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
——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

2021-01-17◎张

山西水利 2021年7期
关键词:饮水水利水库

◎张 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切地告诫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为一名水利战线上的“老兵”和“老水利人”,我在山西水利这条航道上整整走过65个春秋岁月,其中在岗践行41年,退休关注20多年。今天,有幸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同大家共同回忆已经过往的、充满艰辛与快乐的日子,确实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水利的历史有古代水利史、近代水利史、现代水利史和当代水利史。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和叙述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山西水利建设在发展和前进中所走过的艰辛路程。今天重点向大家讲述三方面内容:

一是我省水库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是我省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是我省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我省水库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兴筑大坝、修建水库,是水利部门长期坚持和推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工程建设实践,是实现以“除水害、兴水利”为最大社会效益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型式。在山西这片山多水缺、地势高水流低、“十年九旱”的特定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下,建大坝、修水库、平时蓄、旱时用,更是一项因势而行、必不可少的水工程建设实践。

在旧中国,筑坝修库只是水利科技专家与学者教授们的设想与期盼,只能是“纸上谈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连年战乱、百废待兴的严峻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水利方针,在1949年9月便将“兴修水利,防洪抗旱”正式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把兴修水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迅速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发展生产为目的”的农田基本建设活动中。作为水利建设中主体工程的水库建设,毋庸置疑地被水利部门当作重要的水事活动予以关注和实施。1954年秋,在当时的雁北地区黑水河支流上修筑了我省第一座水库,即三十里铺水库(库容5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6000亩)。随其后,在晋南、晋东南两地相继而行,分别建成两处小型水库,从此拉开我省兴修水库工程的序幕。以此为起点,我省的水库工程建设便一往无前地沿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

过去60多年间我省的水库建设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单一的土坝建筑到因地制宜修筑堆石坝、浆砌石坝、混凝土拱坝等多类型水坝建筑的持续发展与进步的路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兴建水库的过程虽几经波折,时建时停,时缓时消,时高潮时低谷,跌宕起伏,但历经风雨与磨练,跨过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曲折,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省的水库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段:

1.1953 至1957年,水库建设的初创与实验阶段

自1954年修建成第一座水库—三十里铺水库之后,全省各地闻风而动。到1957年底,全省先后建成39座小型水库,总库容达4364万立方米,相当4个中型水库。这个时段是山西水库工程建设的初创与探索实验阶段,最初虽然都是小型水库且数量与效益并不大,但它却为实现与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及“大跃进”水库建设的大步向前做好了思想和技术上的必要准备。

2.1957年冬至1961年夏,“大跃进”蓬勃发展阶段,迎来山西水库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段的水库建设特点是: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总动员。摊子铺得广、工程规模大,千军万马、声势浩大,在全省广大农村掀起了空前未有的“大办水利”的群众运动。当时全省上马劳力最高时达到400多万,曾有新闻报导:“白天红旗遍地飘扬,夜晚灯火辉煌冲天,地冻不收兵,下雪不停工,元旦春节继续干”。1957年全省实施“北战汾河、南征涑水”水利工程,即在省境北部修建汾河水库,南部运城6个县联合治理涑水河。大跃进三年间,奇迹般地建成汾河、册田、关河、漳泽4座蓄水超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建成恒山、任庄、浍河、苦池等34座中型水库以及340处小型水库,其蓄水总量达31亿立方米。到1962年大型水库已增至5座(增加文峪河水库);中型水库增至35处,小型水库达到337座,蓄水总量达到32亿立方米。三年间,全省建成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却为我省日后的水利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扎实基础。

成绩的另一面是失误与教训。在“大跃进”时期上马的水库,除汾河水库之外,绝大多数是仓促上马、一呼而上。前期基础工作跟不上,只注重主体骨干工程,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胡子工程”多,尾工拉的长,虽年年续建,年年配套,但工程长期达不到设计效益。有数据显示:从1958年到1962年四年间全省上马水库1752座,其中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有190座,原设计灌溉面积698万亩,到1962年设计配套受益的只有191万亩,仅为原设计的27%。

从1962年至1965年,在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总方针指导下,水库建设进入短暂的调整阶段。当时已建成的水库工程把重点转向续建配套和除险加固,尤其是对一部分基础工作差、近期难以受益的水库坚决予以停建下马或暂缓暂停。在这个时段内,中央提出“巩固提高、配套受益”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水利总方针。经过这次调整,1963年全省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水利工程仅有18项,果断停建缓建了有明显问题的44项水利工程。

3.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再度掀起“大干快上”的兴修水库高潮

文革时期水库建设的特点是继续沿着“大跃进”的思路,在“农业学大寨”热潮的推动下,又一次更为广泛地发动群众和各行各业,掀起一场群众性“大办水利”和“大兴水库”的高潮,列入基建项目和投入水利资金之多丝毫不逊色于“大跃进”时期,所上马水库多以中小型为主。统计数字显示:文革初的1966年全省水库总数为400处,其中大型5座,中型37座,小型水库358座。到1976年10年间,水库总量猛增至1118处,但大型水库仍为5座,中型水库仅增加12座,达到49座,而小型水库则猛增到1064座。

据统计,“文革”10年间先后建成一批效益小、标准低、隐患多的中小型水库,其中有13座中型水库和626座小型水库,但不少水库发生溃坝事件。从1971年至1978年的八年间先后有212座小型水库溃坝失事,其中90%为1970年代兴修的,总计损失库容1.27亿立方米,相当一座大型水库,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在这个时段内溃坝最多的年份是1973年,一年就有43座水库决口溃坝。

4.1978年至1999年,改革开放前20年

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经30年全民总动员、上下齐心、团结协作的快速发展并取得历史性成就之后,进入全面、持久、深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纠正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冒进的错误。1979年4月十一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此总方针指导下,水利工作认真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工程、轻实效”的错误倾向,水利工作的重点逐步转为“加强工程管理、注重工程效率”。

40年的改革开放,前20年,即从1978年到20世纪末,这段时间内,大规模、有规划、有计划的水库工程建设基本处于缓建、停建状况,重点是对已建或尚在建设中的各类水库,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对不达设计标准的病险水库,重点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其安全度汛,增强防洪、灌溉与供水的实际效益。水利统计资料显示:到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时,我省已建成并在运行中的大型水库有6座(汾河、册田、文峪河、漳泽、关河、后湾),中型水库54座,小型水库868处,蓄水总库容42.3亿立方米。

改革开放前20年,整体水利工作处于转型阶段。80年代水利工作的重点和突出成就是全面、系统、深入地对山西水资源进行自下而上摸底调查,量化评估与科学论证。尤其是80年代中期省政府同水利部联合召开了山西省第一次水资源评价研讨会,对山西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认真的讨论与评价,确立了“山西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的科学论断,为今后制定山西水利发展的近远期规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到90年代,全省水利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已经从传统单一的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同一时期,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大水利投资,实施民生工程,重点突出解决长期困扰山区和老区人民群众的饮水解困问题。

5.2000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后20年

(1)从2000年至2010年,新世纪水利改革与发展在不断地深化和向前推进。回顾过去50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面对20世纪已经建成和正在运行中的数百座蓄水工程,长期存在着防洪标准低,设施配套不完善,经济效益不到位等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单就水库工程建设方面来讲,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展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省先后有536座水库纳入水利部除险加固工程之中,分七批次有序地依照规划要求分期实施,到2015年底已全部按规划要求完成。

二是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实施兴水战略,全力推进35项应急水源工程。历时4个年头,到2011年12月底全部完成。这一时段内上马兴建的应急水源工程半数以上为中型水库。一次性陆续上马如此之多的水工程,并在短短的三四年内竣工运行,这在我省水库建设历史上实属罕见,也是我省水库工程建设发展历程中又一次“大飞跃”,而且比50年前的施工进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20年前的施工现场的景象是千军万马,车水马龙,红旗飘飘,人流如潮;而今只见现代化的各类机械有序地在大坝上往来穿梭,看到的是红旗招展,听到的是机器的隆隆声,指挥员的吹哨声,繁忙而有序!

截至2011年全省水库数量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应急工程上马前的2007年相比较:大型水库由7座增至10座,中型水库由57处增至67处,小型水库由667座调整为561座,总库容量由38.64亿立方米提升至57.85亿立方米。

上述两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收官,使全省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大大提升。地表水用水量由2005年的20亿立方米提高到45亿立方米,而地下水用水量则由以往的40亿立方米减少到30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的总库容量由2005年的40多亿立方米增加至现今近60亿立方米。从全省水工程的总体规划布局来讲,可以认为:从“一五”到“十一五”,我省水库工程的建设已经达到主体水工程全面、合理、完善、有效的布局,为“十二五”水利工程的新发展奠定了可靠坚实的基础。

(2)从2011年至2018年,全省水利建设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省水利工作与全国同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精神,坚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全面启动和实施“两纵十横六河联通覆盖全省”的大水网工程。大水网工程是“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也是水利部确定的河湖连通试点工程。构建“山西大水网”整体工程中有四大骨干工程,即中部引黄、东山供水、辛安泉供水和小浪底引黄。待工程完成运行后在山西全境内,基本形成河流、湖泊、水库互联互通的大水网,即“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全省覆盖”的大布局结构。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提升全省年供水能力近12亿立方米,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保障。

进入“十三五”,全省水利建设工作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全省水利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相关部署和安排,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等重点工作。

二、我省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山西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兴修农田灌溉工程为主导。生活在这片缺雨多旱的自然环境中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同“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发展农田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曾经出现过繁荣发达的景象,并显示出山西自身独有的水工程特点。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现代水利科技的滞后,近代以前山西省水利灌溉事业始终处于民间兴办为主的分散而落后的状态,兴废无常,效益甚微。根据历史档案资料记载:到解放前夕的1948年,全省约有水井9万余眼,可灌溉农田50余万亩,另有2800余条引河灌溉的大小渠道,即当地俗称的“泥渠”。这些水利设施总计可灌溉农田320余万亩。至此,全省可灌溉农田的水浇地总面积仅有379万亩,约占当时山西耕地总面积的6%左右。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政权的建立,揭开了山西水利建设的新篇章,开创了山西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中国成立头三年,各地国民经济均处在恢复时期。水利方面主要是集中精力对老灌区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水规,实行水权归公,民主管理,统一实施灌溉;对年久失修的老旧工程逐步进行修复、改造与扩建。三年内先后建成滹沱河、潇河、桑干河等老灌区的拦河闸坝以及15项较大的灌溉渠道工程;改建了汾河二坝和八大冬埝;在宜井区积极扶助群众发展传统的水井灌溉,推广和实行水车化,把人工辘轳井更换为畜力解放式水车。到1952年底,全省先后安装与修复水车2万余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重体力劳动。同一时段还修复农用水井5.3万眼,其中有自流井300多眼。如1952年4月,时任山西省人民委员会主席(省长)的裴丽生在《山西人民政府1951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讲道:“在农田水利上,由于废除封建水规,提倡合理使水,目前全省水地已达到482万亩,超过战前的62%。一年来推广水车6000辆,以贷款形式投资农田基本建设,如滹沱河、潇河两个现代化工程。”裴丽生在《1952年工作计划大纲的报告》中明确要求:“水利方面应以防洪抗旱扩大灌溉面积为主,合理使水,发挥潜在力,争取扩大100万亩水田,推广水车2万辆,完成汾河、潇河(闸坝)工程,新增水田90万亩。”这些必不可少的水利事项为步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把传统的水利工程模式引向现代先进的水利科技的轨道,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省以发展灌溉为主要目的的农田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的小型水利活动。在“民办公助、社办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我省广大农村普遍推进实施打井、修渠、挖池、修库等多种型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1956年,一年就完成1.5万处渠道工程,兴修小水库、池塘1580处,打各种水井近6万眼,安装水车1.7万部和动力机械1100余台;推广应用“56型”凿井方法,启动机电动力提水设备。“一五”期间是全省以增加灌溉面积为主攻方向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工程效益最为显著的时段。到1957年底,全省建成小型水库39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39处,小型机电泵站114处,配套机电井1900眼,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到874万亩,比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增长1倍多。

经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个非常时期的洗礼之后,我省的农田灌溉事业走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中通过“转型变轨”调整服务方向,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把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水工程经营管理方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启动水费征收与改革,建立与完善农村水利责任制。并通过“三查三定”摸清全省水利设施家底。对老化失修、设备陈旧、带病超期服役的水工程分类分期纳入实施计划,逐年完成。

从“六五”到“七五”后期,水利投资大幅减少,工程项目大为紧缩,致使大多数水工程老化却无力修复,原计划中的新水源工程因缺少投资而无力启动,水浇地有效灌溉面积逐年下降,到198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跌至最低的1666.11万亩,比1980年减少7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8.23万亩。至1988年全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基本确立,《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为今后全省迈入依法治水的轨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八五”起,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逐年加大投入。20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三个基础”(农业基础、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四个重点”(挖煤、输电、引水、修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水利部门提出“开源节流、保水固土”两大对策,一手抓水源工程,一手抓农业节水工程。在此期间,水利部门从实际出发借鉴与引进国内外节水先进技术,大力推广小畦灌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不同类型地区选点进行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的试验与推广,为日后在全省实施农田节水灌溉开创了新局面,积累了新经验。

毛泽东主席早在20世纪30年代江西红色苏区时就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灌溉工程,发展农田灌溉,不断保障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一直是各级人民政府持续关注与推进的一项造福人民群众的公共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各种类别、不同级别的灌溉工程基本实现合理布局、全覆盖、强管理、高效益。尽管在建设与发展灌溉工程的整个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成绩与效益显著。

进入21世纪,为解决灌区水源不足和扩大灌溉面积,受益区群众一方面开发地下水,另一方面增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以求弥补灌区水源不足的现实。到2015年底,全省大中型灌区内已配套机电水井21272眼,小型扬水泵站1087处;因地制宜的有效举措,充分体现我省灌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的地区特色,即“河井双灌、河井互补、统筹统管”,既补充和调蓄了灌区内骨干工程的水源,缩短了灌溉周期,也显著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实际效益,使整个灌区形成“利用自流水、蓄住天上水、提取地下水”的多水源齐抓共管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

从1995年到2015年,我省大中型灌区中有101个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工程建设,可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8.36万亩,引水供水量增加915万立方米。同一时期,新增温河、漳南渠等16个灌区。经过对灌区全面、系统的更新、配套、节水改造与续建扩建,全省灌区向现代化的管理运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灌溉效率和社会效益迈上一个新的高度。到“十二五”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40余万亩,实灌面积2303万亩,实现了按农村人口平均每人一亩水浇地的目标。

三、我省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山西省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绝大部分是山丘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数以万计的农民群众分散居住在远离城镇的山庄窝铺。按原水利电力部确定之标准,山西农村人畜饮水缺水问题遍及全省110余个农村县(区),尤以东部山区的壶关、平顺、陵川、左权、平定等和西部山区的平鲁、神池、乡宁、万荣等县较为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来研究实施。根据中央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工作的步骤和安排,农村的饮水与供水,总体上经历农村人畜吃水、农村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三个历史阶段。具体到山西,大致可以做如下划分:

1.1949年至1990年,沿用传统的兴修水利工程方式,持续不断地解决农村人畜吃水问题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1960年代中期,广大农村生产与生活水平相对滞后,一般年份内农村的人畜吃水困难问题尚不够突出,即使遇到比较干旱年份,只要依靠发动群众兴建旱井、旱池、浅井和引用小泉小水等简易工程取水,即可渡过难关。1970年代初,山西连续三年大旱,农村人畜吃水的困难突显,引起国家水利部和省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1972年4月在神池召开人畜吃水现场会,讨论制定了相关计划和任务。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大旱时,全省农村缺水人口达到403万人,大牲畜63万头,缺水人口10万以上的县有壶关、平定和万荣,到1979年缺水人口曾上升至660万,缺水人口在10万以上的县达到19个。1980年,水利部在我省阳城县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人畜饮水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同时省人民政府相应召开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小型多样,讲求质量、建管并重”的工作方针。1984年国务院转发了水电部《全国农村人畜饮水暂行规定》,规范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的范围与标准,1980—1985年期间,在山西新建受益5000人以上的人畜饮水骨干工程达25项。1986年,全省进行了人畜饮水大普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农村需要解决人畜饮水的有27734个村庄,906万人口和131万头大牲畜,反映了山西农村人畜饮水的最基本的情况。

从1949年到1990年,国家、地方和群众用于解决人畜饮水的投资为4.91亿元,共建有各类人畜吃水工程21965处,其中蓄水工程5868处,饮水工程3337处,提水工程12760处,装机18.5万千瓦。全省累计解决24721个村庄、833.5万人和122.2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解决了氟病村庄饮水工程705处,使70多万人摆脱了氟病危害。

2.1991年至2005年,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由人畜吃水问题转向饮水解困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把农村人畜缺水、吃水困难的问题正式纳入国家总体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农村人畜饮水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明显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的步伐。从1994—1999年,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全省共兴建各类饮水工程9048处,完成投资6.14亿元,累计解决了390.5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1999年11月,为彻底查清本省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状况,省水利厅抽调业务干部1万余人,兵分五路奔赴饮水困难村镇第一线,用一个月时间,逐乡逐村排查建卡,逐级核实汇总,全省尚有18656个自然村,599.98万人口,93.69万头大牲畜饮水确有困难,大约有近50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奔波于他山那岭挑水、拉水、运水。2000年是我省农村饮水解困工作起始之年,从这一年开始,至2005年是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关键性五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同年1月山西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全省仍处在严重缺水状况的农村人口,确立了“集中资金、突出重点、以县包干、分批解决”的工作思路。这三年,共完成投资11.69亿元,建成解困工程9730处,解决了1.22万个自然村,353万人,6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2004年2月再次承诺:一年解决与改善1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5年底,六年间共完成投资22.38亿元,建成提水、饮水、蓄水等各类饮水解困工程15295处,解决与改善19597个自然村,633万人,74.5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圆满完成山西省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阶段的各项任务和预定目标。

3.2006年至2010年,农村饮水解困工作步入农村饮水安全新阶段

按照2004年11月水利部、卫生部印发的《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通知要求,对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评估,其结果显示:2005年,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1092.13万人,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672.24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62%。省委、省政府随之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解决和改善10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从2006年到2008年,我省明显加快了农村饮水解困的步伐,每年解决200万人饮水问题,使农村饮水工作转向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阶段。三年间,全省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共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8339处,完成投资25亿元,解决改善了12698个自然村,6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到2010年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全省水利会议,时任副省长刘维佳宣布完成27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解困问题,在全省五个全覆盖中,农村饮水安全第一个实现全覆盖,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是按照水质、水量、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4项标准来建设的。省水利厅在总结前一阶段农村饮水解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制定出总体规划,对项目建设提出设计要求,用于指导和规范全省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种类型。现今主要是按照集中式供水方式进行部署和建设。建设方式则分为提水工程和饮水工程两种。提水工程有扬水泵站和机电水井两种类型;饮水工程则有渠道饮水和管道引水。现今山西大部分采用管道引水。经过多年广泛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我省的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苦水到甜水,从传统习惯性的挑水吃到家家户户安装上自来水龙头方便水的转变。到“十一五”末,我省如期完成1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解困的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村庄达到34976个,占全省村庄总数的71.84%,自来水入户人口达到2169.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91.6%。让全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安全水”和“幸福水”。

经过“十二五”五年的不懈努力,新建和扩建饮水解困安全工程9685处,解决523万农村人口、58.6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困难与安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了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回顾已经过往的我省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发扬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不忘初心,牢记和勇担为水利事业无私奉献、奋斗终生的使命与信念,热爱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竭尽全力,努力拼搏,把新时期山西水利建设事业推进向前!

猜你喜欢

饮水水利水库
漳河有一水库群
简易饮水鸟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出山店水库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