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以吉首市平朗村为例
2021-01-17严琦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党校
严琦怡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党校
现今,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推进当中。而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就是为我们指明工作方向的纲领性的文件。规划的第七篇专门提出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也就是乡村振兴五个方面之一的乡村文化振兴,足见文化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吉首市平朗村为例,浅析吉首市的平朗村的乡村文化建设,因为它恰恰具有“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大进步”这四个特点,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实践乡村文化振兴规划文化篇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乡村文化定义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民众长期活动中累积而形成的精神意识的综合,其中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它不仅是乡村群体的精神价值和凝聚力量,更是乡村秩序的建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乡村文化,其实一直都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全球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人群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主流文化、异域文化和乡村文化不断排斥互动融合,从而引起了乡村文化的急剧变动,稍不注意,就面临解构危机。正因如此,乡村文化建设才显得如此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更是乡村民众文化素养提升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际上指的就是乡村文化。文化是魂,育人无声,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构建符合国家主流意识的乡村文化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第七篇—文化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第七篇,全篇分别从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节强调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也是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基层进行主流思想宣传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第二节和第三节其实是分别强调乡村村民应当具有的文明、诚信、尊老爱幼、劳动最光荣等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则是需要我们三驾齐驱,既要保护好传统技艺曲艺、传统建筑村落、特色节庆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美丽乡村建设,重塑文化生态,同时和经济、产业相结合,创新性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一是要求电视、广播、网络、图书室、卫生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是要求相关事业单位积极推进乡村文艺创作演出三是鼓励村民开展传统文体活动。笔者通过对1978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乡村文化政策的梳理发现,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直在强调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则是80年代搞电影下乡,90年代弄农村书屋、图书捐赠,00年代随着科技经济的进步慢慢普及电视、广播等等,直到10年代以来,乡村文体活动才慢慢丰富起来。
三、平朗村乡村文化建设情况
坪朗村隶属于“苗鼓之乡”矮寨镇,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曾获全国文明村镇,省同心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设有跳鼓国家级传承中心。常住人口1300余人,建档立卡户290人。户籍上看系纯苗族村落,有10%系80年代汉族罗姓家族迁入。该村距离吉首市中心12公里,距矮寨大桥1公里。
1.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
少数民族服饰方面:服饰展示的是这个村村民日常服饰和重要日子的不同。村里呢平常着民族服饰的占三分之一,其中老人、女人穿传统服饰居多,日常穿着较为朴素,节庆、婚庆等重要日子,女人一定会穿民族服装。所以从服饰上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形成了鲜明的碰撞。
节庆名俗方面:全国人民较重视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在平朗村一样重要,都是团聚的日子。而苗族人的民族特色节日有:赶年场、赶清明、四月八、七月七等。但根据地域不同,各村重视的节日有所不同。而平朗村作为苗族聚居村,过得较为隆重的民族特色节日有赶年场、赶清明、四月八、赶秋。节庆活动的组织者一般是村里的有威望的年长的掌头人,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多了,组织活动也越发困难了。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才逐渐少起来。近十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节庆演绎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多在国庆、元旦、春节、四月八这些节庆点来。近几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展开,平朗村大舞台一年十余次。表演方式也是当地传统节目和现代艺术相结合。
苗鼓传承方面:平朗村是跳鼓国家级传承中心所在地,足见苗鼓的普及程度。苗鼓有16种打法,多为反映物候和劳作,猴儿鼓赞颂猴儿的聪慧,苗鼓神韵庆祝丰收的喜悦。据了解,吉首市寨阳矮寨片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鼓文化传承在00年代有所弱化,近几年随着政府宣传和文旅结合的推广,鼓文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村里的鼓越来越多,女人习鼓锻炼变成风气。大家不仅日常练鼓,政府还把鼓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通过鼓声交流连接了世界。
2.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相辅相成
苗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湘西苗绣,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既受到楚汉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刺绣的影响,又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多用在服饰上。湘西州的“让妈妈回家”项目,是湖南省文化厅、湘西州文广新局依托湘西州丰厚的非遗资源,在国家文化部的指导下,链接国际品牌服饰“木真了”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本土传承企业七绣坊、山谷居民等,在湘西开展的集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精准扶贫于一体的苗绣振兴项目,如今正在被推荐申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时尚与传统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非遗与扶贫相结合,通过传承企业“订单”扶贫,文化站培训“扶智”的方式,帮助非遗与就业、与市场有效对接,让留守和外出务工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庭致富、家庭团圆的梦想。平朗村的妇女100%会一点苗绣,在家从小学习,手手相传。以花垣为中心,此项目很快影响周边。吉首市也为平朗村引进了金毕果服装公司开设扶贫车间。目前平朗村也已有70名妇女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苗绣培训班,成为签约绣娘。受惠于这一计划的妈妈们,最多的一个月能有5000元的收入,一般人最低也两千元的月收入。
豆腐产业,是坪朗的另一特色。本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平朗的豆腐河溪的醋。平朗手工石磨豆腐全部采用本地青皮豆为原料,天然水泡豆,手工石磨,柴火熬,这四点决定了坪朗豆腐的卓越品质。随着豆腐坊生产能力的增加,解决了近5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带动60余名建档立卡户,她向周边收购青皮黄豆更带动了周边的种植业。2012年石清香成了坪朗村农家乐的第一人,也因此为坪朗村的乡村游拉开了序幕。农家乐吸引了众多的吉首市民及外地朋友前来观光、游览。石清香同时鼓励和带动本村村民发展特色小吃,传统苗绣,丰富坪朗村旅游资源。饮食结合当地山水风景再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平朗村农家乐的数量从一家发展到18家,家庭旅馆从无到有,娱乐项目从游泳到烧烤,摘草莓,从捉螃蟹到手工蜡染、棕编等非遗工艺体验,种植采摘项目从青皮豆发展到猕猴桃、草莓、提子等五个产业基地。
3.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实施
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召开。这一阶段平朗村民的整体思想特征是:80年代大家族制仍然存在,集体主义明显。农民自发组织的民俗文化居主要位置,村里有威望的掌头人仍然起到组织活动调解纠纷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宣传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村里进行了密集学习。这一阶段的宣传方式是以党支部学习为主,通过宣传册挂画等方式向村民宣传,并开始通过系列整治行动呼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打牌赌博整治行动。
第三个阶段就是十八大至今。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完善,随着2004年至2021年连续十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随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乡村史无前例的全面铺开深入,我们乡村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村村响、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的宣传方式开始多种多样化。然而在平朗村兴起的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新的宣传方式那就是苗歌对唱。苗歌最早是唱生产劳作,唱日常生活,唱男女情爱,近几年,我自己也是经常在吉首市的公交车上听见苗家大姐用微信语音对唱的,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交流的一种创新表达。那同时呢,他们也经常在传统节庆活动中用山歌来宣传党的政策,赞颂共产党。
4.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大跨步
这也是整个湘西州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缩影。整个湘西州截至2020年,建设完成村级综合文化中心1567个,直播卫星户户通12000户,实现地区台、县级台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应急广播“村村响”运行维护纳入财政预算。2020年组织创作了音乐《尖朵朵》等优秀群众文艺节目20余个,送往各处巡演。全州完成惠民送戏下乡580场,举办“百姓大舞台”文化活动100场。湘西州在乡村公共文化领域荣获了多项荣誉。伴着精准扶贫的全面推动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治理和矮寨镇整体文旅发展向周边的辐射带动,村里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起来了,鼓变多了,篮球场停车场翻新了,厕所变干净了,环境更美了,市里下乡的文艺活动更密集更热闹了。平朗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爱心超市、健身器材、平朗村大舞台、篮球场、新村部里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室一应俱全。在这个大舞台上文艺下乡活动一年十几次。
四、总结
我们再次回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第七篇,我们会发现平朗村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大进步,这四个特征与它是多么契合。这也充分展现了这个规划的系统性、统筹性前瞻性。特别是规划中重点强调的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湘西这个小村的微象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我们从平朗村这个案例其实也可以看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从坪朗村的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也是一种生态,文化也可以发展成产业,而这些都离不开村干部、乡贤、致富能人,组织领导。所以说,平朗村正是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的一个典型践行者,排头兵。它让我们看到了规划构造的美好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