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以身相许
2021-01-17
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dan)、氢(qing)弾等试验,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dianji)人之一;
他曾多次与诺_(nu6)贝尔奖擦_(ca)肩而过;为了国家的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直到今天,许多人仍对他一无所知。
他。就是王淦(gan)昌。
灰色的童年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年幼时,因父母双亡(wang),他由外婆抚养,原本应该四处撒(sa)欢儿的童年却在羊群里度过。
好在,外婆很有远见,鼓励(guli)他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缺少有学问的人。”就这样,努力奋进的王淦昌一路从小学读到了清华大学,靠读书走出了江苏农村,走向了更开阔(ku6)的人生。
数次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1931年,在德国留学的王淦昌提出了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却未能及时发表研究成果。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实验,并最终发现了中子,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41年,回国任教的王淦昌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测量中微子的实验方法,但由于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差,王淦昌并没有将论文中的理论转化为实验结果,第二次与诺贝尔奖遗憾(yihan)地錯过。
1956年,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前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副所长。4年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反西格玛负超子,轰(hong)动国际学术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王淦昌这次要拿到诺贝尔奖时,他却神秘地消失了。
多了一个“王京”
1960年,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入关键(jian)阶(jie)段,国家急需核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祖国给王淦昌发了一份密电,内容是一十立即回国接受新任务……
而王淦昌的回答只有短短6个字一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这位天才科学家音信全无,而沙漠里却多了一支神秘的队伍,队伍里有个人叫王京。王京正是王淦昌,他来到沙漠的任务就是一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再叫一次“王淦昌”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王淦昌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为了发展祖国的核事业,他隐姓埋名长达17年,但他从没有怨(yuan)言。直到一年除夕夜,他与曾是自己学生的邓稼(jid)先一起聊天,邓稼先哽咽(gengye)着说:“老师,叫了您十几年的‘王京同志’,今天,就让我再叫一次‘王淦昌’吧!”
1999年9月18日,“两弹一星”表彰_(zhang)大会隆(long)重召开。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被追授(shou)“两弹一星功勋(xUn)奖章”,王淦昌也是其中的一位。今天,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半个多世纪前那句掷(zhi)地有声的话依然豪情万丈——
我愿以身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