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壁画墓研究及艺术探索
2021-01-17贾暐
贾暐
摘 要:北魏时期壁画艺术发展至顶峰。在大同市沙岭村发现一座北魏时期壁画墓,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壁画风貌。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墓葬群较为庞大,总共包含12座墓葬,其中砖室墓2座、土洞墓10座。在这些墓葬中,不仅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精美壁画以及残破的漆画,同时出土了带有纪年文字的魏碑体的题记,为研究北魏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更在理论以及实践上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针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进行全面研究,结合墓中的壁画图像,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北魏时期民族文化以及北魏如何融合外来民族文化大有裨益。文章分析了沙岭壁画的地理条件,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彩绘漆皮大小及绘画内容,体现出大同沙岭壁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北魏壁画;大同沙岭;民族艺术;研究探索
0 引言
就我国历史发展而言,北魏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北魏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迅速发展,同时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由于时代久远,在对于北魏文化的研究中,缺乏大量的史料佐证。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的文物是北魏时期重要的图像资料,为学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1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的地理条件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墓葬群较为庞大,总共包含12座墓葬,其中砖室墓2座、土洞墓为10座。从现存遗迹分析,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规格极高,且以墓葬群的形式存在。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可以从文化、历史角度反映北魏时期特殊的殡葬礼仪。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区域是当时北魏王公贵族的墓葬区域,考古报告显示,墓葬坐北朝南,地理位置极佳,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整个墓室平面呈现弧边长方形,墓室长10米,宽1.2~1.4米。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西端与甬道相接处为砖砌的封门墙,地砖为“人”字形铺地砖,与墓室相连。就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的建筑效果来说,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早年被盗掘,内部遭到严重损毁。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仅出土文物27件,包含铜牌装饰1件、铜帐钩1件、银质圆饰6件、铜泡钉1件、铁制器皿1件、彩陶器5件、素陶器6件、素陶罐5件、漆耳杯2件。这些出土文物品种丰富,制作精良,艺术水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墓室四壁均绘有丰富的彩绘壁画,保存较为完整。
2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的壁画赏析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遍布于墓顶部以及侧壁。壁画采用层次绘画法进行绘制。利用红线进行整体勾勒,定位大致轮廓,随后再以黑线描绘,完成二次着色。主色调以红、黑、蓝三种色彩完成。壁画将分层图像和独立图像二者进行融合,确保整个墓室以红色为主线。
壁画分为上下两栏,且上栏格子绘有独特的珍奇异兽。例如,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北壁上栏绘有6只异兽,西壁绘有2只异兽,由于受不可控因素影响,东壁及南壁损毁严重,残缺不全,无法辨认是否有异兽。
在墓室东壁,绘有墓室主人夫妇并坐图;在墓室的北壁,绘有车马出行图;在墓室南壁,绘制有墓主人宴饮以及仆人劳作场景;在墓室西壁,左右各绘制一名武士。整个甬道顶部绘制伏羲女娲图,两侧分别绘制武士以及人面龙身的怪兽,通过这些图像表达守卫墓室的愿望。
2.1 北侧壁画
北侧壁画以红色水平线进行分割,包含上、下两栏。在上栏,有红线将上半壁画进行纵向分割,将其分割为六格,且每格内绘制异兽,以异兽象征星宿,代表墓主人对于我国古代神明的敬畏之情。
在北侧壁画的下栏共分为两层。首层为19位女性,这19位女性穿着极具北魏风格,头挽发髻、身系飘带、袖于胸前,延续到东壁中间。而在红线间隔下,则是车马出行图,其第一排為6名导骑,第二排是6名吹角军乐,后面还有演奏、杂耍的乐伎。在车辆后,有侍卫以及身穿披风、手持长矛的仪仗。在队伍中间,是一辆华丽的车辆,整个车辆顶部呈伞状,车前设有帷帐,车后有象征墓主人身份的旗帜。在画面中,有一面目较为端庄,且头部比例较大的男性,其端坐在车内。车后方则是杂耍的乐伎以及随从。
2.2 东侧壁画
东侧壁画下栏最上一行与北壁以及南壁联为一体,因此东壁壁画在结构上与北壁壁画具有明显区别。在东壁壁画中,中间以北绘有8名女性人物,女性人物的穿着打扮与北壁一致,南侧则是10名男性人物。在东壁下栏,绘制一宏伟的建筑物。建筑物风格具有明显的北魏时期建筑风格,屋顶中心站立金翅鸟,以金翅鸟寓意财富以及权力。在建筑屋檐之间,有一斗三升“人”字形斗拱。建筑内,端坐男女两人,笔者认为,应为墓主人夫妇。男性主人头戴垂裙黑帽,身着窄袖,北侧女子头戴垂尾黑帽,身着与男子相同之服饰,且左手置于胸前,二人形体明显大于其他人物。在东侧壁画中还绘有侍从,但身形较为矮小。建筑周围包含车辆、马匹、人物等,此外亦绘有树木,绘画技术较高。
2.3 南侧壁画
南侧壁画因盗墓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上、下两栏均损坏严重。上栏损毁已导致壁画内容不可考,下栏分为两层,第一层与东壁相接,绘制24名男性,这24名男性身着北魏时期服装,手中持物。第二层场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部分绘墓主人居住的房屋和数量较多的乐伎、侍从,应为宴饮图。西面部分,绘有粮仓以及装满货物的架子车,寓意五谷丰登,还绘有红顶卷棚车,车辆整体规格较小,且每辆车顶部都有可以开启的毡帐,毡帐中有端坐或站立的女性,女性身着北魏时期服饰,周围放置食物、酒杯。在最下方,有两名男性正在杀羊,下面烧火烹饪,炙烤羊肉串。整个场景不仅包含宴饮图,还包含劳作场景。
2.4 西侧壁画以及甬道
西侧壁画绘制两名武士,呈一左一右的形态。武士头部以黑线描画,身着红色长衣,左手持剑,右手举盾牌,寓意保卫墓主人。甬道处绘有伏羲女娲,两人头戴花冠,下半身纠缠在一起,为蛇尾交缠图案。在甬道两侧,红边框内各有一名面目丑陋且手执宝剑、盾牌的武士成对立排列,武士的穿戴动作呈对应趋势。
3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彩绘漆皮大小以及绘画内容
在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发现了大小不一、残碎的漆皮,据分析,漆皮内容与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的壁画内容、主题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此漆皮为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的棺椁。在研究过程中,将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的漆皮与北魏平城时代其他墓葬中出土的漆皮进行对比,可以得知漆皮的确来自墓中棺椁。这些漆皮损毁较为严重,经过拼接仅有12幅较为清晰,但依旧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对于研究北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助益。
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的漆皮绘画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漆皮的复原尺寸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北魏时期墓葬中使用的棺椁为前高宽、后窄的形式,棺椁呈拱形样式。木棺在鲜卑时期墓葬文化中便已出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仍保留着这一习俗,洛阳地区北魏墓葬群中也发现类似现象,这就很好地阐释了北魏时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特性。对目前已有的资料进行统计,已知的墓葬群棺椁共计60座,全部为前窄后宽样式。在棺木中,漆皮绘画内容也与北魏墓壁画墓中的内容具有明显连接。这些漆皮均绘制忍冬花纹,有男侍仆、马匹车辆。漆皮中亦绘制有中国孝子故事图。
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残存的漆皮内容进行推测,对漆棺的原面貌进行还原,可以得知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绘画题材以及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北魏时期的墓葬礼仪具有明显的共同之处。绘画内容多为男女侍仆、宴饮、狩猎等元素,且从绘画风格而言,描绘场景较为宏大,色彩鲜艳,人物风格基本一致。作为北魏时期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图像,忍冬花纹不仅体现在墓室文化中,其也包含了民俗文化,形成固定组合。通过绘画展现日常场景车辆可以彰显出墓主人拥有的财富,突出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结合北魏时期流行的装饰图像,并与漆皮绘画内容进行连接,可以得知北魏时期已然形成绘画题材以及审美的一致性,各民族在北魏时期的文化引领下,审美形式高度统一。
4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绘画题材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绘画题材较为多样,且取材与北魏的民俗文化具有密切联系。例如,其宴饮图、车马出行图、劳作图等均与北魏时期民众日常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在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中,将大同沙岭墓室以及北魏时期其他墓室群进行联系,可以得知车马出行图、夫妇并坐图等均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车马出行图中,从车马的外形以及车马随从、乐伎等,可以得知墓主人的身份。墓室壁画是内向,棺椁的画是外向,共同营造了墓主人死后的生活空间。在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墓室相当于墓主人阴间的住宅,棺椁为墓主人的“床榻”,也可将其看作为墓主人更为私密的空间。
大量的证据证实,传统的审美风格以及民俗生活特点已在北魏墓葬壁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墓主人夫妇并坐图保存较为完整,墓主人夫妇衣物颜色虽然不同,但呈相互配套的形式。且墓主人女性衣物为鱼鳞形,墓主人夫妇手持物品亦不同,在棺椁画作中,墓主人夫妇手持团扇,而壁画上的墓主人夫妇则手持其他物件。因此,可以得知,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以及墓室棺椁绘画题材二者绘画形式大体一致,但细节之处亦有不同,二者互不冲突,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大同沙岭墓室与其他北魏墓壁画具有共同之处。以夫妇并坐图为例,在北魏时期的墓葬群中,夫妇并坐图是墓室文化中是一项主流,并成为北魏墓葬一项规制。因此,可以大胆推测夫妇并坐图有一个创作模板,匠人们进行绘画时,可以根据此模板进行创作,并在此模板基础上进行修改(面容、服饰、背景),这充分体现了北魏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懂得化繁为简,提升效率。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中,不同墓室的墓主人夫妇虽然衣着、面貌等有差别,但大体十分相近,可以得知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北魏文化。大同北魏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壁画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更是历史的见证。北魏壁画研究可以帮助学者全面认知北魏时期的特殊民族艺术,帮助学者更好地认知历史、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志峰,林涵.洪洞水神庙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壁画研究综述[J].戏曲艺术,2020(2):136-140.
[2]王瑞雷.西藏阿里卡孜河谷10世纪佛塔供养人题记与壁画研究—兼论与吐蕃时期卫藏及敦煌早期的关联[J].文艺研究,2020(2):124-137,2.
[3]甄新生.自鸣钟、洋枪与火轮:青山叶垸叶泽普宅民居壁画研究[J].装饰,2019(3):126-127.
[4]郑春颖,冯雅兰.服饰学视角下的德兴里古墓壁画研究[J].北方文物,2019(2):36-59.
[5]杨怀武.新疆克孜尔石窟佛传壁画研究现状[J].新美术,2019(1):88-92.
[6]杨柳,郝建文,张吟.蔚县壁画研究[J].美术观察,2019(2):67-68.
[7]霍晓彤,张悦.浅谈唐墓壁画研究中的“科学与艺术”—利用科技手段助力唐墓壁画研究[J].文物天地,2019(10):58-61.
[8]王小维,赵世睿.对乌素图召庆缘寺大殿壁画研究的再认识[J].民族艺林,2019(3):114-121.
[9]张亚丽,覃京燕,林海斌,等.文化遗产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24):39-44.
[10]赵海荣,周世菊.基于数字技术的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活化策略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7):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