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建设初探★

2021-01-18

山西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农村

曹 航 徐 欢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伴随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动态演进,乡村社会也面临新的发展难题:乡村进一步衰败、空心化现象加剧[1]、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现有农村土地权属关系无法进一步释放内在活力[2]。当前,学界关于乡村建设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土地权属改革方向,二是乡村建设方向。部分学者认为,乡村发展的实质问题依旧是人地关系问题[3],解决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实现三权分置[4],促进土地经营流转,把人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也把土地从小农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以及分配制度[5],保障农民权益。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乡风文明、生态文明、文化发展、制度管理、基础设施保障、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和角度进行乡村建设研究,从多元角度剖析乡村发展建设的内外动因。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6],有助于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扫除不正之风;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质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7],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乡村发展,推进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及绿色发展;从乡贤文化以及家风家训传承,细究文化缺失和错位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影响[8];因地制宜,探寻乡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可行路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不平衡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亟需关注的问题,其中又以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为关切,因此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面貌。

1 乡村振兴战略出台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是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更多关注城镇化规模,目光聚焦城市,忽略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因素,“老少村”“老人农业”、农民进城的心理和生理适应问题、村庄“拆并迁”系列问题以及农村地权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证明了传统的城镇化增长模式难以带动城市和乡村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应对城镇发展难题,2013年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实现乡村振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举共进。

实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也要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绝非一日之功,不能追求毕其功于一役,还要依靠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政治制度,同时发挥全体中国人遇大事而齐心共力的历史使命感。此外,还要看到中国乡村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差异,乡村振兴不可一概而论[9],搞全面铺开,极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应实现精准振兴,“宜振则振”。

2 乡村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人口外流严重,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地区遭受了比之前更强劲的工业文明冲击,乡村地区的落寞不可避免,这是任何国家现代化的必经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数亿农业人口进城,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迅速上升到2019年的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4.38%,这个过程在西方国家用时百年,中国只用了20年,更迅速的城镇化速度也导致了更直观的乡村消亡,2000年我国共有自然村落363万个,到2010年村庄数量只剩271万个,到2020年,大量村庄无人定居,“空心村”、无人村现象比比皆是。现有农村人口中,青壮年严重不足,农业从业人口由原来的中青年逐渐向中老年过渡,“老人农业”现象严重,新生人口年均增长不足,以苏北某农村为例,年新增人口不足20人,在2000年这个数量在80人~100人。

2.2 乡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难以一致

乡村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乡村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乡村生产方式难以抵挡工业生产方式扩张,乡村人口外流成为大趋势,乡村群体不断被工业文明割裂包围,传统乡村文化愈发败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怀念乡愁的乡土文学,正是在传统文化不断消逝落寞情况下的自我价值寻找。

伴随乡村人口进城,是入城人口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肢解以及和现代文明生活的冲突。乡村社会奉行的是熟人社会,“远亲不如近邻”,讲究的是邻里互助,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贯坚守,但是工业文明其本质是陌生人社会,楼房成为个体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邻里关系开始陌生,社区社交成为新的主要的社交方式,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冲乡村进城人口的固有生活方式,大批农业乡村人口成为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城外人”。

2.3 乡村生活生产结构瓦解,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释放了土地活力,符合时代发展阶段,但随着改革进一步加深,城乡融合发展,土地承包制度无法适应当前乡村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部分土地无人耕种,原有土地关系受到冲击,同时土地开始出现流转现象,部分农民从人地捆绑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土地生产成本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土地产出增长优先,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收益空间受到挤压,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生产积极性受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关系亟需变革。

传统乡村以血缘和宗族关系维系的社会结构业已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失瓦解[10],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新的生产生活关系维系乡村稳定。自十八大以来,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因乡村社会的宗族、血缘以及邻里关系的复杂,在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乡村社会也需要以德治村,推举乡村具有一定威望能够配合基层党组织有效进行乡村治理的新乡贤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2.4 辩证看待乡村振兴,用历史发展的思维看待当前乡村社会发展

乡村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存在差距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但是也要看到,乡村社会的衰败是相对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会倒退,乡村衰退是城市化带来巨大效益下的相对结果。2020年是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温饱不继,到如今全面小康,生活富足,中国发展举世瞩目,所谓乡村衰败,是发展速度问题,即快速发展和慢速发展的问题,不能割裂开来,单纯看作落后和先进的问题。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近三十年来,尽管人口因城镇化运动不断流向城市,但是乡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公路“村村通”、厕所革命成绩斐然、生态环境提升显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3.1 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乡村向新型城镇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城镇化的发展困难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新型城镇化战略要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两者动态平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选择,城镇化带动产业发展,吸引乡村人口,改善乡村地区人地紧张关系,为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必要条件;乡村振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补充,发展新型农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改善乡村地区整体风貌,实现城乡发展新联动。

3.2 因地制宜,产业兴村,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

传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不敌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乡村才会兴旺。因此要因地制宜,找准乡村自身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生产向科技化、高效化、生态化、集约化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用发展提振乡村,用产业强化乡村。

3.3 寻求破解农村地权流转难题,释放土地活力

乡村地区要加快推动土地三权分置试点工作,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进程,把外来资本纳入到乡村发展建设后备资源库。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吸引资本下乡,盘活闲置土地,引导建设中小规模家庭农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以市场的方式评判乡村土地价值,有意识引导资本进入乡村市场,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规范下,进一步推动地权入市准入,把乡村纳入统一市场,累积乡村发展建设资本。

4 结语

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讨论引起学界的相当重视,但是对乡村振兴的具体研讨依旧没有定式,不限于规划界人士的众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乡村发展振兴的方式方法,从精神文化振兴、制度发展创新,到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提振,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地权流转破冰,这也基本奠定乡村振兴的主要基调,即始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行展开;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尤其是未进城以及有难度进城的农民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战略部署,而绝不是要违背城市化规律,进行单纯的乡村建设,更不会出现全面铺开为振而振的乡村振兴,农民的未来依旧在城市。

乡村振兴也绝不是所谓的形象工程,它是涉及中国几亿农民的民生工程,解决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对世界范围内的农民农村发展都具有启发意义,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有力见证;体现的是底线智慧,实施乡村振兴,保障农业农村用地,让十四亿的人口大国告别饥荒,实现粮食自由,是最大的民生安全。

猜你喜欢

城镇化土地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分土地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