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纯阳宫藏吕洞宾造像研究
2021-01-17李晓霞
李晓霞
摘 要:吕洞宾是唐末著名道士,也是八仙之一。宋代吕洞宾是文人隐士形象,元代经全真道的改造变成了全真教祖师。文章通过纯阳宫藏明清吕洞宾造像来研究吕洞宾形象,得出明清时期吕洞宾形象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神圣全真教祖师形象,一种是神乎其神、济世救民的民间八仙剑客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吕洞宾民间神仙的形象明显更深入人心。
关键词:吕洞宾;纯阳宫;造像
太原纯阳宫是供奉唐代著名道士呂洞宾的道观,吕洞宾是八仙中名气较大的一位,常见形象是身穿道袍、头戴纯阳巾、身背宝剑、度尽天下苍生的侠义形象。吕洞宾为全真教五祖之一,他倡导的内丹说在内丹史和道教宗派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 太原纯阳宫藏吕洞宾造像
明代青铜吕洞宾像(图1),头戴纯阳巾,头巾角下垂于前胸。面相长圆,上唇有两绺胡须,下巴三绺长须飘垂于胸前,左手扶胸前的腰带,带板上饰飞鹤祥云纹,右手抚右膝。身穿圆领道袍,道袍肩部有云龙纹,袖口及袍裙饰有火、藻、粉米、黼、黻纹,胸前有方形补子,上有双鹤翔云,背后有群山纹,脚蹬云头履。该造像衣袍的等级非常高。《明史·舆服二》记载:“皇帝衮冕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十二旒冕。亲王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九旒冕。世子八章,八旒冕。郡王七章,七旒冕。还有五章衮衣,赐予外藩,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①根据明代官服制度,补子上有云鹤,为文官一品所用。①
明代木雕吕洞宾像(图2),头戴黑色纯阳巾,长圆脸,慈眉善目,高鼻大耳,内穿交领长衣,外罩宽袖道袍,黑色腰带在腹前打了个结后垂下,左手扶膝,右手食指指天,脚穿黑履,双脚着地,呈坐像。除头巾、腰带和履外,通体施黄棕色漆。
明代木雕吕洞宾像(图3),头戴纯阳巾,面相方圆,面有胡须,内穿交领内衣,外着圆领长袍,腰系长带,长带中间打花结,下垂至脚面,下裙施红色彩绘,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上举,坐于方形台座之上。
明代彩塑吕洞宾像(图4),头戴黑色纯阳巾,长圆形脸,双目微闭,神情平淡,高鼻大耳,小八字胡,嘴施朱彩。身着黄色交领道袍,腰系蓝色短带。左腿盘坐在地,右腿立起,右手放在立起的右膝上,左手悬空,好似正在修道。袖口和道袍底边均施朱彩。脚穿黑色布鞋。
清代木雕吕洞宾像(图5),头戴纯阳巾,巾角垂于肩部,面相长圆,慈眉善目,笑意盈盈,五绺胡须飘逸在胸前,右手扶须,左手拿拂尘,自然垂下藏于袍袖内,内着圆领长衣,外罩宽大道袍,腰系长带,腰带在腹前打了个结后垂下,腰带两头有垂穗。背后斜背宝剑,剑把上配剑穗。脚穿云头履,站在云气之上,拂尘垂在云气上。
清代红木嵌银丝吕洞宾像(图6),头戴纯阳巾,身穿道袍,立于台座之上。左手捋着长胡须,右手高举过顶。背后斜背宝剑,神情凛然。
2 吕洞宾形象的演变
吕洞宾,正史无传,只在《宋史·陈抟传》中有提及:“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①陈抟是唐末宋初道士,是钟吕内丹派的传人。《宋史》记载的吕洞宾和陈抟有交往,但是这里的吕洞宾年过百岁却是童颜,明显是已经仙化的吕洞宾。
最早记载吕洞宾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北宋初期,宋人记载了不少吕洞宾的事迹。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吕洞宾者,多游人间,颇有见之者。丁谓通判饶州日,洞宾往见之,语谓曰:‘君状貌颇似李德裕,他日富贵,皆如之。’谓咸平初,与予言其事,谓今已执政。洞宾自言吕渭之后,渭四子,温、恭、俭、让。让终海州刺史,洞宾系出海州房,让所任官,《唐书》不载。洞宾诗什,人间多传写……世所传者百余篇,人多颂之。见《杨文公谈苑》。”②可见吕洞宾为吕渭之后,出身豪门大族,会看相预言祸福,善写诗,诗歌流传甚广,人间多传写,是唐末宋初知名度很高的隐士。宋代诗词高度发展,宋人记载吕洞宾善作诗词,这就树立了吕洞宾的文人形象,可见北宋时期人们对吕洞宾形象的认识是一名唐代出身世家大族的文人士大夫后成为隐士这一形象。而这一隐士会看相预言祸福,这种神秘色彩又为吕洞宾成为全真教祖师打下基础。
南宋吴增《能改斋漫录》中吕洞宾形象已成为一名神仙:“因游华山,遇钟离,传授金丹大药之方;复遇苦竹真人,方能驱使鬼神。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③这篇自传把吕洞宾描绘成为一个神乎其神的神仙,并进一步排出传承体系,吕洞宾从钟离权学丹道,从苦竹真人学符篆,得道后度化郭、孙二人。他对“三剑”的解释就是阐发内丹理论,融佛入道,因此吕洞宾成为内丹学说的代表人物。
宋代是道教开始兴盛并逐渐形成体系的时期,吕洞宾形象上升源于宋代统治者的信奉和推崇,宋徽宗信奉道教,于宣和元年(1119)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④,这样吕洞宾由民间神仙升格为道教的神仙,这是神仙吕洞宾形象的第一次官方的“升格”。在宋代,吕洞宾作为一名深入民间的神仙,已经设置了祭拜他的庙宇。宋代文人士大夫把吕洞宾塑造成一个面貌清秀的隐逸文人形象。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吕洞宾过岳阳楼图》中吕洞宾头戴软巾,面有胡须,身着长袍,腰系长带打结垂下,胡须、头巾角和衣带都呈飘逸之态,脚穿麻鞋,踏踩在波涛汹涌的湖水之上,表现的是吕仙在岳州洞庭湖上的情景(图7)。⑤
金代初年,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教义秉承钟吕内丹思想。元代王重阳弟子丘处机传道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尊崇,被封为国师,道教成为国教。《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记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下诏封全真道崇奉的“五祖”,吕洞宾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二月,吕洞宾由“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加赠“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⑥吕洞宾在元代受到皇帝的诏封,登上了“帝君”的宝座,成了道教至高无上的神仙,这是神仙吕洞宾形象的第二次官方的“升格”,至此,吕洞宾的形象变为了全真教祖师。元代永乐宫纯阳殿关于吕洞宾事迹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用52幅组图描绘了吕洞宾一生的传说故事。元代杂剧盛行,是大众传播媒介,吕洞宾的事迹被频繁演义,影响较大的元杂剧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争玉板八仙过海》等,它们都是以吕洞宾为中心人物,吕洞宾形象得以广泛传播,深入民间。
全真教兴起之前,关于吕洞宾的记载并没有涉及他的衣着、相貌等特征,在吕洞宾成为全真教祖师之后,关于吕洞宾形象的塑造成了全真教的首要任务。吕洞宾的形象需要有一定的特征,能区别于其他神仙和祖师,并且需要固定下来,以便供奉、傳播。元代《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对吕洞宾形象和服饰有详细的描述:“龙姿凤目,鬓发疏秀,金水之相。顶华阳巾,衣逍遥服。貌似张良,又似太史公之状……身长五尺二寸,面黄白,鼻耸直,左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箸头大。常著白襕衫,系皂绦,变化不可度。”①刊刻于元泰定三年(1326)《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的吕洞宾头戴纯阳巾,巾角垂于两肩,面相丰满,胡须飘逸,身穿圆领长袍,拱手于胸前袍袖中,腰间系带,长带垂下,底端有垂穗(图8)。②元代全真教赋予其道教色彩,竭力把吕洞宾塑造成一个济世度人、法力无边的全真教祖师的形象。宋元时期吕洞宾形象经历了一个从隐逸士大夫向全真教祖师的转变过程。
明清时期全真道衰落,但吕洞宾的地位却没有下降。明清道教的世俗化趋势,使吕洞宾形象有了“入世”的意识,吕洞宾走出了仙境,开始融入世俗社会之中。以吕洞宾为中心的八仙故事在明清时期流传甚广。八仙是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代表,八仙图被民众用以祝寿,八仙形象世俗化,吕洞宾的形象得以重塑,更侧重于祝寿的民间神仙。明清戏剧小说中关于吕洞宾的也很多,如《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吕纯阳飞剑斩黄龙》《邯郸梦》《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通过这些通俗文学的宣传,吕洞宾的形象进一步深入民间,成为妇孺皆知的神仙。在民间,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诞辰日,道众到道观祭祀吕祖,或举行节日庆典,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吕祖是各行业、各阶层民众的保护神,他精通丹药,能治百病,济度众生,甘做“地仙”,民众奉之,祈求他的保佑,吕祖殿、吕祖庙、纯阳宫等纪念他的道观遍地开花,香火不断,这可以说是明清时期吕洞宾形象的一大特征。此时吕洞宾的形象基本形成了纯阳巾、道袍、皂绦、剑的固定组合。明代《全真宗祖图》中的“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吕洞宾为坐像,头戴纯阳巾,右肩斜背宝剑。身穿黄色长袍,系葫芦垂于右腿边,脚穿布鞋(图9)。③
3 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吕洞宾形象经历了从文人隐士到道教神仙再到全真教祖师的演变。宋代文献把吕洞宾塑造成文人隐士的同时还是带有法力的神仙,这就为元代全真教把吕洞宾塑造成全真教祖师打下了基础。元代全真教的兴盛和元杂剧的流行形成了吕洞宾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从宋代的文人隐士发展成神圣的全真教祖师形象,一种是宋代的普通神仙成为神乎其神、济世救民的民间神仙形象。这两种形象在元代定型,明清时期广为流传,但是由于八仙故事的广泛流传,吕洞宾民间神仙的身份明显更深入人心。综上所述,纯阳宫明清吕洞宾造像的形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神圣全真道祖师形象(图1~图4),另一类是贴近民众、有侠义担当的民间八仙神仙形象(图5、图6)。
明清吕洞宾两种形象并存,但清代吕洞宾民间神仙的身份明显更深入人心,这种现象说明吕洞宾形象的宗教色彩明显减弱,人性化色彩明显加强,这种趋势是明清上层道教发展日益乏力、下层社会对吕洞宾形象的接受与改造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体现。吕洞宾形象的世俗化实际上是道教世俗化的必然产物,通过这种变化,吕洞宾形象深入到下层民众的生活范围中,从而使吕洞宾形象及其社会影响力得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