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的故事从哪来?

2021-01-17子寒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担子诗话猪八戒

子寒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描绘的师徒四人的经典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由它衍生出的各种剧集、游戏、动漫便是最好的证明。

但名著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作者在写作时,同样也会受到许多已经存在的故事和人物影响。那么,《西游记》的故事是从哪来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在成为小说人物之前,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古代也有“脱口秀”

除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等人物形象基本出自作者原创的小说外,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往往都有一个故事原型,比如《三国演义》对应三国历史,《水浒传》对应宋江起义,《西游记》对应玄奘取经。从这些人物原型和他们的经历开始传播的那一刻起,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就出现了,经过后来人的加工,故事流传开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里有一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自己的儿子喜欢模仿来访客人的样子,有时笑客人长了张飞那样的大胡子,有时笑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张飞和邓艾都是三国时期的名人,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小朋友那里已经广为流传了。

到宋代,类似于今天脱口秀的“说话”艺术十分流行,到处都有“说话艺人”在讲述着各种故事。当时还流行一种叫“诗话”的形式,就是用诗歌串讲、总结的方式讲故事。根据目前的发现,记载了唐僧取经故事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在宋代时就已经产生了。

故事的“作者”不止一个

对于这种以民间故事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小说,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无法确认其“作者”的,因为它们是被历朝历代的民间艺人(可能也有文人)加工、渲染,最后才集结成书的。可能看似是在元明清时期才成书,但前面其实已经经过了许多年的积累和许多人的加工。

于是,在小说本身之外,我们还能在许多地方看到相关的故事和要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古代小说,在最终定本之前,都存在着大量的“前故事”“前文本”,编写者参考、综合了这些内容,最后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样貌。例如在元代刊行的《三国志平话》,里面的文字虽然粗糙简略,但大体框架情节已经和后来的《三国演义》小说无异;同期被发现的《大宋宣和遗事》,也记载了许多《水浒传》中讲到的故事。这样的小说,我们往往称之为“世代累积型”小说。

西游故事从哪来

《西游记》是几大名著中前文本、前故事最发达的。因为取经的“主角”玄奘法师自己就创作了《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自己西行的所见所闻,其中西域各国的景象直接成为《西游记》的素材;后来玄奘法师去世,他的弟子们又创作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也有不少神奇的故事;再往后,随着僧人们的宣讲,西游取经的故事彻底进入民间,形成前面提到的《取经诗话》这样完整的,基本有了“西游故事”框架的说话文本。

从这部《取经诗话》中,我们也能一窥《西游记》主人公们形象演变的蛛丝马迹。

孙悟空:我本紫云洞中白衣秀士

在《取经诗话》中,取经的唐僧当然需要一个厉害的帮手,但这个人不叫“孙悟空”,而是叫“猴行者”。故事中两人的相遇颇为有趣: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短短一段话,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比如,猴行者竟然是个“白衣秀才”,而且很可能长得还挺帅(古人笔下穿白衣的一般丑不到哪里去),这可和我们印象中长了“毛脸雷公嘴”的孙悟空大相径庭。此外,猴行者的来历也很神奇,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这个称呼完全不弱于“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齐天大圣”,甚至更有气势。

这算是“孙悟空”第一次在西游故事里亮相。此前的故事里,没有猴子,唐僧的助手们也都纷纷离他而去。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这么一位“猴行者”。有人说这就是说话艺人的创造,也有学者提出,这很可能来自佛教传说中的猴形护法神将。具体来源,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取经诗话》帮我们保留了许多《西游记》中看不到的原始印记,或许也能帮助我们去理清《西游记》小说产生的脉络。

猪八戒:我是什么颜色?

先考大家两个问题:在唐僧的“徒弟”中,谁负责挑担子?猪八戒的原形是一头白猪还是黑猪?

想必大家脑海里已经响起了“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旋律,眼前浮现出猪八戒肥头大耳的形象,于是斩钉截铁地答出两个错误答案:沙僧、白猪。

其实这两个问题在小说原文中也有交代。为通过一条被烂柿子堵死的路,猪八戒曾经现出原形,拱出一条道路。书里是这样描写猪八戒的形象的:

嘴长毛短半脂膘,自幼山中食藥苗。黑面环睛如日月,圆头大耳似芭蕉。修成坚骨同天寿,炼就粗皮比铁牢……白蹄四只高千尺,剑鬣长身百丈饶。

由此看来,猪八戒应是黑面白蹄,大家是被影视作品误导了。

至于谁负责挑担子的问题,小说中也有几处交代。比如乌巢禅师曾经说过“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最后分封佛位,诉说八戒功劳,说的也是“一路上挑担有功”。按理说,应该是最小的徒弟干重活,为什么让猪八戒挑担子呢?

这就要提到在小说之前产生的元代杂剧《西游记》了,在杂剧里面,沙和尚是在猪八戒前面被收服的,出场顺序更早。

那为什么小说里的沙和尚会变成小徒弟呢?

杂剧里,猪八戒是假扮成与裴家小姐裴海棠有婚约的朱家公子,将海棠掳走。海棠在山中哭诉时被孙行者发现,后来行者用计将海棠救回,并联合二郎神及哮天犬收服猪八戒。

可以看出,猪八戒是个天然的大IP,精彩程度自然远超过只有一个单薄的被收服故事的沙和尚。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后来的写作者把猪八戒排在了前面,但由于处理得不彻底,还留下了猪八戒挑担子这样的bug(漏洞)。

从这些内容里也可以发现,名著并不是枯燥且一成不变的,在它们的形成前后,还有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慢慢发掘。

猜你喜欢

担子诗话猪八戒
担子越重越要爱护挑担人
猪八戒下凡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一场直面问题、压实担子的大考
新诗话
猪八戒开超市
猪八戒失眠
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
猪八戒减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