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土木工程多元团队融合的《土力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2021-01-17张吾渝冯永珍马艳霞常立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土力学工程课程

张吾渝,冯永珍,马艳霞,常立君

(青海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16)

教学团队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本文结合西部地方高校特点,提出以专业多方向融合、重视实践、强化特色,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的团队的建设思路,依托省级“地基与基础教学科研团队”及“青藏高原建筑材料教学科研团队”组建了一支以教学、科研为主的高学历、年轻、富有朝气的新团队“高原土木工程安全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融合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方向。在近五年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精英人才、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的建设目标,整合了两个团队优秀师资力量,并吸纳了新进高层次人才,为高原土木工程多元团队融合的《土力学》教学团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1 组建多维度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立,一方面沿袭老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高原土木工程安全技术教学团队由12人组成,其中岩土工程方向教师7人、结构工程方向教师2人、材料工程方向教师2人、工程管理方向教师1人。在新形势、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教育大背景下,亟需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合作,以应对科学知识综合化趋势[2]。团队在建设的过程中引进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称、不同系别及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实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多元有效融合,将每个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3]。其中1人入选青海省高校“十三五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3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1人为青海省骨干教师、1人获得“西部之光”大连理工大学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证书。4人有过企业工作经历,为“双师型”教师。2013年—2017年,团队有5名教师分别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犹他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教师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刚入职的青年博士,还有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团队职称结构:团队中,教授1人(8%)、副教授4人(34%)、讲师5人(42%)、助教1人(8%),高级职称比例占42%;年龄结构:团队中,40~49岁2人(17%)、30~39岁7人(58%)、20~29岁3人(25%),平均年龄35岁,团队成员老中青年龄搭配合理,利于传、帮、带。学缘结构:团队教师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青海大学、华南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学缘结构良好。团队师资力量涵盖范围从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实现了多维度。

2 建设多维度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基于OBE理念,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一流课程建设为依托[4]。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团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最有力的保障。岩土工程专业方向自2008年组建“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组以来,多年持续进行团队建设,效果良好。在课程组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多次申报教学、科研项目,积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习、培训,并且为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通过多年的努力,教师在学习、教学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专业方向在近5年内引进多名博士研究生,不断改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壮大了教师队伍。

2.1 明确团队建设目标,打造模范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受到地方高校自身的地域和特色的影响,专业发展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5]。以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产学研紧密结合,明确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或教学改革方向,使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养面向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程管理行业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努力建设成为青海省培养建筑领域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使该团队成为青海省建筑行业科研、实验、生产服务的省级重点发展的高水平团队。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教师认真分析课程建设目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网站、加强实践性环节、先后进行了《土力学/基础工程》、《黄土工程》、《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学》等课程建设。2019年《土力学》在青海大学为期一年的“回归课堂寻找金课”活动中,获得“青大金课”荣誉称号。教学效果突出,在全校范围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质量提升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青海大学土力学教学团队将打造《土力学》课程,申报国家一流课程。

2.2 推进多维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是响应学校号召,大力推进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途径。团队教师在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结合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课程资源,运用雨课堂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增加课程认识实习、开设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团队注重教学过程、增加课程实践性环节,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在继续稳定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同时结合青海大学“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建立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堂教学环境和谐、生动、愉快;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6];教学设计多元化,通过项目驱动、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改变原有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细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学习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3 实施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提升教学团队水平

《土力学》为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核心课。该课程2010年入选为校级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省级精品课程,2019年入选青海大学“金课”。2013年至今,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受到了清华大学张丙印、于玉贞教授团队的无私帮助,目前已经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为引领的教学科研队伍,获批“青海省高等学校教研创新团队”。教学团队有效整合师资优势,实现师资“1+1>2”的效果[7]。

2014年—2019年,团队建设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等工作展开,引入学堂在线慕课,采用雨课堂教学工具,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式,初步进行混合式教学。

2020年—2021年,在前期建设基础上,按照教育部“两性一度”金课标准,持续课程内容改革,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树立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及担当意识;制作课前预习资料:雨课堂预习课件、章节导学单;采用智慧教室、青海大学雨课堂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借助已有“产、学、研”本科教学基地的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每年与3~5家施工、监理企业、设计研究院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在建典型工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及时消化已学理论内容的良好平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树立相应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主动性[8]。

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加强与校外和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申报各类省部级项目及横向项目,每年培养研究生50余名,提高专业建设水准。培养了一支符合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教学团队。

2.4 创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问题,高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教研一线的青年教师队伍培养显得格外重要[9]。在建设期内,继续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及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开拓视野,提高教学水平。为了端正团队青年教师教学态度,强化团队成员集体意识,团队定期组织团队集体备课、说课、听课以及评课等研讨活动,团队教师通过教学经验分享,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团队结合学校开展的教学名师领航计划、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举办教学沙龙等教学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此外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教学研讨会议、与其他学校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教研活动。以此培养了中青年团队骨干5名;教授、副教授人数增加8人,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该机制保证了青年教师能够得到帮扶,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团队带头人充分发挥团队引领作用[10]。

2.5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团队在学校及学院的支持下,建立三级管理体制即“团队骨干具体负责、所在学院主管、团队建设负责人总管”,该管理体制形成有机协调、分工明确的建设模式,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为团队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方面,学校结合《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等,积极组织申报《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培养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在政策方面提供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到国内外高校进修等创造了条件[11]。

在团队建设资金和物质保障方面,教学团队根据学校制订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建设经费,并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所在学院安排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建设,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硬件条件,确保团队工作高效运行。

3 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3.1 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

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参与《土力学/基础工程》、《黄土工程》、《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并进行《基础工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堂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在一系列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内容后,团队教师在已确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雨课堂等;重视学生过程学习,增加课程中期测验,增加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院开展的教学工作会议中,教改项目主持人均向全院教师汇报教学改革内容,探讨教学改革方法,帮助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在全院教师中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风气,也使得教学改革成果在全院教师中间推广。同时,多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土力学》公开课、在青海大学“以学为中心”优秀课程示范教学沙龙中作示范教学报告,并承担了特殊时期线上教学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同行教师的肯定和好评,在同类课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高等土力学》、《高等基础工程》、《岩土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成为青海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起到指导和辐射作用。

3.2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

团队教师能充分地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的应用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并能积极吸纳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中采用多种手段考察教学效果,收集反馈信息,如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反馈的信息及时反映到教学改革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并把《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的前沿成果和信息引入课堂教学,如西宁市湟中县多巴职教城、邯海花园住宅小区、湟中县八瓣莲花研发中心等工程的设计与咨询。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等多维度加强应用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12]。

通过科研、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科研学术水平;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近五年课题组成员共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促进学科领域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13],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长效机制。

4 结 语

结合专业多元融合的团队建设思想,从不同角度来建设高水平、多维度的土力学教学团队,青海大学高原土木工程安全技术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证明: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善了土力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为建设地方建筑行业科研、实验、生产服务的省级重点发展的高水平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土力学工程课程
垃圾土力学特性及其路基填筑应用研究
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厚德载物 教书育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谈如何给土木工程专业非岩土地下方向本科生上好土力学的第一堂课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