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思考
2021-01-17张道明王丽媛
张道明,王丽媛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1]这要求技工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坚持传授工匠技艺和培育工匠精神相统一。当前,技工院校正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术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提供了契机。但从技工院校现代学徒制改革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际情况看,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与培育工匠精神相耦合的内在逻辑
(一)核心理念和价值意蕴的一致性
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的,以稳固的“师徒关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2]这种教育模式承继和发展了尊师爱徒、传道受业、德艺双馨的传统教育理念和道德价值取向,其倡导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尽可能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教育者要在实践锻炼中注重培养受教育者求真求精、尽善尽美的道德品格等理念。这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艺人相配的职业伦理与精神境界。[3]当前,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已然成为社会对技能人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的时代诉求。对技工院校而言,培育工匠精神就是通过人才培养使学生养成“持久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和精神风貌。”[4]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现代学徒制改革,还是培育工匠精神,其所倡导的思想内核都是德技双修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二)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相继性
当前,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高精尖产业的行业标准,还是生产制造行业粗放转向集约的转型要求,都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务院于2014 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5]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先后遴选三批共计562个试点单位,其中绝大多数为技工院校,尤其是第三批确定的194家试点单位,全部为中高职技工院校。应该说,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日臻成熟和完善,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正在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屡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说明工匠精神已然成为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决定性因素。工匠精神蕴含“精雕细琢、技道合一、尚精研摩”的精神品质,符合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时代诉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成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恪守的准则。因此,推行现代学徒制是技工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培育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二者具有前后的相继性。
(三)实现过程和具体路径的关联性
现代学徒制是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式。其旨在通过“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培养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形成和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6]这为技工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但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将融入整个技工院校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同样的,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技工院校因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其实现过程和具体路径也必然要贯穿于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还是工匠精神的培育,都必然涵盖技工院校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主体、载体、范畴和对象,包括实践的路径和形式,都是紧密相联的。
二、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植入学徒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欠优化
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是技工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探索,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二者的内在耦合性要求技工院校在具体实践中要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但实际情况是,有些技工院校由于没能准确把握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本质要求、没能深刻认识培育工匠精神之于技工院校发展的当代价值,而是把现代学徒制改革定位为纯粹的教学改革,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活动,人为割裂了现代学徒制改革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联系,分化为各自独立的两项任务。有些技工院校虽能够认识到培育工匠精神也是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探讨融入机制、呈现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实践,但过程中凸显的诸多问题未能及时解决。还有些技工院校的学徒制改革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设计,以致具体实践中只能复制和模仿其他院校现有的经验做法,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更不用说把培育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其中。这些现象都表明,技工院校缺乏将工匠精神植入学徒制改革的整体设计。
(二)工匠精神融入学徒制改革的长效机制待完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形式,也是技工院校培养工匠技能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顶岗实习培训、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持续稳定的长效机制。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些技工院校在学徒制改革实践中,合作的企业找了很多,协议签了一堆,合作的内容写的也有板有眼,但在实操层面,形式大于内容,落实到位的并不多。有的技工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和帮助企业带来利益上,貌似合作共赢,但却偏离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初衷。也有一些技工院校推进学徒制改革的实践中,前期谋划、过程推进,包括合作形式和内容都很完善,但在过程中没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实施,以致不能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技工院校没能在前期规划、实施方案、制度建设、保障机制、评价考核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以致现代学徒制改革在有些技工院校步履维艰,也使得培育工匠精神缺失了必要的生长土壤。
(三)学徒制改革中培育工匠精神的现有模式需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制,主要是由师父指导徒弟学习传统技艺,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在此过程中,通过朝夕相处的学习实践,徒弟从师父那里学到的精湛的技艺和尚巧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现代学徒制实际上是传统学徒制的时代转化,师徒之间的角色地位、授艺环境、授艺形式等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载体、形式和方法都要因势而新。但现实中,有些技工院校显然未能深刻认知这一点,而是固守“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生产制造技艺”的传统观念,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到企业的实践锻炼,都始终把学生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误导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另外,从校内教学管理层面,教学目标制定上注重学生技能习得,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生产制造技术知识,实践训练中单一注重手把手教技术,教学考核上侧重业务考核。与此同时,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都不能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必要的师资和保障,这就必然导致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很难融入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地。
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体系
培育工匠精神应融入技工院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而且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技工院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才能顺利开展。一是学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部门要厘清培育工匠精神对促进技工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并将其内化为实际工作中始终秉持的准则;二是要结合技工院校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培育工匠精神的专项规划,明确责任和任务,细化分工和质量标准,形成协同推进的机制;三是要制定完备的制度体系,尤其要建立现代学徒制改革中可量化易操作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专门制度;四是要建立现代学徒制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不仅要把培育工匠精神的实际效果纳入干部考核、单位考核和个人发展的参考指标体系,同时也应协调国有资产、人事管理、学工、教务、后勤等职能部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二)贯穿培养过程,改革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培育工匠精神应当融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一是围绕培育工匠精神主线推进学徒制改革的人才培养活动。技工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实践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都要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指导思想,坚持传授精湛技艺和涵养职业道德两个基本要求,以此为现代学徒制改革创新的基本准则;二是创新形式和方法增强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课堂教学要改变理论传授和实践运用相脱节的传统模式,课堂不应仅限于教室,而应拓展到企业的工厂、车间。教学内容要融入工匠精神,尤其要把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而且要把行业领域富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作为典型案例,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技能和品德的敬畏;三是要改革考核方式。技工院校传统意义上的考核,要么是文字答卷,要么是现场操作,这两种考核方式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习得的情况进行检测,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无法考量。因此,有必要在原有考核的基础上,把学生在企业的短期培训表现、在企业顶岗实习中的作品水平、在企业为人处世的综合表现等纳入考核范畴。
(三)加强师资建设,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7]对技工院校的教师而言,这里的“道”不仅是技艺,还包括职业道德,概而言之,就是工匠精神。技工院校教师必须自己明悟和信守工匠精神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传道授业。因此,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必须抓好教师这一关键。一是要提高校内教师质与量。校内教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也是学生学习技艺和认知行业道德的启蒙导师。技工院校不仅要配齐教师数量,而且要严把教师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两道关。二是用好企业导师。现代学徒制改革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密切程度决定了其实际效果,企业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导师既有精湛的技艺更有从事行业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熟谙行业发展走向和行业道德规范。技工院校要尽可能提供和创造机会把企业导师请进校园、请上讲台,甚至请进学生日常生活;三是搭建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交流平台。校内教师是固定的,企业导师是流动的,但二元交流共进的机制应该是长期的。学校要组织校内教师定期到企业参观座谈,尤其要组织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围绕行业领域的生产、科研等前沿问题搞科技攻关,在长期的合作中增进感情,提高综合能力。
(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氛围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技工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工匠精神培育主题,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一是凝聚工匠精神为灵魂的学校文化精神。如在办学思想、校训、学风、教风、师德标准的确定要与工匠精神的内在意蕴相吻合,并且要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做好宣传,使之成为学校的内在精神;二是打造彰显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物质文化。如在校内主要建筑、特定区域、教室、宿舍等处张贴悬挂大国工匠画像、条幅、标语等标识;三是要挖掘和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要充分挖掘在行业领域已经卓有建树的优秀校友的事迹,讲好他们的故事,激励学生的看齐意识;四是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联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要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主题演讲、歌唱比赛、征文比赛等弘扬工匠精神的活动,营造良好氛围。