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先锋小说对中国小说传统叙事的解构
2021-01-17耿国丽白尉华
耿国丽 白尉华
余华的小说从本质上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通过对人物真实生动的描写,以孤凄凄的现实去展现现代社会,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同时,由于小说内容犀利,对传统格局下中国文化意识形态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批判的态度展现底层的社会,这种方式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背叛,这种思潮更是在先进方面体现敏锐的批判性。随着人性的解放,终将体现在思维意识的突破上,进而达到伦理关系的叛变、意识形态的升级、社会秩序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对中国小说传统叙事的解构,从而窥探余华作品的先进性。
余华属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产生的小说家,他本人经历了中国社会从最开始的贫困时期到经济快速腾飞的时期,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下的思想觉醒。当思维意识进一步觉醒,小说的叙事风格也逐渐开始发生转变,突破了内容上的叙事感,侧重强调小说人物的描写,以一种饱满的心态去面对大千世界,这是传统小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之处,甚至推翻了很多传统小说中所追求的为了表达观点而避免真实写作的方式。
一、从早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虚幻写作,到后期真实孤凄的死亡写作
余华早期在写《现实一种》的时候,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灭亡,灭亡是余华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以前他的文笔可能偏向于大团圆的结局,这种结局是基于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现实表达,其中也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入到小说人物的叙事当中,他注意参考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写作方式。例如,为了阐述一个封建王朝兴衰而利用一个贾府兴衰的故事作为支撑论点的《红楼梦》,或者是为了传播思想而改编的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或者是阐述人们要有正义感的《水浒传》。正是因为明清时期对文字的打压以及传统儒家思想的避开锋芒的特点,没有真实地去展现那个时代的特点。对于余华的小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述,早期较为先锋的代表作品都有很明显的真实描述,后来才慢慢转向民间文学,如《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他的文章也越发激进,小说的理念当中也透露出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微观视角,就是人在社会大背景下,在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前,活着变成一种奢求。从开始的福贵到最后的人物,无一例外,走向的是一种结局,那就是灭亡。时代潮流的变迁,不能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所以余华认同灭亡就是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不是平庸,不是平凡,而是在事物遭受某些因素影响形成了死亡,这是对人生道路的价值观阐述,也是对死亡最好的表达。在《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这些短篇文章里,当这种死亡的恐惧被克服的时候,那种直面血腥就悄然而生,最后多数是以毁灭作为结局的。而对于这些小说叙事的方式,很多人评价为文学意义上的“荒诞”。其中这种转变不是荒诞,而是基于文学理论当中的戏剧化冲突,自然而然产生的最真实写照,就像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余華的从业经历、背景故事,却不知余华是在怎样情绪下塑造的小说人物。对此,我认为死亡并不荒诞,并且这些小说叙述方式并不是符号化、扁平化人物形象,而是基于真实的人物。所以说,文学理论当中的现实叙事风格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塑造,而这种真实的人物反应又会给叙事风格形成固定化模式,当人物塑造越发饱满的时候,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色,就形成了余华固有的先锋主义,这是一次与传统分别的过程。直到后来,余华去了美国,他的代表作品《兄弟》反而在自由主义的思潮下隐藏起来,趋向保守。同时,随着余华年龄的增长,尖锐的人物也选择了趋于平淡。
二、余华小说叙事中伦理关系的颠覆
伦理关系一直以来在我国社会主流当中都被承认。伦理关系甚至是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方式,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而逐渐发生着改变。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管控措施,最终都会导致各种叛逆,比如一些“舶来品”通过改头换面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管理方式,所以学习是有代价的。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感。余华在小说《活着》当中很明显地展现出来,起初的福贵作为一个富家子弟,对佣人的态度恶劣,将佣人看作附属品,随后由于家道中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福贵对佣人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无疑为小说当中的伦理关系破裂埋下伏笔,浅层的伦理关系进一步完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一旦发生了道德和良知的转变,那么维系这种精神的社会秩序就开始发生转变。这是为了表达两种不同时期,余华对伦理关系的态度,不是人改变了,而是由于社会秩序改变了,所以发生了改变,从落后变成了平等、自由、民族和谐的过程。凡是经历了社会生活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都不能否定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因为利益而形成的。小说在行文当中也有很具体的表现,它渗透到社会每一种关系当中,逐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的财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互相利用。但是这种围绕社会而展开的社会关系是否值得呢?显而易见,未来的发展过程也会暴露很多问题。余华则通过描写改变而展现新问题,这种劳苦大众的人生必然也将是我们的人生。而对于两性关系,首先无论是男女之间,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男权、女权之间,出现割裂的根源就是无法制定出平等的社会秩序。当小说当中的既得利益者掌握金钱和财富的时候,那么女性则是他们的附属品。自由主义从来都是相对的概念,但是没有自由主义,也无法让余华变成一个先锋主义者。这里的批判更像是给社会看病,对症下药才是最优解,而不是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延缓灭亡的方式去诉说某些真理。因此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总体而言,当社会的主流意识已经产生不协调的声音,那么就是伦理关系发生转变的时候。良知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只是良知无法判断社会的底线在哪里。余华的小说更是着重阐述了这种观点,两性之间的伦理是基于社会稳定才能产生的,而不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逼迫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某些社会问题将会演变得更加严重。
随着文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很多小说也凸显出先锋主义的影子。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他向那个时代的人提出了思想意识的独立性,要开眼去看待世界的好坏。人生茫茫,多少春夏秋冬,很多时候变的是意识形态,而人无法改变。也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中对于事物发展的阐述:当一件事情过热的时候,就是它快要冰冷的前夜。余华的小说充分展示并且说明了一个要点,那就是无论什么人,过程是有意义的,死亡是无意义的,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到最后也会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转变,这种转变在前一秒可能是被赞美的,后一秒也许由于不符合当下的主流旋律而被封杀。小说的发展也是这样,过去的时光与现代的成熟,不是人在成长,而是这个环境给你的意识,这是对死亡最好的阐述,也是对生命最好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