队的“中安轮”在江上沉没,800余名官兵牺牲,她哭了起来。
渡过长江,部队继续向北走,走啊,走啊,沈若兰没想到,汇入北撤大军又踏上解放战争的漫漫征程。
忠于革命军旅路
抗战胜利,沈若兰原本以为可以回家了。
部队一路北撤,她心里知道部队还要打仗。1944年,沈若兰曾在岑村小学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因支部书记意外牺牲,她和潘湘云的入党问题没有批复。北撤的日子里,沈若兰又申请入党,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5年的冬季来临,北撤部队在苏北进行整编,沈若兰调入华中军区卫生部第一后方医院。医院驻在淮安城,收治了很多的伤病员,由于药品器械紧缺,院务保障任务尤为繁重。沈若兰恪尽职守,对医院医疗物资的进出登记、财务结算严格把关,精打细算,连一块纱布、一个棉球,都弄得清清楚楚。
1947年初,部队北撤到达山东。沈若兰相继在华中军区临时野战医院、华东野戰军后方医院和第一总医院、山东渤海医院等单位做财务工作。无论在哪里,革命斗志高昂,领导和同志们习惯亲切称呼她“小沈同志”。
烽火岁月里,陈毅的保健医生翟光栋和夫人张音做媒,圆了沈若兰的婚姻。丈夫叫许伟,也做过新四军医护工作,两人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1948年春,沈若兰的儿子出生了,部队要行军,她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进箩筐,让支前队员挑着走。一次,路上突遇国民党军飞机轰炸,挑担的民夫匆忙躲避,箩筐掉落在地,孩子从筐里滚了出来,非常危险。
沈若兰作为医务岗位上的女兵,跟随和保障部队,历经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迎来了新中国诞生。
1961年,沈若兰被授予大尉军衔。
她先后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兽医大学政治机关任职。
1964年7月,身体的缘由,组织上批准沈若兰离职休养。
播撒传统革命人
沈若兰女儿许红5年前退休,至今珍藏着母亲1972年写给她的信,信的末尾这样收笔:“跟党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并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北撤到了山东,在齐鲁大地解放区,老乡把革命军队当成子弟兵。借住在老百姓家,睡炕吃粮,群众待部队比亲人还亲。沈若兰常说,我们离家参加革命,是为穷人翻身解放谋幸福,国家利益至上,人民至上,是革命军人永远的信念。
当年住部队公房,水电费是免费的。沈若兰对孩子说:“家里的水电要省”。即使晚年生病住进老干部病房,她会叮嘱护工洗衣服少接点水,不要浪费医院里的自来水。上世纪60年代国家动员捐粮。人家捐50斤,沈若兰拿了200斤粮票捐出去。军休所只要组织捐助活动,沈若兰总是按照最高数额捐款。这辈子,沈若兰与财务工作结缘,任何时候公私分明,不贪不占。离休前,她多年从事军队院校的干部工作,名额受限时,她把调薪、晋衔的机会谦让给了别人。
一个绕线板,几乎陪伴她一生。孩子衣服破了,沈若兰拿起那个线板在灯下缝补起来。有儿女开玩笑说:“妈,什么年代了,还补衣服哇?”沈若兰笑笑,“我们小的时候还穿不上这样的衣裳,你们要是不穿就捐给贫困地区。”
2018年1月14日,寒风凛冽。
这一天,沈若兰安详走完了93岁的人生。
记者感言 沈若兰这位新四军女兵的线索,是常州市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推荐的。在这个中心的智能化荣誉室里,我们驻足在沈若兰事迹版图前,不经意想起了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郭建光点赞沙奶奶的一句唱词:“革命的老妈妈”。沈若兰,一个常州城里的纯朴女生,因贫穷出走,通过接触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接受了党的教育,继而义无反顾参加新四军,成长为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她是女性,既有不怕艰难、不畏生死的革命锐气,又表现出关心人、温暖人的似水柔情。丈夫许伟说过:“我们这个家哇,没有你妈妈就乱了”。沈若兰,对自己、对家庭的成员要求相当严格,嘴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做一切事情要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20世纪50年代她患了病,就把孩子送回老家托管,自己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文革”中,丈夫受到迫害,她鼓励他相信党,共渡难关。儿女參军入伍,沈若兰的信写起来很长,总是说她参加革命的经历和感悟。子女各自成家立业,她仍然叮嘱他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不允许做出格的事。生活条件好了,沈若兰还总会说,我们是苦出身的家庭,要勤俭节约,再有钱也不能大手大脚。沈若兰身上洋溢出的革命正气和力行的红色家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革命人的风范。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许红同志提供)
(责任编辑 姚定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