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文献研究综述
2021-01-17马新莹
【摘要】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本人对近十年以来中国民族乐器有关声学的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著作等进行了跨入新千年以来的研究,仅对近十年以来(2010年—2020年)音乐家及学者们对中国民族乐器声学相关研究加以综述,对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旨在对中国民族乐器在声学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乐器;声学;综述
引言
无论在杨燕迪的《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围》,还是王耀华的《音乐学概论》中,都提到了音乐声学是从音乐角度研究音乐音响现象的一门学科,而我们谈中国民族乐器,不仅要谈民族乐器的音色、技术,也要谈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现各个民族的自身特色、文化。那么,中国民族乐器是如何发声的呢?又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呢?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与音乐声学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刘京宇在2013年《演艺科技》第10期发表的《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测量的若干问题》和2016年,史钟魏在《中国音乐学院》发表的硕士论文《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测量系统分析》等相关论文,都是从声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测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可见,对乐器声学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中国民族乐器可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笔者将以此为分类线索,对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一、民族吹奏乐器相关的声学研究
说起民族吹奏乐器,不得不提到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如下图),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刘再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提到1987年-1994年专家学者们对贾湖骨笛先后进行了四次测音工作,根据测音结果,专家学者们推测出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有六声,也有可能是具有完备七声音阶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霍锟在《贾湖骨笛乐音初义》一文中,主要对骨笛发掘历年来的专家学者们的论文、著作等进行不同题材的归纳总结,从音阶、音律、演奏方式三个方面细致地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不同时期的骨笛测音结果的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遥远的古代,贾湖骨笛音乐素材和音乐思维的发展也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经历了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童忠良在《舞阳贾湖骨笛的音孔设计与宫调特点》一文中认为:根据实物与测音资料可知在距今8000年左右,我们智慧的祖先们不仅创造出了极为精致的、相当规范的五孔、六孔、七孔、八孔的骨笛,而且在音乐实践中还使用了多宫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萧兴华老师在参加了骨笛的测音工作之后在《中国音乐文化文明九千年——试论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意义》中将贾湖骨笛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分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年份及骨笛的音孔和能奏出的音阶变化进行简要阐述。下图骨笛上的刻痕,也见证了骨笛的历史,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对乐器声学测量的历史,可见在新石器时代,即使没有先进的测量设备,但人们已经通过声学测量的方法来测量乐器的音准等。
刘京宇于2015年在《中国音乐》第3期发表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的指向性研究》[4]中,文章主要由竹笛发声原理、测量方法、测量环境和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及分析等几个方面构成,在同一环境下,对不同的竹笛进行研究,探讨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王芳于2018年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20期发表的《基于声学的民族乐器构造与发声原理分析》,本文选取竹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其基本结构、发声特点,并分析了竹笛的发聲原理;2019年汪洋发表的硕士论文《当代十孔宽音域埙的特性考证》等,这些都是对中国民族吹奏乐器声学方向的研究成果。
二、民族拉弦乐器相关的声学研究
近十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民族乐器声学测量研究的关注,所取得的成果及为显著,对民族拉弦乐器的研究更是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本人在阅读此方面相关文献时,发现皆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居多。如:2018年李诗羽发表的硕士论文《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萨塔尔的声学测量研究》,文章首先对维吾尔族拉弦乐器—萨塔尔从它的起源、形制、制作、定弦、声学原理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次对在田野调查中所用到的设备:如,采录设备、测量环境、萨塔尔等的选择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再通过声学测量的软件,对萨塔尔进行了动态声学测量研究。最后通过对萨塔尔声学测量结果的分析,从而引发对其的传承、传播的思考。同期,潘有睿发表的《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的声学测量与研究》等,也同样对维吾尔族的弦乐器声学测量进行了研究;陈曦、陈超、高鹏于2016年在《中学乐理教学参考》第24期发表的《几种民族乐器的声学振动研究》等,这些都是有关民族拉弦乐器相关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民族弹拨乐器相关的声学研究
在民族弹拨乐器声学测量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路静玉于2018年发表的硕士论文《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弹拨尔的声学测量研究》,文中首先对维吾尔族弹拨尔的形制、制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以及采用录音的方式,结合乐器、音乐等学科知识,分析维吾尔族地区弹拨尔等民族乐器,徐慧于2012年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的《琵琶声学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章以琵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琵琶信号的采集、琵琶声学参数的设计、平台的系统结构几方面对琵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15年杨帆在《人民音乐》第1期发表的《古琴声学特性与音响表现关系解析》中,文章主要围绕三方面对整篇文章进行陈述:第一部分介绍了古琴声学系统的构成,并指出古琴的振动体与共鸣体对古琴的声学特性起着很大的贡献,第二部分论述了古琴声学系统发音过程,分别为:激发过程、弦振过程、传导过程、辐射过程,第三部分通过古琴的音色特性、音高特性、音长特性、音强特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古琴声学特性与古琴音响之间的关系;2016年张瑞在《通俗歌曲》第10期发表的《中阮的音质采样与技术表现特性》[6]一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中阮的声学系统、音域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陈述了中阮的演奏技术特性。以及2018年朱宏伟在《北方音乐》第19期发表的《中阮的音质采样与技术表现特性探讨》,皆对中阮进行了分析。这些民族弹拨乐器相关声学方面研究的文献,希望可以对之后研究乐器声学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四、民族打击乐器相关的声学研究
有关民族打击乐器相关声学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对来说在近十年还是较少,有:2019年孙国军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的《鼓乐声声激荡心灵—中国新疆地区手鼓声学研究》,文章主要对新疆地区的手鼓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手鼓的制作和演奏,并对手鼓的声学测量进行了分析,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性;张欢、谢万章于2014年发表在《中国音乐》上的文章《丝绸之路上的膜鸣乐器——手鼓》中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手鼓、波斯的手鼓、手鼓(Daf)的西漸与东渐进行细致的阐述,对手鼓的发展进行溯源并介绍了手鼓的不同流传地区及材质与演奏形式的不同,具体介绍了手鼓在维吾尔族的运用。程伊兵2010年在《演绎科技》中发表的《打击乐器的声学原理》一文中,对鼓、铙钹、锣、等打击乐器乐器进行了发声原理的简要概述。
以上文献都是各个学者对我国民族器乐声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作出的具体论述,同时,笔者希望通过网罗文献,再此基础上,可以推动我国民族器乐声学研究的发展。
结语
文章通过从中国民族乐器吹拉弹打四大类乐器声学测量着手,反映了近十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测量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的基本概况。在此学术研究领域,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虽都有大幅度地提高,但有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笔者仅分析、研究了部分学者的学术成果,希望可以为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测量方面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学术视角。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传承与发扬,而乐器声学测量可作为民族音乐文化有效传承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每个传承者更应该做好器乐声学的系统研究,保护好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霍锟.贾湖骨笛乐音初义[J].北方音乐,2017,37(07):27-28.
[2]李鑫.史前人类音乐文明——舞阳贾湖骨笛[J].音乐大观,2014(01):369.
[3]赵世纲.“贾湖骨笛”的发现在音乐史上的重大价值[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5(20):23-26.
[4]刘京宇.《中国民族乐器声学测量的若干问题》[J].演艺科技,2013(10):45-49.
[5]赵玉珂.竹笛的声场仿真及声品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8.
[6]张瑞.《中阮的音质采样与技术表现特性》[J].通俗歌曲,2016(10X):3-3.
作者简介:马新莹(1997.10—),女,汉族,籍贯:河南南阳人,新疆艺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