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中的峥嵘时代

2021-01-17谭文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物

谭文婵

摘 要: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考古工作,并且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文物相继出土,为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实物依据。然而想要进一步推进我国考古工作的开展,仅仅针对这些文物本身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深入研究文物的背景、文化等相关知识。文章以司马金龙墓中的石雕棺床为例,通过研究其背景、雕刻内容、文化等,希望能够为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贡献自己的一分理论力量。

关键词:文物;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北魏时期;文化习俗

0 前言

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个村庄内,发现了北魏时期的墓葬,这正是琅琊王司马金龙的墓葬。在墓葬内部,有琳琅满目的文物。在众多文物当中,石雕棺床以其独有的特征受到了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石雕棺床由6块石雕组成,其中5块为素面的岩石板,1块是位于墓葬正前方的石板,该石板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图案。这件文物的出土,为我国研究北魏时期古典文化艺术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有关司马金龙石雕棺床的展示活动也越来越多。

1 走进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人。根据我国有关北魏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司马金龙是司马懿的弟弟,也是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子孙,司马楚是他的父亲,并于北魏泰常四年(419)正式投降归魏,而后司马金龙受到了太武帝的赏识,因功勋卓著受封爵位并且世袭罔替。司马金龙先后被授予侍中、镇西将军、云中将军、开府以及朔州刺史等,后又被召回朝廷拜为吏部尚书。于公元484年死于魏都平城,被追封为司空公、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号琅琊康王,厚葬于魏都平城(山西大同)。

司马金龙的生母为河内公主,他从出生直至死亡,历经北魏王朝的四代君王,功勋卓著,并且其家族与鲜卑民族的贵族有一定的政治联姻,所以更加受到了北魏朝廷的重视。从出土的石雕棺床等文物中考究发现,司马金龙内心仍然保留着中原文化的基因。

另外,纵观司马金龙生活的北魏太武帝时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重创柔然,灭夏、北凉,大量重用汉族文士参政、开展文化教育、利用汉族的能臣巧匠等。这些政策逐渐让北魏王朝认识到了儒家礼法的重要性,认识到治国安邦离不开汉族文化。因此,从太武帝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各民族趋近汉化的潮流,一直发展到孝文帝时期,才算正式成熟。

从司马金龙墓中一些漆画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汉化内容。漆画中主要描绘了孝子与烈女等儒家文化的内容,由此可见,尽管北魏与南朝相隔甚远,但是文化习俗却趋于统一。

2 司马金龙石雕棺床的雕刻内容

该石雕棺床现存于大同市博物馆,在棺床三条腿上分别雕刻有兽面纹、水波纹以及大力士,在门上部位置则雕刻有忍冬纹、龙虎、飞鸟、凤凰等动物,还有负责进行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技共13名,其中主要包括指挥人员、鸡娄鼓、舞者、铜钹、箫管、五弦琵琶、曲颈琵琶、横笛、排箫、行鼓等等。

共出土4个石座,高约16.5厘米、中央柱孔的直径约7厘米。在石座上方位置雕刻呈现出莲花形状,四周为山形与蟠龙,下方为方座,雕刻有忍冬纹、伎乐童子以及云纹等。在4座石座中,其中2座下方位置的四角处分别雕刻有演奏乐器的伎乐童子,其中一个乐器为行鼓、五弦琵琶、横笛,而最后一角由于破损严重难以辨认;另一个为曲颈琵琶、排箫,另外两角因损坏严重无法辨认,其中一个推测可能为细腰鼓。

从乐技形象上来看,司马金龙石雕棺床上的乐技形象大多为可爱活泼表象,从当时时代的特点来看,属于难得的艺术精品。乐技形象主要表现为:头部较大、眉眼略弯、面部丰颐、眼大且长、嘴角微翘、双耳垂肩、憨态可掬。并且这些乐技大多腹部位置突出,有着发达的臀肌。演奏人员的姿态或正面站立、或侧面站立、或抬首挺胸、或蹲姿跪姿。

从乐队编制上来看,司马金龙石雕棺床中雕刻的乐器共有11种、19件,包括鸡娄鼓、舞者、铜钹、箫管、五弦琵琶、曲颈琵琶、横笛、排箫、行鼓等。假如我们将这些乐器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可以得到四种打击类乐器、五种吹管类乐器以及两种弹弦类乐器。

3 司马金龙石雕棺床的初期展示

3.1 初期阶段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于1958年正式建馆,在馆址的选择上十分严谨,最终确定馆址设立在华严寺院内,是当时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区域。

博物馆中陈列着《大同简史》中的多数内容,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彰显出了大同地区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的几千年历史。其中由于北魏的都城设于这里,所以博物馆中的文物绝大部分为北魏时期的。司马金龙墓中石雕棺床图案最丰富的一块石板就被竖立于博物馆北魏展厅的正中央。该石板长220厘米、高50厘米、厚15厘米,总重量约2000千克。整块石板呈现出了一个倒立的山字形,石板下部分的三条腿中分别以高超的雕刻方法绘制出了四个大力士,三条腿之间还有水波花纹相连。而石板上部分则设计了一种以忍冬纹为主的长条形状边框,中间部分通过浅浮雕的方式绘制了13名伎乐,伎乐的中间位置站着舞者,最右边的伎乐为吮指喊话姿势,其他伎乐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不同种类的乐器,与之相随的还有各种象征富贵的动物形象。在最开始的石雕棺床展览时,由于主要的采光方式为自然照明,所以必须要将这块石板倾斜放置,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展览柜的玻璃反光。在石板背面还要放置拓片,以便于观众更加直观地对比与观看。对于石雕棺床的解读则是通过说明牌以及解说员一起完成。由此可见,在石雕棺床展览的初期阶段,大同市博物馆就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对历史文物的最大保护。

3.2 司马金龙墓文物展示的背后故事

2008年,我国首次提出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免费开放的政策,由此博物馆的展览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山西省大同市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展覽馆的建设工作,先后建立了多所展览馆,总耗时长达两年,其中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主,在建馆完成之后立即面向社会开放。因此大同市博物馆也逐渐成了我国博物馆展览工作的领头人,不论是在展览工作还是在馆藏数量、展览理念上,都致力于与时代接轨,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大同市博物馆开展了以“民和·大同”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活动,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融合,着重彰显地域的文化特色,将北魏平城与辽金地区、时代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并且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对展览流线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了展览空间的分割与利用,还十分重视一些色彩、灯光的使用,借助于油画、模型、半景画、触摸屏等手段,实现了文物展览的立体化,直观地展示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以司马金龙墓中的石雕棺床为例。第一,该文物在展览过程中预留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为观众的逗留提供了帮助,更有利于观众仔细观看石雕棺床的容颜;第二,石雕棺床的展览通过自身的灰色、展览台的红色以及黄色的背景,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冲击感,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第三,就是借助于不同颜色、不同色温的灯光控制,实现了最合理的石雕棺床展览样貌;第四,就是在展览过程中不加任何装饰,也就是所谓的“裸展”,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第五,该博物馆还设计了语音自助功能,对观众进行导览工作,更加详细地介绍了石雕棺床的背后故事;第六就是将各种各样的细节图,通过触摸屏的形式展现出来。

3.3 司马金龙墓反映的时代特征

想要深入了解司马金龙生活时代的特征以及背后的各种故事,仅仅依赖于司马金龙墓中的出土文物是远远不够的。司马金龙所处的年代以及他本人的身份都比较特殊,通过对司马金龙墓中文物的分析,依旧可以掌握当时社会的主要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司马金龙墓中出土文物,我们不难得出当时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并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忽视的结论。当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互补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使各国工商业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贸易的方式更加多变。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政治建设。在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多数为善战的游牧民族,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掠夺中原地区的资产,但是在北魏时期拓跋珪从政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少数民族由此也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这一点通过分析司马金龙墓当中的石雕棺床石板图案就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伎乐、乐器等表演,都表明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完整性。另外,这种完整的伎乐组织的出现,本身就彰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在拓跋珪之后,北魏孝文帝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北魏的政权。反观之,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也推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成长。由此可见,北魏时期的这种开放兼容的政策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推广,通过兼容并蓄,不断的学习与成长,既能够完善我们的不足之处,也能够重现闪耀中华民族的光辉。

3.4 司马金龙墓展示的升华

到2014年,大同市博物馆正式迁至新的地址,有关于“天下大同”的基本陈列,也陆续开始对外展览开放。此次展览一改往日的展览传统,致力于彰显北魏都城的文化特征,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展现了大同地区从古至今的文化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加浓厚的文化积淀。

大同市博物馆通过艺术丰富的展览形式,让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物,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体现了文物原有的独特魅力。本次展览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也象征着考古文化的飞跃,使我国博物馆的展览目光不再局限于展览品本身,向着文物更深远的内涵延伸。在本次展览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展览空间舒适、整洁的布局之外,还做到了展览品的合理摆放,既体现了展览文物的艺术性,又进一步提高了展览活动的观赏性,彰显了展览的教育功能。

以本次展览文物中的司马金龙石雕棺床为例分析,借助于石板表面的各种信息,清晰地认识到了北魏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认识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更认识到了少数民族继承与发展汉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另外,通过分析不同花纹、形象等装饰题材,我们还能够发现石雕棺床与佛教文化的关联,这也展示出了北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大同市博物馆还借助于AR技术,对司马金龙墓中的每一件文物进行诠释,建立三维立体模型。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经多年发展,大同市博物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壮大,通过对自身不断地完善,在展览中已经能够更加全面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兆飞.文本与形制的共生:北魏司马金龙墓表释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74.

[2]宋志辉.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探析—以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为例[J].文物世界,2020(3):69-72.

[3]贾延勤.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漆膜的科学分析[J].文物世界,2020(3):76-80,5.

[4]王汉.从司马金龙墓所出人物图像谈北魏与东晋南朝的艺术交流[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9(4):17-23.

[5]段晓莉.从文物到史诗的升华—以司马金龙石雕棺床的展示为例[J].文物天地,2019(7):21-23.

[6]毛炳军.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漆绘屏风及其历史场域考论[J].山西档案,2018(2):133-135.

[7]刘曼,吴涛.北魏司马金龙墓室石棺床雕刻图形研究[J].艺术品鉴,2017(15):13-14.

[8]郭彩萍.司馬金龙墓屏风漆画反映的传统汉文化探析[J].兰台世界,2016(24):152-154.

[9]周建胜.论顾恺之绘画与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之间的联系[J].大众文艺,2016(2):138-139.

猜你喜欢

文物
文物大闯关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文物表情包
与文物对话,感受文明之光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24家文物拍卖企业获批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