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先生与历史人物研究
2021-01-17李正君
李正君, 姜 磊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朱绍侯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尤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名家。其在军功爵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前辈学人对此已多有总结和评价。先生以九旬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以学术为生命,为后辈学人树立了勤奋朴实的榜样。朱先生尤喜从人物的视角开展历史研究,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1983年,朱先生就主编出版了《昏君传》[1]一书,书中汇集了中国历史上的50个昏君,揭露了他们违背事物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丧失民族气节等行径。次年又主编出版了《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古代史部分)》[2],继续其历史人物的研究之路。2008年,先生又主编出版了《中原文化大典·人物典·人物传》[3]。在访谈中,先生提及本拟出版一部《魏晋南北朝杰出人物传》,惜至今尚未完成。可见朱先生的历史人物研究贯穿了其历史研究的始终。
21世纪以来,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层出不穷,历史人物的评价与研究虽然已非学术热点,但还远没到淡出学者学术视野的程度,毕竟推动历史发展的任务是由人来完成的。朱先生正是在历史人物研究的道路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因此,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朱先生的历史人物研究作一介绍。
一、朱绍侯先生历史人物研究的主要创见
历史人物是人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窗口。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往往烙印在历史人物身上,因此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地位颇受世人关注,也是研究和评价历史的重要方面。朱绍侯先生长期以来专注于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其学术创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物姓氏祖源及故里的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是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社会结构和时代特征的一把钥匙,而祖源和人物故里又是家族变迁的起点、姓氏发展的源头。朱绍侯先生特别重视对历史人物祖源及故里的研究。
关于舜帝故里问题,朱先生认为古文献关于舜帝故里的记载,分歧并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郦道元错误地将卫邑的负夏(瑕丘邑)与鲁邑的负瑕(瑕丘县)混为一谈。经过朱先生的考辨,指出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域之内。[4]
关于刘姓的祖源,朱先生认为刘累是陶唐氏后裔,死于鲁县。刘累后人在春秋时到晋国做官,改称范氏。范大夫士会奔秦,后改回刘姓,刘邦即其后人。这一支刘氏称为祁姓之刘。而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其后人也姓刘,称之为姬姓之刘。到了汉代,两支刘姓被混为一谈,故而刘累成为刘姓的共同祖先,鲁县成为刘姓的祖地。[5]
关于嫘祖的故里问题,朱先生结合武威汉简与《水经注》相关记载认为,西平是嫘祖的故里。汉代西陵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内,西平在远古时期又是炎帝族系西陵氏、吕氏、雷氏的聚居区,而西平又离黄帝故里的新郑较近,两部族完全有互相通婚的可能性。[6]
关于蔡邕故里的问题,朱先生赞同《后汉书·蔡邕传》中所说的“陈留人也”。同时也指出后人在作注时却产生了分歧:一说是杞县人,一说是尉氏县人。通过考辨,朱先生认为尉氏县说更占优势,但也没有完全摒弃杞县说,他希望持杞县说者继续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把辩论继续下去,使真理越辩越明。[7]
同类型的研究还有《张姓祖根在濮阳》[8]、《荥阳郑氏县籍在开封》[9]、《赖国地望与赖姓起源》[10]、《柳姓始祖柳下惠》[11]等。朱绍侯先生关于历史人物故里及祖源的研究,将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和历史地理学结合起来,通过爬梳史料、考辨历史的细节,对于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人物专题的研究。人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历史人物的活动理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朱绍侯先生在历史人物专题研究领域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朱先生在《字圣许慎》一文中将许慎称为“中国文字学的开山鼻祖”,其所著《说文解字》所创的“六书”理论,是关于中国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条基本方法。先生充分赞扬《说文解字》一书“创造的辞书部首编纂法、汉字形音义贯通说解法等都对后代影响深远”,进而肯定“许慎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人物”[12]。
朱先生通过对贾谊相关史料和文章的考查,总结其民本思想主张为政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在法律思想上,主张刑罚的目的在于“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反对疑罪立即判刑的诛杀。并将贾谊的民本思想与南朝萧梁学者刘勰相比较,认为前者更加深入全面。[13]而后朱先生又重点研究贾谊的“疑罪从无”思想[14],并强调他在这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该文既是对贾谊法律刑罚思想的研究,同时也是对战国秦汉时期刑罚思想的全面梳理,在制度演变中,凸显贾谊首创“疑罪从无”法制观念的重要意义,指出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14]。
朱先生认为不应将竹林七贤视作一个整体来评价,而应根据其个人政绩、业绩作出单独的评价。沿着这个思路,朱先生对竹林七贤逐个展开研究。在谈及评价标准时,朱先生强调不应以曹魏或司马氏政权为归依,对于其中效忠曹魏或司马氏者,都应肯定其忠臣的品行和气节。据此构想,“肯定嵇康的忠魏气节,山涛对晋的忠心。对向秀则肯定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对阮籍既肯定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也指出他玩忽职守及败坏礼教的丑行。对王戎则批评他是贪财好利的腐朽的官僚。对阮咸和刘伶,则批评他们是为己避祸而又自矜风雅的俗人”[15]。历史人物能够成为公认的组合,正在于人们更加重视其共性的一面,而朱先生则另辟蹊径,重点探讨其中的差异。这也为我们研究历史人物组合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
相关的研究还有《陈郡谢氏在刘宋》[16]、《试析〈隆中对〉兼论关羽之失》[17]、《炎黄二帝杂谈》[18]等。朱先生的历史人物专题研究看似庞杂、随心所欲,但所选取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有某方面的突出贡献甚至是历史转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对于这些人物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当时时代的研究。
(三)人物评价研究。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是人物研究的落脚点,其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又常常具有主观性,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研究是学者难以把握的问题。朱绍侯先生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坚持全面性原则,从发展性和长时段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人物,特别是能将人物个人的活动与命运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在时代中认识人物,进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朱先生在分析秦相吕不韦的功过问题时,认为其功绩在于:“第一,减少了战争中的大屠杀,提倡‘义兵’,减少了统一六国的阻力。第二,招贤纳士,收罗人才。招揽宾客就是为了统一天下。第三,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第四,以杂家代替法家为政治指导思想。”而提及吕不韦的过时,朱先生强调吕不韦“不应把无德无才的嫪毐推上政治舞台,扰乱了秦国的政治稳定”[19]。朱先生对于吕不韦一生功过的评价,实则是在分析秦国的政局,吕不韦只是打开秦国政治研究的一把钥匙。
而在讨论秦国另一位政治风云人物李斯时,朱先生主要从七个方面论述其功绩:“一是用阴谋之计离间六国君臣,二是《谏逐客书》为秦国留住了宝贵的人才,三是确立了秦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四是确立适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郡县制,五是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六是统一思想,七是刻石纪功宣传秦统一的丰功伟绩。”而李斯的“过”主要体现在废扶苏立胡亥、毒死韩非和在狱中上《督责书》三个问题上,而这三个事件都是由李斯自身法家的思想主张和立场决定的。[20]此篇可以算作《秦相吕不韦功过简论》的姊妹篇,完整地再现了秦从统一天下到灭亡的过程,其间既有关键历史人物的作用,也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朱先生近年来对于前秦君臣的研究与评价似乎情有独钟。《苻坚与淝水之战》和《论王猛在前秦的政绩和军功》两文,既肯定了苻坚在淝水之战前在政绩、武功和民族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其未能听从王猛的劝谏,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并在战略战术方向上存在重大失误,最终导致政权灭亡的惨痛教训。[21]朱先生指出,对于苻坚的研究不应存在偏见,对于其功绩不能埋没,对于其过错也不必讳言。“凡是中国古史中的人物,都属我们的先祖,只要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过贡献,应不分族别、‘国别’而均予肯定和表彰。”[22]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及人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朱绍侯先生在历史人物研究领域的成就,限于篇幅,只能简要地进行梳理。朱先生在历史人物研究与评价方面还有很多重要的成果,如《论“周召之业”与“周召之治”——兼谈召公在周初的历史地位》[23]、《对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评价》[24]、《刘备东征孙吴诸葛亮为何不谏阻》[25]、《论刘裕》[26]等文章,都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既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还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提出了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既推动了人物个案的研究,也推动了断代史的相关研究。
二、朱绍侯先生历史人物研究的特点
朱先生从事史学研究70余年。通过梳理其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朱先生的历史人物研究具备以下特点。
(一)时段长,人物涉及范围广。朱绍侯先生的历史人物研究,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南朝时期,既有对帝王将相的宏观研究,又有对文化名人的专题探讨,学术视野广阔,切入角度独特。而就历史人物研究的个案而言,朱先生也十分注重考镜源流,善于从长时段思考问题。比如,关于汝南许氏的研究,朱先生首先考查许氏的得名,进而详细梳理三代战国以来许氏家族的重要人物,研究时段及视角都较宏大,能够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许氏望族的形成。[27]朱先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坚持长时段的视角,考察历史人物一生的功过是非,最终得出全面的评判。正如他在访谈录中提到的那样,“我研究历史问题,喜欢自源而达流,自流而溯源,搞清其来龙去脉”。
(二)不就事论事,把人物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视角。朱绍侯先生的历史人物研究不是停留在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叙述与评价上,而是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探讨人物在当时环境下所起的作用,进而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例如,朱先生关于夏朝创始人的讨论,实质是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并就奴隶社会的建立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8]再如朱先生曾多次撰文研究西汉元成二帝,如《对汉元成二帝的评价》[29]、《汉元成二帝论(上)》[30]、《汉元成二帝论(下)》[31]。这一系列文章从质疑史书对元成二帝的评价入手,研究二帝在西汉历史转折中的作用。文章视野宏大,涉及西汉中后期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儒家思想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政、对外政策的转变和土地兼并等问题。2002年,朱先生出版了《盛衰苍茫——汉元成二帝传》[32],更加全面系统地对元成二帝进行研究与评价。再如关于陈郡谢氏的研究,深入分析陈郡谢氏在刘宋政权中的处境、心态及刘宋皇帝对陈郡谢氏的拉拢、利用和抑制、打击情况。朱先生此文旨在论证门阀势力与皇权关系的变化,进而得出刘宋时期君主专制皇权已经恢复,门阀士族处于从属地位的结论。[33]朱先生的研究总能以时代中关键的人物为切入点,最后升华到整个时代的大问题。
(三)注重对最新学术信息和资源的把握。朱绍侯先生虽年逾九旬,仍时刻关注学界的最新动态,把握最新的学术资源,对于学界的热点话题保持高度的敏锐度。例如,2010年曹操高陵发掘公布之后,朱先生深入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迅速撰文,把握学术热点,相继完成了《曹操与曹操墓》[34]、《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历史学意义》[35]、《对曹操高陵石牌“猎”字解释不能以偏概全》[36]等文章,对曹操高陵真伪的确定,以及曹操本人的研究与评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在2015年海昏侯刘贺墓葬发掘出土后,朱先生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积极投身对于刘贺的研究中,次年即有《昌邑王废帝海昏侯刘贺经历考辨》一文面世。该文详细考察了刘贺的生平,并解决了学界长期存在的昌邑国所在地的问题。朱先生认为山阳郡应是汉昌邑国所在地。对于刘贺被废的原因,朱先生认为刘贺被废是咎由自取,霍光废刘贺是忠于汉室,是为汉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37]朱先生对学术动态的把握源于其对历史浓厚的好奇心。先生在谈及自己的治史体会与风格时说:“研究历史,没有好奇心是不行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咬住问题不放,刨根问底,才能搞出新的东西,得出新的结论,找出历史的真相。”[38]朱先生就是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好奇,才支撑他年逾九旬依然对历史保持有增无减的热情。这是前辈学人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前进的不竭动力。
朱绍侯先生已年逾九旬,仍然笔耕不辍,且成果产量较高,“以学术为生命,用生命在做学术”。这份对于历史研究的热爱与激情,鞭策着我们继续前行。作为先生的再传弟子,虽未见先生之面,然读先生之书,想见其为人,先生的为人治学,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