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法App:它正在悄悄“偷听”你的隐私
2021-01-17六周四
六周四
网络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打开社交App,和朋友提及最近想买的东西,转身再打开购物App,没想到,你想买的东西竟出现在首页推荐栏上!“偷聽”你聊天的不是别人,正是手机里的输入法。
你的输入法很有“问题”
你可曾记得,每当你下载一款新的输入法App,首先会弹出各种权限允许请求框。输入法研发方表示,存储权限是为了保存皮肤、表情和词库;位置权限是为了推荐地理位置词库;通讯录权限则是为了同步通讯录词库……总之,一切授权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但这些密集的条款使那些着急使用输入法的用户,根本不会花时间仔细阅读每一条细则。于是,输入法用户协议上那些清清楚楚的文字——“我们可能收集、存储、使用您的个人信息”便被大家忽略了。
也可以说,输入法方是有意而为之的,你搜索网页输入的词语、你的点击记录、浏览记录,甚至部分按键的使用次数,都被有意地收集了。
这些对输入法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勾选了“完全访问”授权,那么它便可以获得你的全部信息:聊天记录、地理位置、照片、银行账户、信用卡号码、街道地址……一切都无所遁形。
这并不是个例。201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100款App的个人信息收集和隐私政策的测评分析,发现它们普遍都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其中,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App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
有网友就这类现象进行吐槽:“以前流行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现在的输入法App也可以说出类似的金句,比如‘给我你的手机,我就知道你的一切’。”的确,一旦授权不谨慎,你的隐私将会无死角地曝光。
被暴露的隐私,被影响的人生
很多人对泄露个人信息这事表示疑惑,就算个人信息被泄露了,那又能怎么样呢?表面上看,输入法App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获取这些信息的行为并无不妥。但事实上,暴露隐私说小了让其他人很容易把你看穿,说大了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人生。
作为工具属性软件,输入法App其实并不赚钱,求打赏和卖皮肤根本无法支持其运营。所以广告营销成为输入法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比如,你授权了输入法的位置权限,它便可以自行分析:你是去连锁店理发还是去小店理发。显然,后者的消费力不如前者,于是,输入法运营商就可以和洗发水品牌合作,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群体推送不同档次的产品。
输入法定位权限让运行商知道你平常都爱去哪儿;访问通讯录权限则让运营商知道你的朋友都有谁;摄像头、相册权限能让运营商了解你是醉情山水,还是自拍达人。总之,输入法能精准洞悉你的一举一动。
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比如,一个雅思听力7.5分,但写作只有5.5分的人会被精准地推送英文字帖,恰到好处地帮助他提升成绩。但一个刚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却可能会接到“发放助学贷款”的诈骗电话,一旦经验不足,定力不够,就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更可怕的是,我们常常需要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姓名、密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及密码等个人信息。而一个词汇一旦输入三遍,就可能被输入法“学会”,成为你和它共知的秘密。
可想而知,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旦保护不当,轻则影响个人安全,重则影响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十分有必要。
保护隐私小锦囊
打开权限,暴露隐私;不开权限,没有体验。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面对这个问题,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无须太担心”。他认为,国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太可能做出“监听”用户等举动,一方面是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代价太大。“在隐私保护这一块,公司和用户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旦监听这种丑闻曝光,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有损公司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可能影响公司的股价。”
不管怎么样,主动防患于未然,才是保护自己隐私最有效的方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套方法,帮助大家减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 根据业务功能特点和自身需求判断是否需要向App开启权限:给拍照软件开放“摄像头和相册访问权限”,但无须开放“位置权限”;给外卖软件开放“位置权限”,但无须开放“访问麦克风权限”。
● 如发现App所申请开启的权限过多,或开启的权限明显与业务功能无关,可选择不使用该App。
● 谨慎授权手机App使用 “读取通讯录” “打开地理位置”等权限,另外强制获取“通讯录权限”的App建议不要安装,因为部分借贷类App会借助通讯录信息进行暴力催收。
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悄悄地埋下了危机。如何在拥抱便利的同时,化解潜在的威胁,成为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必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