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山的根本
2021-01-17陈澄湘
陈澄湘
几年前,看到一位作家在被采访时提到,“当作家,最难的是如何将写作时的感受变为大众的感受,让特殊性成为一种普遍性”。没错,创作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承载着对社会的责任感,还有一种被时代所赋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贾平凹的《山本》也做到了这一点,且表达了它的普遍性。
作者说,《山本》就是“秦岭”。那么,便无需再细细追问“为何仍以秦岭与商洛为主线、为主题”,也许秦岭就是作者的本心、初心。古往今来,中国许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秦岭的南北地带,它提携着长江与黄河,真真切切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说,“它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一、不忘初心,关注生命
“山”是贾平凹先生写《山本》这则故事的初心,在秦岭这个地方,这里的村民、地域风情、还有他们生活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以这里的一切作为根据地,一个文学的根据地。然而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美好平静的日子也会被打破。倏尔有一天,战火硝烟降临,弥漫在这原本平和的土地上,山中的村民们也不再那样坚定,变得愈发自私和可怕,不然就会饿死。但是,人生无论到了何等地步,依旧是有选择的,黑暗和光明的选择依然在心中徘徊。纵使一切仿佛跌入深渊,然,冥冥中依然存在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和忠贞仁义的子民—像陆菊人、陈先生这样的人。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在艰苦的岁月里做有担当的人。他们像黑暗中的一缕光,透露着希望。毕竟,纯粹的光明与彻底的黑暗不相上下,在纯粹的光明中你同样看不清任何东西,唯有黑白相间、阴阳相配,才是平衡,才是真实的世界。每个时代都有光明面与黑暗面,关键是我们内心愿意选择哪一面。例如,我们都想让“正确”站在自己这边,前提是自己愿意站在“正确”的那一边。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人性也是极大的考验。也许很多人在平凡平静的生活中是勇敢、善良、单纯的,亦有同情心,可是一旦危险、灾难降临,是否还可以坚守住本心?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答案充满不确定性,无论我们是谁,面对大江大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面对名利和安逸总有人不由自主,从满腔热血、鸿鹄之志到甘心被他人驱使,以至甘愿去选择好走的路。那种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像小说中的井宗秀本人,也充满了迷惑性。
井宗秀无疑是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自幼学画,这项特长本可以成为他日后谋生的方式,帮助他过上平凡幸福的日子,谁料厄运降临,他阴错阳差进了监狱,自己的父亲又在死后欠下巨额债务。后来,当上旅长的他也并不快乐,他是落寞的,生活也不幸福。爱人爱而不得,知己无法畅谈,他慢慢地堕入这个村子的底层关系网中,生活如履薄冰,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了他要防范的对象。最后的最后,他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力量往往是单薄的,倘若他学会直面自己的人生,在患难中学习如何平稳度日,高瞻远瞩,有独立的人格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正道直行,守住自己的本心,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他的莽撞与鼠目寸光害了他。
相比死亡,活着是件艰辛的事。
有时我心中也不免疑惑,如果自己身临其境,是否能够不忘初心?内心是否仍像孩童般纯真透亮?作为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我内心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实无论怎样,自我盘问也是一种防御和警醒吧!放眼当下,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文化盛行的时代,网络上下也难免充斥着对人性的一番考验。
小说中悲剧性人物还有不少,死去的人太多,各自死法不同罢了。我不禁汗颜,生命是多么脆弱,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面目似乎只有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得以彰显,或者说人性有时是经不起考验的。然,我们又是何等幸运,生在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在一个平凡的周末午后,当你拿起一本书,与它、他们一起,被温暖的阳光普照,偶尔看到入迷,忘记了时间。这美好的一切,当思来之不易。
二、布施福报,明心见性
庄子说:“忘记了脚是因为鞋子舒服,忘记了腰是因为腰带舒服,忘记了是非是因为心里舒服。”此时此刻,我想,忘记了世事残酷是因为小说故事情节舒服。
陆菊人,这个像阳光般存在的女人,被作者描绘得几近完美。作为女人,她恪守本分,爱自己所爱之人:作为村民,她正直、勇敢、善良,从不落井下石,有人需要她帮助的时候便伸出援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做人做事很讲分寸,深明大义,也懂得手下留情。我再次感叹,知识真的不等同于智慧!记得一部电影曾表达过相似的主旨,真正的勇气绝不在于何时决定杀戮,而在于何时决定宽恕。
小说中带给我印象很深的人物還有麻县长,他与陆菊人一样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有情怀的村干部。读到描写他的片段时,我倏尔联想到陶渊明、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身上都具有人性中强大的定力。他们在历史上那优雅的转身,也让无数后人羡慕、望尘莫及。遥想东坡先生当年被流放岭南,虽然手中早就没有了签署公文的权力,但他依旧心系民生,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做事,为当下的土地做事。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或许他已被时运和当下敌对势力摧残的“奄奄一息”,可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便不会放弃,心中永远保留着一道正义的曙光,那道光支撑着他,给他力量。麻县长的境遇也颇有相似之处,在郁郁不得志的人生中,他寄情山水,以花草树木为益友,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正因如此,他也拥有了真正的自己,融入乡野自得其乐,他是秦岭的一股清流,也好像揭开了秦岭这片地域风貌的向导,让更多的人去探索、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学会热爱自己的故土。对了,此处也是作者用笔很了不起的地方。
三、城市与乡村,历史与文明
秦岭对于作者来说,是故乡,是归属。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的一座“秦岭”。的确,一个人怎会把故乡忘记呢,哪怕只是家门口的一碟豆花、一碗拉面、一块刚出炉的烤红薯,步行数百步就能窥见的泉水,冬季里的残荷、夏季盛开的荷花。
读过这部小说,与作者感同身受,并不认为它是纯粹描写战争与苦难的作品,除了这些,它真的像作者本人所说—一部“秦岭的草木记”“秦岭的动物记”呢!他记录下差不多三百种树木与八百多种草。像诸葛菜、甘露子、白三七、接骨木、胡颓子等等,这些植物,它们的形状、颜色、细节处的介绍、是否可食,诸如此类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还有那品茶(仙草)的乐趣,自小喜爱饮茶的我,真真与之不谋而合。获得知识的幸福感也尽在阅读当中了。
钱穆先生说:“人类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都市和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缺少的,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宁。”在文明的背后,也许还有维持文明的代价。我想,历史也不应仅仅被陈列。诸如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它们再一次被点燃和唤醒,时至今日,同样是我们学习和探索人类古代文明的根源之一。
最后,浅谈这部小说打动我的另一处—对小人物的深刻描写。那些平凡的所在,像绵绵细雨,洋洋洒洒在秦岭这片山脉中,与之融合在一起。它让我明白,生命中恰恰是一些微小的事物、普通人日常琐碎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黑暗来临的时刻,让这一切显得格外珍贵。那些善意与爱的平凡举动,被时间和历史记录下来,给予读者勇气和力量。如此看来,不正是当下新时代所传承和提倡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吗?
写作的能量就来源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和身旁的人民,唯有把个人的体会和情愫与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方可谱写出有理想、有温度、有情怀的故事。
庚子年已去,留下来的人要继续行走。这一年是个转折点,许多人会醒过来。纵然我们失去了很多,却也领略到关键时刻来自人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理性的力量,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愿我们都能坚守住内心的“秦岭”,听从国家的召唤,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善良、勇敢,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