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文本解读
2021-01-17周璇
周璇
《雨的四季》是当代作家刘湛秋撰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虽然该篇文章的字数不多,只有一千五百多字,但是字里行间蕴含的美感、透出的真情,总能悄悄打动读者的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不同季节雨的形态特点,表达了自身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与此同时,作者更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借助四季的雨展现了万物生长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爱。对此,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学会赏析写景散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写作结构、写作角度、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对本篇文章进行一个简单的解读。
一、谋篇布局之妙
全文一共七个自然段,而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便直抒胸臆、点明主题,借助“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这两句话,总写出了自身对“雨的四季”的态度,从而引领全文、奠定文章情感基调。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一个主体部分,即作者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序,分别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感受,层次分明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具体来看,由于自然界中的风、雨、雪、霜等自然之物因不像花、鸟、树、木那样具有实体性,所以很难通过实在的描写来表现出它们的形态特点。于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雨中的不同状态来表现其心目中的“雨”。如写春雨时,作者借助摆动的花苞、萌发的叶子、柔软的树枝、复苏的小草等代表着新生的自然之物,写出了春雨的清新纯净,突出了美丽娇媚的春雨唤醒了万物生灵、改变了世界姿容的作用;写夏雨时,作者紧抓怒放的花朵、茂盛的杂草、铺满的荷叶、远方的蝉鸣、近处的蛙鼓等有着蓬勃向上精神的景物,渲染了夏雨的热闹氛围,体现了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的特点;写秋雨时,作者为了凸显秋雨端庄宁静的特点,特意选取了红透了的山果、金黄的田野、金灿灿的种子等处于成熟状态的秋天景物;写冬雨时,虽然作者选择了瓷色的天空、收割过的田野、干枯的枝干等景物,构成了没有色彩且寒冷枯燥的背景,但是正是这样的背景才展现了冬雨温暖平静的特点,体现出冬雨的降临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由此,冬雨滋润了大地,更滋润了人们的心田。基于此,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写春雨的美丽娇媚,夏雨的热烈粗犷,还是写秋雨的端庄沉思,冬雨的自然平静,无不体现出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紧接着第六到第七自然段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的强烈抒发之处:正是这美丽娇媚的春雨、热烈粗犷的夏雨、端庄沉静的秋雨以及自然平静的冬雨,感染了作者的生命,滋润了作者的感情,流动了作者的思想,从而才能使作者真正感受到世界是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
总的来说,全文不仅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展现的,而且在具体的行文思路中作者还采用了散点观察的方法进行书写,即将“雨”这一主体放置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中,借助独特的四时之景描述雨的形态,由此分别构成“春雨图”“夏雨图”“秋雨图”“冬雨图”。行至末尾,作者以“自身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情感线索将四幅图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赏雨图”。
二、表现手法之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之一。而在刘湛秋的散文中,他不仅能够用诗歌一般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四幅颜色不同的“雨景图”—春雨如水粉,夏雨如水墨,秋雨如油彩,冬雨如木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他笔下的“画”,还有声音和味道,能够充分调动读者视、听、嗅各种感官,帮助读者全面感受四季之雨,体会四季之雨的情致和风韵。
如写春雨时,在春雨未降临之前,作者首先将黄青的树叶与风中轻轻摆动的花苞进行组合,从视觉角度展现出早春之际万物萌生、静谧祥和的画面。但当春雨一旦来临,这静谧祥和并散发着生命迹象的画面便立刻变得活跃、灵动起来。换而言之,悄无声息、默默到来的春雨仿佛变成了解除寒冬、开启春天的钥匙,整个世界完完全全苏醒过来,被禁锢了一个冬天的自然万物纷纷涌动,争先恐后地要呈现给人们一场多姿多彩的感官盛宴。视觉上,每一棵树都睁开了它们明亮清透的眼睛,萌发的叶子叠叠相应、随风舞动的身影形成了起伏着的绿茵茵的波浪,就连那花苞里比少女的眼泪还要娇媚一些的水珠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都成了“透明的水雾的私帘”。听觉上,刚冒出来的小草如同复苏的蚯蚓,在土地里不自觉地翻动着,发出春天独有的沙沙声。触觉上,树木的手臂仿佛也在这温柔的春风中变得柔软了。另外,春雨过后的空气仿佛是由“无数芳甜的果子”组成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嗅觉上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味觉上的享受。简而言之,作者将语言与人的多种感官相结合,启发读者通过想象全方位感受春雨的清新、纯净。
当然,文中运用多感官描写的手法并不局限于对春雨的描绘,在对夏雨、秋雨以及冬雨的描述之中,也涉及这一手法的运用。如写夏雨时,作者写道:“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写出代表视、听、嗅等感官的提示词,而是选择依托怒放的花朵、茂盛的树叶与杂草、铺满的荷叶、远方的蝉声以及近处的蛙鼓等富有生命力的景物,在渲染出夏雨特有的热闹氛围的同时,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从视觉角度进行联想,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熱烈的雨中尽情绽放,树叶上的雨滴变成绿色的浆汁滴落下来,疯长的杂草染绿了夏日的暑气;从听觉角度进行联想,雨点尽情地敲打着树叶、荷叶,远处的夏蝉与近处的青蛙在夏雨中合奏了一首首欢快的、与夏雨有关的交响曲;从嗅觉角度进行联想,粗犷的夏雨击打在怒放的花瓣上,击打在厚重的土地上,此时空气中不仅弥漫着花朵的香气,还散发着土地的泥土气。
三、修辞手法之奇
在《雨的四季》中,作者不仅能够运用缜密自然的手法来安排本文的结构布局,用巧妙生动的多感官描写的手法描绘出雨的四季和自然景物,而且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引领读者听雨、看雨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
如在描绘春雨的段落中,无论拥有如同柔软手臂的树枝,还是拥有果子般芳甜清香的空气,抑或比少女眼泪还要娇媚的水珠,作者都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去描写万物,将万物在春雨中不同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另外,作者有时还将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相互交融使用,即在“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这一句话中,作者不仅将树叶比作树明亮的眼睛,还赋予了树木人的动作—睁开眼睛,从而在巧借精致的修辞技巧打破文学语言俗滥的同时,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春雨中万物复苏的美景。但无论采用比喻的手法,还是拟人的手法,抑或在比喻、排比中嵌入拟人的修辞手法,都新奇独特,让人过目难忘。就像作者笔下的秋雨,面对着待收割的成熟的庄稼、待晒干的金灿灿的种子,面对着最后香甜怀有期待的红透了的山果,秋雨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体贴地在一旁静静地观望,耐心地在一旁静静等待。虽然在对秋雨的描绘中,作者将其比作“妇人”,不能给予读者如同欣赏活力灵动的春雨以及热烈奔放的夏雨时所带来的审美快感,但是却生动地展现了收获季节雨水稀少的规律,突出了秋雨端庄沉静的特点。与此同时,如维姆萨特说过,“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喻体如何说明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因此,作者将“秋雨”和“妇人”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并列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以新颖独特的搭配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使读者试着去揣摩、回味秋雨的韵味。
总的来说,雨本是一个形态单一的自然景物,但是作者能够运用各种新颖奇特的修辞手法,将其描绘得风情万种,从而让读者深切感悟到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是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