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1-18陈怡君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9期
关键词:研究生能力教育

文/ 陈怡君

高校作为培养 “创新型”“高素质” 人才的重要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研究生具有 “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 等特征,是最具创新思维、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关系到科技创新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实现,也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学生自我价值体现的需要。然而,目前就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培养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分析描述,总结经验、提炼启示,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国外关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50 年代,由于政府、社会、高校三方的共同支持,90 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研究,研究内容涵盖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具体问题[1]。

相较之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步较晚,但尽管如此,国内学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纷纷做了尝试,取得丰富成果。首先,学者们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结构及影响因素、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学者们从协同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人才观、产教研融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等视角出发,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再次,研究方法涉及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研究对象涉及管理类、理工类、农林类、师范类学生。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内容与方式的丰富,为本研究开辟新的视角,深化原有认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鉴于此,本研究中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创新人才的规格要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合适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依托实践平台,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教育的过程[2]。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应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成功案例与启示

(一)案例选择

本研究以 “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为主题,对近几年获得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 强” 和 “创新创业试点高校” 的6 所西安高校中的17 名有成功创新创业经验的研究生(硕士)进行了一对一深度访谈,本文中只选择其中三个典型案例加以列举、描述和分析。

(二)案例分析

1.H 学生

H 学生,男,某高校2016 级理工专业研究生,父母皆为事业单位职工,家庭条件优越,上大学期间虽没有系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但热衷社团活动、企业实习、广告推广活动,擅长组织、策划。2017 年,因宿舍学生推荐,加入创新创业团队,该团队2017 年入驻学校孵化基地,先后做了广告策划、创业咖啡、创业培训、网红电商,近三年获得陕西省市级以上竞赛奖项近30 个,2016 获省委组织部授予大学生自主创业明星,2019 获省高教工委授予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人物。

H 学生第一次接触创新创业是在学生带领下参加创业集训营活动,同期遇到 “00 后” 创业女孩WKQ,后者15 岁拿到千万融资。H 学生受到激励,投身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创业竞赛、团队交流、业务拓展、展示推介,H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此外,更早地接受了挫折教育,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使得他可以从容、理性地面对创新创业中的不成功。

2.G 学生

G 学生,男,某高校2016 级理工专业研究生,出生于农村家庭,自我评价:做事认真、乐观开朗、谦虚谨慎的、有较好的沟通与执行能力。曾获第四届3S 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四、第五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以及第四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省级三等奖等。

该生在2016 年跟随研究生导师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时首次接触创新创业活动,自此便对创新创业产生了兴趣。研二与实验室成员一起参加了包括 “研电赛”“互联网+” 大赛等多项创新系列赛事。G 学生认为,个人性格特征、专业知识、项目实践、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知识基础是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根本。

3.M 学生

M 学生,女,某高校文史类17 级研究生,出生于北京普通家庭,专业成绩年级第一,先后荣获省级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等荣誉称号,获得 “挑战杯” 国赛二等奖1 项,“挑战杯” 省赛特等奖2 项,获得 “互联网+” 省赛铜奖、“创青春” 省赛铜奖、“三创” 省赛三等奖等奖项,共获科技创新类竞赛奖项累计17 项,项目团队连续两年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M 学生第一次在学校举办的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上首次接触创新创业。通过比赛,M 学生自学了财务管理知识与团队管理知识,并认为自身学习能力、发现商机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勇于尝试、交流合作、坚持不懈和个人自信、抗挫的性格特征等都是创新创业活动得以成功的原因。

三、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案例启示

(一)需求导向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起点与终点

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在一定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下,遵从国家、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调适、改革,从学科导向为主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进行转变,从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3];另一方面,从上述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认识,产生了对创新创业活动浓厚的兴趣与动机。H 学生表示 “从性格、家庭背景、人生目标,都促使着我去接触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的这个平台上面,初次接触我感觉有了施展的平台,而且学校还给了很多支持,因此,就不断地投入钻研,挖掘自身的潜质”,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需要遵循学生自我成长的规律与需要。

(二)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

梳理上述三位学生接触创新创业活动的机遇,他们均受周围教师、同学、社团的影响而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因此,要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率,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和生态环境,让学生身处双创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三)系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学习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课程是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与方式,上述三位研究生均强调要完成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财会管理类知识,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对学生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探索实践等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还有助于课程整体效果的发挥。

(四)基于竞赛、真实项目的实践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

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真实、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锤炼,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类竞赛是上述三个典型案例的共同点。在参赛的过程中,综合自身能力与专业、梳理创业思维、开拓视野、把握市场机会,确定项目,组建团队、检验创业能力、完善创业准备,使其置身于真实竞赛、项目中,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得以所用,更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生能力培养

(一)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递进创新培养链条,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创新创业能力指能成功完成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征要素集群。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要素,具有整合性、过程性、价值导向性等特征。其次,创新创业能力并不是创新创业意识、素质、知识、能力的简单线性递增培养,而是螺旋上升、互动推进的过程。创新创业意识是研究生自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能够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创新创业素质的开展是一切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然而,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不能实现创新创业实践的,还需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这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源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与手段,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最终体现。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意识、素质、知识与实践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之上产生、发展,整个创新创业能力的生成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形成 “思维—素质—知识—实践” 能力链。

(二)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知识与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本研究基于典型案例分析,以 “开放共享,资源优化”为原则,通过“需求导向—环境引入—知识探索—项目实践” 培养路径,建构研究生创新创业 “思维—素质—知识—实践” 能力链。

1. 需求导向

以国家、社会、行业以及研究生自身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 “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 人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一方面,由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根据国家需要、市场需求、行业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更加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担当重要的任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 环境引入

创新创业环境包含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由于本研究是从高校的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所以这里所指的环境仅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学校顶层设计、制度配套、平台建设、和氛围营造四方面展开。

(1)顶层设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的 “方向盘”,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从顶层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把控,才能将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高校校领导首先应重新审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重视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通过设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2)制度环境。建立健全高校制度体系,首先,应制定学校层面相关制度文件;其次,各部门协同配合、服务机构有详细的人员分工与任务划分;再次,秉承 “以学生为中心” 的服务教育,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利益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条款;最后,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业基金、项目孵化种子基金等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制定科学合理考评机制、激励机制、教学评估体系等。

(3)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让更多的师生重视并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为开创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场地保障;另一方面,打造符合研究生发展的 “众创空间”“孵化基地” 等,整合现有资源,选择有孵化可能性的学生项目入驻,为学生提供政策指导、技术交流、资源共享、资金支持、成果孵化等服务。

(4)氛围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与前提,主要包括校风、学风、班风等:首先,高校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包容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风气;其次,通过海报、横幅、网络等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配合高校的“双创” 工作;最后,积极承办、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3. 知识学习

课程是高校开展一切教育、传播知识理念的媒介和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要根据国家、社会、行业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特点、对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等,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应根据分层、分类培养的课程目标,开展 “广谱式” 的创新创业教育,如表1 所示。分层是教育对象、能力培养目标的分层,分类是课程类型、专业类型的分类。

表1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相较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有较高的起点,因此,整体的教育步骤会稍显紧凑。首先,面向研究生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学科基础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素质与知识;其次,对想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二、三年级研究生,重点开展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创新创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针对有一定创新创业经验的三年级研究生,加强基于真实项目、学科竞赛的实践教育,达到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

需要强调的是,双创课程不仅仅局限于专项课程:一方面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提升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另一方面,挖掘通用性、融合性课程,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性,构建新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间深度融合,从而发挥二者合力。

4. 项目实践

项目实践活动是学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成果展等活动是政府、行业、高校实施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参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竞赛,几人一组,跨学科组合,发挥各自优势。获奖者不仅可以评优评奖,还可以获得主办方提供的创新创业基金资助,个人创新创业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

基于真实项目的创业实践为研究生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实习岗位、实践基地等真实情景中真实体验项目运行和管理,实现 “做中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猜你喜欢

研究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