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集美丽与残忍于一身的传统工艺
2021-01-17沈吉祥
沈吉祥
说到宫斗剧,《甄嬛传》当属其中翘楚,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精致讲究的服化道也是一大看点,而这其中,又以“华妃”佩戴的点翠饰品为一大噱头。为何后宫娘娘们都钟情于点翠饰品?除了好看,当然还因为它千金难求。
始于翠鸟,精于饰物
翠,即翠羽,翠鸟的羽毛。不同部位的翠羽,在不同光线下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之成为受人追捧的装饰材料。
点翠是中国的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以其成品色泽鲜艳、造型精巧华丽惊艳世人。该工艺起于汉代,兴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才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近年来,随着各种古装宫廷剧的热播和复古热潮的兴起,加上汉服的推广,点翠这一工艺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制作点翠,需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寓意吉祥的精美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使饰品显得越发典雅高贵。
风靡一时,千金难求
在古代,帝王服饰、王后凤冠多采用翠鸟的羽毛作为装饰,其光鲜亮丽的色泽可以多年不褪色,一度被视为身份尊贵的象征。例如,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冠体采用了大量点翠工艺,并用黄金、珍珠、红宝石点缀,造型端莊华贵、典雅大气。
到了清朝,点翠工艺的发展达到顶峰。作为一门独特的金工技艺,它成了金银制作的一个重要工种。清宫中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皮库”,专人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银库”则专门设有“点翠匠”,负责制作点翠饰物。
这时点翠的运用已经不再拘泥于后冠,后妃们佩戴的便帽——钿子,通常也会用点翠装点,配以珊瑚、宝石,用于装饰,例如,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点翠五凤钿。
清代乾隆时期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也有关于点翠的描述。如第三十八回,贾家来到道观,张道士呈上一盘珠玉,贾母看见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拿了起来,笑说:“这件东西我好像看见谁家的孩子也戴着一个。”以及第八十一回,凤姐叫平儿去典当金项圈,平儿拿来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一个是金累丝攒珠的,另一个就是点翠嵌宝石的。
由此可见,世家贵族里,点翠饰品已是必备物品。
嘉庆年间,进士王端履在其笔记《重论文斋笔录》中提及点翠饰品,道:“今世妇人喜以翠羽涂于金银首饰上,谓之点翠。”可见点翠之盛行。
除了宫廷后妃和贵族女子,运用了点翠工艺的戏剧头面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抹亮色。戏曲家们戴着点翠头面在舞台上表演,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推广了点翠。民国之初,点翠头面和首饰器物为收藏家们所喜,一度刮起“点翠收藏风”,致使点翠饰物千金难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前段时间,男子拔活翠鸟羽毛制作饰品被刑拘、女子销售翠鸟制品被刑拘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点翠美则美矣,背后的真相却颇为残忍。
为了在获取翠羽时保证羽毛的光鲜色泽,需要拔取活鸟的羽毛,虽然不必杀鸟取羽,但仍然会对翠鸟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只有一个结局——死亡。
由于采集翠羽的手段过于残忍,且翠鸟数量因采取翠羽而锐减,清代出现的烧蓝工艺便逐渐将其取而代之。翠鸟更是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成了国家保护动物。如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轻工业技术,可用鹅毛、丝带等其他多种材质代替翠鸟羽毛,制成点绸首饰。比起奢华精美的点翠工艺,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小巧可爱的翠鸟翱翔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