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塑造,营造文章氛围感

2021-01-17午歌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艾伯特博尔赫斯小径

午歌

一个精彩的长故事是由作者所塑造的若干个精彩的场景组成。每个场景沿着叙事弧线展开,推动动作线贯穿故事的每个阶段,就像不断给故事提供动力的传动齿轮。故事场景越有感染力,故事也越容易吸引读者一刻不停地看下去。

根据场景塑造的作用区别,可以简单把场景塑造分成行动场景、关键场景和余波场景三类。

行动场景

行动场景并不一定要包含一个“行动”或“动作”。有时,这个场景会被用来引入后续的场景,引出人物或者揭示故事背景,又或者仅仅用来提供人物出现的场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 卡夫卡《变形记》

《变形记》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它的开篇惊心动魄。这个场景中,卡夫卡用平淡的口吻和惊奇的细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成功营造出诡异的开场氛围。“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的细节展示,更是让主人公变形成甲虫的画面跃然纸上,自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直接推动了后续情节。

关键场景

关键场景有时候也被称为“定位球”场景,是小说中结果揭晓的重要场景。当其迫近时,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

“艾伯特站起身。他身材高大,打开了那个高高柜子的抽屉;有几秒钟工夫,他背朝着我。我已经握好手枪。我特别小心地扣下扳机:艾伯特当即倒了下去,哼都没有哼一声。我肯定他是立刻丧命的,是猝死。”

——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的著名短篇。故事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间谍余准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在无法把情报送出的情况下,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在与艾伯特博士讨论时,余准将其杀害。

小说最后,余准杀死艾伯特博士。博尔赫斯并没有进行大量细节描写,只是对两个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白描,让这场杀戮显得既没来由,亦无足轻重。然而情节在“我很糟糕地取得了胜利”之后,忽然进行了结果揭秘。原来,报纸报道了汉学家艾伯特被殺的新闻,这正是余准为了向德军发出情报而进行的一场精心策划。作为一篇侦探小说,结尾的关键场景设计别具匠心。然而博尔赫斯在故事中,用一系列的巧合隐喻我们生活的时空,就像一个“小径分岔的花园”。每到一个岔路口,你选择不同的小径,就失去了走进其他未来的可能。这个环环相扣的结尾,不过是无数平行时空中的一个。这才是小说最精妙之处。

余波场景

余波场景是结果揭秘之后跟进的场景。它并不围绕小说的目标和冲突开展,往往是展示人物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增加故事的哲思或韵味。

《金色梦乡》是日本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快递员青柳雅春突然被栽赃为暗杀首相的凶手,开始逃亡之旅。逃亡过程中,很多小小的善意逐渐汇聚,帮助青柳与恶势力对抗。不同于传统推理小说,青柳最终没有沉冤昭雪,而是通过改头换面,成功摆脱了追击。

“青柳雅春低头看了看盖在左手的印章,是一朵可爱的小花。正中间还有字——‘做得非常好’。四周的人潮往来穿梭,只有青柳雅春仍停留在原地,像是被遗忘在了河流的中央。

他再次看了看女孩消失的方向。为了让印章快些干,他将左手凑到嘴边,呼呼地吹了起来。”

—— 伊坂幸太郎《金色梦想》

小说最后定格在以上场景,彼时青柳过上了三个月安稳的生活。陌生小女孩给青柳的左手上盖下“做得非常好”的印章,像是命运在冥冥中对他的一次嘉奖,而青柳“将左手凑到嘴边,呼呼地吹了起来”的动作,显得格外可爱。故事在此刻结束,而“余波场景”传递出的温暖力量,却久久聚集在心中。

“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对于描写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有些许抵触心理。同时,我也不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决定去写‘在悲观的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在中文版序言中,伊坂幸太郎写下了他的创作初衷。他的确做到了。

猜你喜欢

艾伯特博尔赫斯小径
小径
拉长时间的公平
对话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桂小径油画作品
艾伯特·赫希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述评
12Cr1MoV 小径管焊接操作工艺
作家们的作家
——读《博尔赫斯》
危险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